黄歇为什么叫春申君?

手机用户67806167255


提到战国楚春申君黄歇,首先不得不想到与之齐名的其他几位。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他们四位被当时并称的战国四公子,由此可以看出,四位皆是在政治上有杰出才能的人。

那么黄歇又是怎么被成为春申君的呢?我想这应该从他的命运与当时国君楚考烈王命运轨迹挂钩开始说起。

年少时临危受命

追溯历史的长河,于公元前298年,秦昭襄王九年秦国大举出兵攻打楚国,夺下巫郡(今重庆东部)、黔中郡(今湖南、重庆、贵州交界地区)两郡,并于前278年攻下楚国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向东直打到竟陵(今湖北潜江),楚顷襄王(楚考烈王父亲)被迫把都城向东迁往陈县(今河南淮阳)。这时的楚顷襄王急于和秦国求和,于是在公元前272年派遣辨才出众的黄歇出使秦国。

当时秦昭王派遣白起进攻韩国和魏国的联军,在华阳大败他们,擒获魏国将领芒卯,韩国和魏国只好向秦国臣服并听命于秦国。秦昭襄王已命令白起同韩国、魏国一起进攻楚国,正准备出发。

黄歇来到秦国,听到秦国这个计划。黄歇于是上书劝秦昭襄王说,秦国和楚国是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如果秦国欲攻打楚国,必然会导致两败俱伤,很容易使韩、赵、魏、齐等国家得渔翁之利。这还不如让秦国和楚国结盟,然后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其它国家。秦昭襄王被黄歇成功说服,于是阻止了白起出征,派使臣给楚国送去厚礼,与楚国缔结盟约,互为友国。

与楚考烈王的命运的交集

黄歇接受了盟约返回楚国,楚顷襄王派黄歇与太子熊完(楚考烈王)到秦国作人质。

几年之后,后来楚顷襄王病了,太子却不能回去。但太子熊完与秦国相国范雎私人关系很好,于是黄歇就劝说范雎道:“相国真是与楚太子相好吗?” 范雎说:“是啊。”黄歇说:“如今楚王恐怕一病不起了,秦国不如让太子回去。如果太子能立为王,他事奉秦国一定厚重而感激相国的恩德将永不竭尽,这不仅是亲善友好国家的表示而且为将来保留了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如果不让他回去,那他充其量是个咸阳城里的百姓罢了;楚国将改立太子,肯定不会事奉秦国。那样就会失去友好国家的信任又断绝了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这不是上策。 希望相国仔细考虑这件事。 范雎把黄歇说的意思报告给秦王。秦王说:“让楚国太子的师傅先回去探问一下楚王的病情,回来后再作计议。黄歇私下无人时对熊完说:“秦国扣留太子的目的,是要借此索取好处。现在太子要使秦国得到好处是无能为力的,我忧虑得很。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大王如果不幸辞世,太子又不在楚国,阳文君的儿子必定立为后继人,太子就不能接受国家了。不如逃离秦国,跟使臣一起出去;请让我留下来,以死来担当责任。

翌日,楚太子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跟随使臣逃出咸阳,而黄歇在客馆里留守,总是推托太子有病谢绝会客。估算太子已经走远,秦国追不上了。

这时黄歇才主动向秦昭襄王报告说:“楚国太子已经回去,离开很远了。我当死罪,愿您赐我一死,” 秦昭襄王大怒,要准予黄歇自杀。范雎进言道:“黄歇作为臣子,为了他的主人献出自己生命,太子如果立为楚王,肯定重用黄歇,所以不如免他死罪让他回国,来表示对楚国的亲善。”秦王听从了范雎的意见便把黄歇遣送回国。

春申君的由来

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楚顷襄王去世,太子熊完立为楚王,这就是考烈王。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任命黄歇为宰相,封为春申君,赏赐淮北地区十二个县。

春申君担任楚国宰相的第四年,秦国击败坑杀了赵国长平驻军四十多万人。第五年,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邯郸向楚国告急求援,楚国派春申君带兵去救援邯郸,秦军解围撤退后,春申君返回楚国。春申君担任楚国宰相的第八年,为楚国向北征伐,灭掉鲁国,任命荀卿担任兰陵县令。这个时候,楚国又兴盛强大起来了。

十五年以后,黄歇向楚王进言道:“淮北地区靠近齐国,那里情势紧急,请求楚考烈王把这个地区划为郡治理更为方便。”并同时献出淮北十二个县,请求封到江东去。考烈王答应了他的请求。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们作为自己的都邑。

以上便是春申君黄歇春申君的由来,至于最后黄歇的结局就不说了。看到太史公对春申君的评价,字里行间满满的惋惜感。相信大家对他的结局也会感到惋惜吧?


