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淺析錢鍾書對於中西方文化的秉承與駁斥

理想中的留學回國,好像地面的水,化氣升上天空,又變雨回到地面,一世的人都望著、說著。——錢鍾書


《圍城》:淺析錢鍾書對於中西方文化的秉承與駁斥

作為鍾書先生筆下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圍城》不但將人物形象描繪的活靈活現,將風土人情表現的淋漓盡致,還將鍾書先生的創作水平上升了多個檔次,由此奠定了其在文學領域的地位。

你可能未曾看過這本書,但是你一定知道這句話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鍾書先生筆下的愛情觀與其他人大有不同,只憑將婚姻比作圍城來看,其思想也非同他人。“人生是一座圍城,婚姻是一座圍城”是作者在書中最想表現出來的主旨思想。

這本寫於20世紀中期的《圍城》,主要講述了方鴻漸在國外留學期間所經歷的種種人生遭遇。

當時,正處於抗戰爆發以後,中國國土受到了炮火的不斷侵擾,中國社會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猛烈衝擊,知識分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較重的外在影響。很多大學教授和眾多的本土學生被迫處於一種被中西方文化夾擊的境地。

而鍾書先生的《圍城》也正是訴說了處於兩種文化夾擊境地下,人物的生活狀況,通過對其戀愛、婚姻的描寫,闡釋了他們猶如被圍困在人生城堡中,飽受煎熬又無法打破枷鎖的絕望與無奈。展示了處於黑暗的生存環境下,人們的麻木與無措。

《圍城》:淺析錢鍾書對於中西方文化的秉承與駁斥

不論是對於愛情的差異化描寫,還是對於社會狀況的解讀,都離不開本土固有的文化。沒有一種特定的文化就不會有著多元的思想,而作者筆下《圍城》的創作背景又恰恰處在西方文化突然的、猛烈的衝擊下,其中國傳統文化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壓。

鍾書先生作為當時中國文壇的領軍人物,在求知求學的旅途上也經歷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所以在其作品中多多少少的表現了他對於中西方文化的看法。

那麼,接下來就跟隨我一起來探究一下,《圍城》中有哪些方面表現了鍾書先生對於中西方文化的駁斥與秉承。

一、對於部分西方文化的駁斥

表面上看,《圍城》不過是簡單的對於婚姻和愛情的描寫,但實質上卻並不是圍繞愛情和婚姻這一主題來寫的。而是通過對於方鴻漸的人生遭遇,通過對故事的描寫來烘托出當時社會環境下人們的行徑與歸宿。

在故事背景中,中國的傳統文化逐漸沒落,失去了原有的貫穿中國主體的定力。屋漏偏逢連夜雨,這時候恰巧西方文化猛烈攻人中國。

《圍城》:淺析錢鍾書對於中西方文化的秉承與駁斥

本來就江河日下的傳統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入侵下,自然而然的就處於弱勢的一方,無法抵擋西方文化的衝擊。然而,與之相反的是,中國的大多數知識分子卻仍然保持著對於傳統文化的熱愛,對於西方文化無法認同與接受。

方鴻漸就是其中的一個知識分子,本以為西方文化就是開放代名詞的他,在愛情道路上飽經挫折。然而,西方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區別卻不僅僅是開放與保守,它們之間更多的是思想的不同。

正是因為搞不清楚西方文化與傳統文化,在面對鮑小姐的時候,方鴻漸才會表現得墮落無能;而在面對中國傳統女性的時候,又表現的風度翩翩,一副紳士相。

這也直接導致了最終的他,也的確是因為對於兩種文化盲目的理解,使得他演變成了“圍城”中的犧牲品,成為了一個任人擺佈的玩偶。

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精髓,兩種文化本來就是由不同思想的人所創造的,盲目的將其揉雜在一起,不光影響的是本土的傳統文化,還會影響其西方文化的精神主旨。

《圍城》:淺析錢鍾書對於中西方文化的秉承與駁斥

作者在文中雖然沒有明確的提出,西方文化就是糟粕,應該摒棄,應該駁斥。但是從字裡行間,從方鴻漸在中西方文化的處境來看,鍾書先生還是更傾向於傳統文化,最起碼他並不想中國的傳統文化土崩瓦解。

