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彎又開始作了

彎彎又開始作了

祭侄文帖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把顏真卿《祭姪文稿》借日本去展出了。

說說這事吧。

如果借別的,借也就借了。

得說一句:博物館之間是可以借來借去的。我在威尼斯看到過原在盧浮宮的丁託列託,在盧浮宮看到過原在梵蒂岡的拉斐爾,在上海美術博物館看到過原在奧賽的莫奈。

問題在於:

《祭姪文稿》,天下第二行書。

考慮到《蘭亭集序》陪李世民下葬了,說《祭姪文稿》是存世第一書,我覺得都沒啥問題。

彎彎又開始作了

蘭亭集序

1984年,臺北故宮已選出了一堆限展品:每次只能展六星期,展後要休息三年以上。2012年,《祭姪文稿》已被核定為國寶。上一次展出,是2008年了。

十一年了。

華人自己沒得看,送到日本去展?

所以這事出來後,故宮博物院互相甩鍋,醜態百出。先說是前館長馮明珠借的,馮明珠不接這鍋。之後弄明白了:就是現任館長林正儀借的,2018年5月籤的。

呵。

——好吧,這還只是心理上讓人不爽而已。

——考慮一下這帖本身。

稍懂點文物的都知道:紙壽千年,絹本折半。

油畫比壁畫好保存。壁畫比紙本好保存。歐洲油畫流行不過五百多年,猶且鄭而重之。

《祭姪文稿》紙本,到今年,1261年了。

縱然是臺北到東京,一路鄭重無比地運輸保存,然而:

陽光的紫外線會讓紙本泛黃褪色發脆。塵埃蟲卵會讓紙本風化。水蒸氣更是不能沾。

換言之,除非這帖完全擱真空裡,否則是必然會受損的。

這種天下至寶,真是展一次少一次,看一次傷一次。

文物交流?反正梵蒂岡是不會把西斯廷天頂畫刨下來或者把《雅典學派》摳下來去跟人交流的。盧浮宮也不會把《蒙娜麗莎》和米洛的維納斯往外搬。

臺北故宮沒東西了,要動這尊神?

彎彎又開始作了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

臺北故宮有《祭姪文稿》,好比家裡有個經綸錦繡、但年已一百二十歲的垂危老人。

誰家如果有這麼個老人家,十年沒見人了。你好好養著還來不及。

居然好意思,偷偷摸摸藏著掖著,把他架上輪椅、遠渡重洋,去讓別家人看?你家裡不是寶貝多麼?偏要挑限展品中的限展品、國寶中的國寶,扛出去給人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