百里少年郎


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赐其淮河以北十二县,封为春申君。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大明人


黄歇(前314年-前238年),楚属黄国(今河南潢川)人,楚国大臣,曾任楚相。 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根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也就是说“春申君”这个称谓来自于黄歇的封号。


说到这里,我们常常有一个误区。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君”这个字的第一反应是对对方的尊称,比如张君、王君,诸君等等,所以从这个意思来讲,每个男子可以称君。


但是春申君的“君”可不是刚刚我们说的这个意思,而是一种封号,和侯一样,只有诸侯分封给封号的人才能称君,才能称侯。

周王室分封的,是国君,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到战国诸侯都称王),我们统称诸侯。 君是诸侯分封的,在自己诸侯国内的采邑,这些采邑的统治者,我们称之为君。大的采邑的统治者有称侯的(如成侯邹忌)他们没有具体的俸禄,君(侯)可以在自己的采邑里收税。君的封地一般是五十里左右,一千户左右。侯可以是五百里甚至个更多,如秦国的文信侯吕不韦,就封十万户。


想要被封为君候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么你天生贵胄,是诸侯王的亲人、亲家、幸臣等,有可能被封为君候,比如王族的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亲家如穰侯魏冉,幸臣如龙阳君(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等等;当然如果你不是生的好的话,也可以凭自己的本事、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也有可能被封为君候,比如文官有商君商鞅、文信侯吕不韦,武将有武安君白起,马服君赵奢等等。


老实人侃历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春申君是有名的战国四公子其中之一,他的名字叫做黄歇。黄歇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到处地拜师和游学,他见识很广博,很会辩论,楚顷襄王于是很赏识他。当时的春申君曾经陪着楚国太子熊完,他们一起在秦国做人质十年。后来黄歇帮助太子偷偷逃回楚国,太子熊完后来顺利当上了皇帝,他就是楚国的楚考烈王。

春申君黄歇惨死的时候,他的儿子还不是楚王,所以没法帮助他。在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生病死了,黄歇去给他奔丧,李园派人埋伏在棘门里面,伺机杀死了春申君和他全家。春申君这一生做了很多厉害的事情,也一直很英明,其实他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动了歪脑子,最终害死了自己。

楚考烈王一直没有子嗣,春申君于是就非常忧虑,他找了许多妇女给楚王,可是她们都始终没有生。这时候有个赵国人叫做李园,他带着他的妹妹,想把他妹妹献给楚王,可是听说楚王不能生,就担心自己的妹妹后来会失宠。

于是他改成把妹妹给春申君做妾。后来她怀了身孕,李园就让她去劝说春申君,让他把自己送给烈王,自己的孩子就有可能会继承王位。结果春申君居然很赞同,李园的妹妹后来生了个儿子,还被立为太子。

就是这个非分之想导致后来自己惨死,楚考烈王去世后,李园抢先入宫,杀了没有防备的春申君。后来李园的妹妹李嫣的儿子最终成了楚王。

以上就是回答内容,望采纳


搞笑的孙小贱


春申君(前314~前238):嬴姓,黄氏,名歇,东周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伟哥随拍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春申君这个称呼是黄歇后来辅佐楚考烈王继位,楚考烈王任他为相国,所以封他为春申君,一般都是有很大功绩的人才能有这种封号,比如武安君白起等。

之所以叫他春申君,是因为他的封地在上海等地,所以就以地方的称呼来作为他的称呼,所以现在上海的简称除了沪还有申。

现在那个地方还有关于春申君的传说,说黄浦江是由春申君修建的,所以黄浦江也叫黄歇江,春申江等,所以黄歇春申君的称呼和他的封地是有很大关系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


嘴痕


黄歇为什么被称为春申君?黄歇的封号有什么含义?

非常高兴受到邀请回复你的问题。




  古人的封号都有着自己的讲究,大多都会以地名、官爵名,或者是后人对其的尊称,或者是谥号,对此人进行概括和评价。黄歇本是楚国人,曾任楚相,游学四方,是一位有学问的人,并且善于辩论。

  春申君雕像



  楚考烈王登基没多久,就任命他为楚国令尹,位高权重。并且封他为春申君,以及淮北十二县的封地。那么,就有人会有疑问,为何楚王会封他春申君,是有何含义?

  据史书记载,春申是城池的名字,黄歇的封地就是那一带,君是古代官爵的名称,只有在汉朝以前曾使用过,之后就取消了。黄歇的爵位是君,那么他的封号连起来,自然而然地就是春申君了。说起这个君,战国还有信陵君之类,但是到了汉朝,一般这个爵位都是封给外戚的女性,当然也有封给男性的,但都是封给圣人的后代。

  君这个字,我们对它的理解是,认为指那些品行高尚的人。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想,黄歇他的官位是高的,但也能看的出来黄歇的品格也是不错的,不然楚王也不会封他为君。

  黄歇在楚国的威望是深远的,他广招门客,最多达到3千多人,其中大多数的都是逞强好斗之徒。他招这么多人,都是为了争夺贤士,来辅佐自己的君王。可见他的品行是好的,不然也不会这么多的门客前来投奔。他曾派兵去攻打过秦国,甚至灭了鲁国。只不过春申君是在内讧中,不幸被杀。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


涂涂1314


黄歇为什么叫春申君?以我的理解来回答

首先黄歇是谁?