所以,僅從方鴻漸的遭遇來看,他已經是處於一種遊離的狀態,而他只會是眾多受西方文化迫害的中國知識分子中的一員。因此,作為受教於傳統文化的鐘書先生並不想傳統文化就此消失,並不想有著眾多的知識分子受到影響。

這也就不難理解鍾書先生對於部分西方文化,其實是有著駁斥的思想在裡面的。

二、對於傳統思想的諷刺

鍾書先生創作的《圍城》,並不僅僅是對於當時所處環境下的文人的同情與對於西方文化的駁斥。

國家之間的交流必然會推動兩種不同文化的交融,作為有著一定前衛思想和深遠目光的文人來說,鍾書先生不可能看不到文化交流的必然性。

所以,鍾書先生只是對於部分西方文化有著駁斥的思想,而並不是全部的西方文化。

《圍城》:淺析錢鍾書對於中西方文化的秉承與駁斥

還從方鴻漸的人生遭遇來看,他留學海外,按理說已經是一個被“渡過金”的留學生,本應該有著更好發展的他,從國外回來卻並沒有受到重用,反而被叫去作為反面教材批評。

要知道,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科舉制度也才剛剛被廢除,不再延續,國民的思想正處於封建思想下最保守的時期之一。

此時的西方文化雖然一定程度上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但是仍然有著部分知識分子毫不接受西方文化的意思,對於全部的西方文化都採取一種駁斥的態度,作為還沒完全接受西方文化的方鴻漸,當然成了他們批駁的對象。

《圍城》中將知識分子分為了兩派,一派是處於遊離中西方文化下的文人,;一派則是完全不接受西方文化的文人。

《圍城》:淺析錢鍾書對於中西方文化的秉承與駁斥

前一派雖然不能固定下自己的思想,但是文化交融是主流,他們還算很有眼光。另一派所採取的態度卻將其固執、守舊、封建的思想完全的展現了出來。

不論是中西方文化的相同與不同,交融是必然的一種現象,我們應該試著去接受,而作者也是想通過對於第二派的描寫,藉此來諷刺傳統思想的封建與固執。

三、對於傳統文化的期望

《圍城》充滿了對於傳統思想的嘲諷,然而這並不代表作者就是想拋棄傳統思想。作為屹立東方的大國,其思想與文化傳承了幾千年而不棄,這也是為什麼歷朝歷代雖然覆滅,但是中國卻沒有消失的原因。

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都不應該摒棄的,作者在每一位人物的描寫上都加入了對於傳統文化的諷刺,這卻並不是其本意,反而是對於傳統文化的擔憂。

如果你讀過這本書,那麼你自然而然的會發現,書中對於人物的正面描寫也是非常多。方鴻漸的善良、樸實;唐曉芙的可愛、純真以及趙辛楣的真誠。

《圍城》:淺析錢鍾書對於中西方文化的秉承與駁斥

這幾位都是鍾書先生筆下正面的人物,他希望能夠通過這幾個人物的描寫來引發讀者的同情與深思。

他們三人並不代表新文化,而是骨子裡印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良好品質,他們是健康的傳統文化的縮影,是不容玷汙的傳統文化的代表。

由此可見,作者本人並沒有完全放棄傳統文化,而是思想裡也在盼望著傳統文化走出固執、封建的老思想,走成一個有著遠大前程的新思想。

結語

對於《圍城》的創作,的確可以用煞費苦心來形容。文章不落俗套,表象下有著讓人深思的精神內涵。

不論是傳統文化還是西方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交融的確是一種必然的現象,沒有人能夠阻攔住社會的發展。

作者寫這本書的年代雖然還並未發展為互聯互通的世界格局,然而,作者獨到的眼光卻讓他看到了未來文化發展的走向。因此《圍城》這本書絕對是文壇上的成功之作。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我們如今對於文化的一種思想,這個思想放在作者筆下彷彿恰如其分,沒有一點不妥的地方。而這種思想在作者筆下如生龍鳳,被寫出了獨特的風格。

不管怎樣,好的文化的確要秉承,就如有著良好品質的傳統文化;然而對於固執、封建的傳統思想以及部分西方文化我們確實也應該選擇駁斥。

《圍城》:淺析錢鍾書對於中西方文化的秉承與駁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