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无畏舰主炮装填速度为什么很慢?

马鹏堃


工业技术水平限制,相关动力、传动和瞄准系统跟不上

在世界海军发展史上,19世纪末的前无畏舰时代和20世纪初的无畏舰时代,战列舰发展有着质的飞跃。主炮射速领域,前无畏舰时代大多数战舰主炮最高射速只有2~3分钟一发,跟铁甲舰时代没有太大差别。而在无畏舰和超无畏舰时代,战列舰主炮最高射速可以达到30秒一发。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在这段时期,人类正在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伟大技术变革,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造就了这一差别。

前无畏舰在技术特征上有两大进步,一是防御上采用表面硬化装甲钢,二是动力上使用三胀式蒸汽机。然而在主炮技术上,跟19世纪80年代的后期铁甲舰没有太大进步,虽然在19世纪90年代初发明了管退速射炮,但是受限于当时工业水平,液压系统和复进弹簧远无法满足大口径主炮后座力要求(甲午海战时,日本联合舰队使用的管退速射炮最大口径是6英寸/152mm),所以当时的前无畏舰主炮还是以架退炮为主。而大型架退炮整个炮架复位,再进行重新瞄准本身就要两三分钟以上时间,你哪怕炮组都是李元霸,力大无穷填装也无提高不了多少射速。

前无畏舰的标杆,英国皇家海军的君权级前无畏舰。

君权级前无畏舰的13.5英寸(343mm)MK1型舰炮,结构非常简单,可以看出明显的架退斜坡滑道。其炮闩是可卸式的,这也是那个年代大口径主炮的主流设计。从火炮整体结构和操作流程来看,君权级前无畏舰与北洋水师的镇远、定远舰相差并不大。本身镇定二舰是1883年完工,而君权级是1892年完工,也就10年不到时间。

同时在填装方式上也快不起来,君权级前无畏舰主炮的炮弹和发射药同样是储存在炮塔下方弹药库中,通过吊篮吊送的方式提取到炮塔中,然后再进行填装和发射。整个提取和填装过程,完全以人力方式,水手们通过手摇滑轮将炮弹和弹药从发射井中提取,再配合推车和吊车等进行填装。甚至下面炮塔转动也是人力转动摇杆,通过齿轮组进行调整和转向。

镇远定远舰的克虏伯305mm主炮操作漫画,君权级前无畏舰还采用敞开式炮塔设计,原因也在于这里,13.5英寸343mm主炮太重,再扣上炮塔的话要累死摇炮塔的水手们。

而到了20世纪初一战前,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战舰技术有了飞跃式发展。先是柴油/汽油这些内燃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应用,电动机取代人力去完成炮塔转动和弹药提取工作,战列舰主炮炮塔重量可以成倍的往上翻。于此同时工业制造水平的进步,大口径主炮制退,半自动机械填装等设备应用,使得战列舰主炮结构相当复杂,填装速度大大提高,所需要的人力大大减少。

1914年完工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装备的英系传家宝15英寸MK1型舰炮,炮塔总重量达到782吨,是君权级前无畏舰炮主炮塔的3倍还多。

13英寸(381m)MK1型舰炮流程,由电力驱动和机械液压驱动装置进行半自动填装,从而使得填装速度大大加快。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段过程是不断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成熟的过程。特别是在1905年前后诞生的前无畏舰中,各国普遍出现过渡性舰炮。这些舰炮部分采用电动系统和机械结构,射速普遍达到一分钟一发水平。典型的有英国伦敦级、爱德华七世级前无畏舰的12英寸MK9型舰炮、德国布伦瑞克级、德意志级前无畏舰的280mm SK L/40舰炮、美国阿肯色级、缅因级前无畏舰12英寸MK3型舰炮等。英国12英寸MK9舰炮结构图,这些过渡型舰炮射速普遍达到一分钟一发水平。但是在火控瞄准方面,前无畏舰没有无畏舰中央集中火控计算,是由各炮塔炮长自行计算瞄准,炮塔自己的计算和瞄准需要消耗大量时间,这个射速提高意义并不大。日本当时大量购买该型舰炮,装备在其富士、敷岛、朝日、三笠四级前无畏舰上,在对马海战中,也远没有打出过理论上的高射速。


五岳掩赤城


第一,时间久远。前无畏舰诞生于一战前,各种科技都不发达,装弹系统也是问题多多。

第二,发射药不完善。当时,火炮发射以后,要用肥皂水洗刷炮膛,以免残留的发射药腐蚀火炮。

(大口径主炮装填一直都很慢,因为大多使用分装药,弹丸和发射药是分开的。就算二战里的战列舰,大口径火炮射速也不会超过每分钟三发。)


博可yoke


炮弹很重,而且前无畏舰是人力装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