2015年刷屏热播大大戏《芈月传》中,黄歇是世间最完美的初恋情人,更早期的香港电视剧《寻秦记》中,黄歇则是一个阴险狡诈、荒淫无耻的政客。

我觉得影视剧毕竟太多演绎的成份在里面,真实的黄歇,即非痴情浪漫的小情人,也非大奸大恶之徒,而是一个聪慧勤奋,胸怀胆识皆高于常人的能人,要不然,怎么会把与其他三位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呢?

《史记》载:“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 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

在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度的废止, 各国的国君被称“公”,国君儿子称“公子”,

“战国四公子”中,有三位都是出生王族: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少子,平原君是赵武灵王之子,孟尝君乃齐威王之孙,两位是儿子,一位是孙子,只有黄歇这个春申君,啥也不是。

那么黄歇是哪人呢?

《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述,春申君者,楚人也 (今潢川县), 名歇, 姓黄氏。考烈王十五年改封于吴, 号春申君。

黄歇,是河南信阳的潢川县人,祖上即非王族,也不是大官,所以他只能凭借自己天资聪颖,刻苦学习,头脑灵活能言善辩,慢慢得混到了楚国上层社会,是一个“游学博闻”的辩士,楚顷襄王留他在身边做个谋臣。


有一次,黄歇被派遣到秦国出差,他打听到秦国正在联合韩齐等国,要攻打楚国,于是黄歇给秦王写了封上书,说是现在天下就是秦国和楚国为大,本来大家相安无事,你非要攻打楚国,这不是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吗?再说楚国也不弱啊,你攻打楚国的话,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就不怕被其他小国趁虚而入吗?

秦王居然被他说动了,放弃了攻打楚国,但他也精明说我不打你了,你也不能打我啊。

黄歇说服楚王,将太子送到秦国做人质,表示忠诚自己也陪着太子做了人质。于是秦楚相安无事很多年。

到了楚顷襄王病危了,黄歇担心秦国抓住楚国太子,很容易派兵就吞了楚国啊,于是他用以身犯险做替身,自己的性命拖延了秦国,为太子换得逃离的时间。等到秦王发现,太子已经逃回楚国了。

这样的忠烈之士,太子是不会亏待的。等他登基为王,成为了考烈王,就把黄歇请回来,封为令尹,做了宰相、并封为春申君。


为什么叫春申君呢?

前面说了黄歇出生在河南信阳。很多人并不知道,信阳曾经有份晚报原来的名字为《申城晚报》,后来为了避免跟上海重复,才改名叫《信阳晚报》。

其实,信阳也叫申城。

这跟一个申伯侯的人有关,此人早于黄歇几百年。他是周宣王的舅舅,先是在南阳被封为申国,后来将女儿嫁给周幽王,结果这个昏君宠幸褒姒废了皇后,还想杀皇后生的太子。

这个申伯侯一怒之下就干掉周幽王,立废太子宜臼为王,也就是周平王。

不幸的是申国很快被楚国灭了,后人迁居到信阳,史称东申国,也就是说出生在信阳的黄歇,也是申国的后人。

那么楚考烈王在为他想封号时,得考虑到信阳这个地方,已经有了个信陵君了,于是就用上他的老祖宗申这个字了。

15年后,春申君放弃原来在淮北的封地,改封到了吴,现在的苏州上海一代,他大兴水利,在上海整治了一条经常泛滥的河道,用他的名字将这条江命名为“黄歇浦”,后来改名为“黄浦江”,也叫春申江。上海简称“申”,就是由春申君而来。

虽然春申君的下场不太好,被门客李园谋杀于棘门,但他是战国四公子中权位最高且掌权时间最长的一位,其实他在追逐功名时,奋发图强,智勇双全忠诚贞烈也是只得称赞的。


萱扬历史


春申君黄歇,对历史有点儿了解的人都知道,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他们在当时都收养了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是战国时期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此处的“君”和我们旁边某个弹丸之国的所谓“**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国历史上的“某某君”,是封建社会时期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可以说是一个小诸侯国般的存在。而不是所谓的对人的一种尊称。黄歇之所以被称之为春申君,是因为作为熊完的救命恩人,在熊完登上楚王之位后,拜黄歇为国相,封为春申君的。至于为什么封了一个春申君的封号,而不是夏申君,秋江君,由于史料记载的缺乏,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上海地名志中有记载,春申君黄歇和上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黄歇未封到吴地之前,黄浦江还没有名字的,当时的那条江常常洪水泛滥,两岸的百姓苦不堪言,黄歇到了之后大力的治水,造福了当地的百姓。人们为了怀念他,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或黄浦江,简称申江。后来, “申”字就成了上海的代称。


吟游史人


春申君是封号而已,就像秦国的商鞅因为变法而取得大功,被封为商君一样,一般为男性,但是也有女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