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是勇气还是谋略?

历史上,大多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大战,基本都只做到了置之死地,却没能做到而后生。

置之死地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是而后生,真的非常不容易。往往一着不慎,数万甚至数十万大军就变成了史官笔下那浩瀚史书中的一串数字了。

井陉之战概要


背水一战:是勇气还是谋略?

▲太行八陉示意图

井陉口是太行八陉之一的第五陉,位于太行山东侧,今河北省井陉县,西接山西省阳泉市,自古以来就是山西兵出太行东击河北的军事要道。

太行八陉是太行山山脉断裂的地方,天然形成一道道峡谷,道路狭窄且崎岖不平,车不能方轨、骑不能成列,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205年,韩信部队已经击败山西北部的代国,此时刘邦帅军正在荥阳一线和项羽对阵。

如果韩信挥师南下加入对抗项羽的战斗中,那么在河北一带的赵国、燕国很可能闻风而动,对刘邦集团的大后方形成巨大的军事威胁。

于是韩信调整战争方略,直接挥师越过太行山,先行攻击赵国、燕国,解决掉河北的问题以后再挥师南下河南,集结力量打击项羽。

公元前205年闰九月,韩信率数万部队经井陉东出太行山,和赵国的陈馀对垒井陉口。一场一万多人对抗二十万人的大规模战争一触即发。

最终,韩信选择陈兵绵蔓水东岸,背靠大河,直面陈馀主力部队,以少敌多,一举攻破陈余军队,取得了东出太行山灭赵这一决定性的胜利。

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是勇气还是谋略?

▲井陉之战示意图

太史公司马迁应当算得上一个韩信黑,处处看不上这个受过胯下之辱还用兵狡猾的大将军。但是就井陉之战,司马迁还是不惜笔墨,洋洋洒洒的描述了这场斗智斗勇、惊心动魄的战斗。

韩信确定用兵方略以后,这个军事消息就被赵王和陈馀得知,赵王和陈馀陈兵二十万于井陉口,准备以逸待劳,在井陉口拦住韩信的部队并一举消灭。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这个作战计划本没有任何纰漏,以逸待劳阻击远征之师,借天险并且以多打少。乍看来韩信似乎并没有多少胜算。

但是,兵仙就是兵仙,心思沉稳又警觉机敏,只从一件事情上就推理出了陈馀的用兵规律和为人处事性格。并且大胆的设计了一条常人不敢用的作战计划。

陈馀手下大将李左车认为韩信兵经井陉隘口,由于井陉隘口的地理限制,韩信必然会使军队做一长阵通过井陉隘,粮草辎重一定在军队后方。这时候他只要几千精兵,绕过井陉,从后方打击韩信的后勤线,韩信军队不能首尾相顾,失去粮草必然大乱,此仗可不战而胜。

老成持重的陈馀并不采用这个计策,他认为自己的军队是韩信军队的数倍,韩信劳师远征,只用把大军陈列在井陉口打一场歼灭战就可以消除韩信的军事威胁。

得到消息的韩信大喜过望,只要在穿越太行山的时候是安全的,那么穿过了太行山,一切胜负就都未可知。同时,他已经构思好了对阵陈馀的作战计划。

穿越太行山以后,韩信依山扎寨,隔绵蔓水和东岸的井陉口陈馀大军隔河对望。当夜,韩信挑选两千骑兵偷偷渡过绵蔓水,去井陉口陈馀大营北部的山上埋伏。又派遣一万部队先行渡过绵蔓水,背靠大河下寨。

背靠大河下寨是兵家大忌,如果战斗不利,出现先头部队溃败的情况,很可能会由于军队混乱把后方的部队拥进河中而踩踏致死或者淹死。

对面的赵军此时看韩信就宛如看一个智障一样。一万部队背水下寨,对抗二十万大军,找死的做法也不过如此了。

人算不如天算,陈馀算不如韩信算。两军交战,韩信苦战不能得胜,于是佯装溃败,井陉口大营的赵军倾巢而出追击韩信。

山上的伏兵终于起了作用,还是扭转这场不对称战斗的决定性作用。赵军倾巢而出追击韩信,山上的伏兵立马下山进攻井陉口赵军大营,顷刻间就占领了这座空营,把赵军的旗帜都换成汉军的旗帜。

这边韩信的军队退无可退,只能背水死战,赵军一时间也无法得胜,赵军想要回营却发现大营已经被汉军占领了。

一时间赵军谁也不知道韩信到底带来了多少兵马,自己到底被包围了几层。于是,赵军军心大乱,认为赵国的君臣已经被汉军俘虏了,大量士兵四散奔逃。汉军两路夹击,夺下井陉口,斩杀陈馀。

最终,韩信胜了,用一万人打赢了二十万人,还赢的如此轻松。使得背水一战被传为千古佳话。

井陉之战中韩信的微操作


背水一战:是勇气还是谋略?

▲韩信

纵观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韩信赢的实在是惊心动魄,如果任何操作出现一丁点差错,韩信和他这一万多士兵必然死无葬身之地。

二十万赵军以逸待劳,只在井陉口等待韩信自己扑上来,就可以依靠人数的巨大优势就地消灭韩信。而韩信就是通过各种惊为天人的微操作扭转乾坤,硬是把这场战斗打赢了。

其一、对敌方将领作战方略和个人性情的精准把控以及精准的情报工作。

李左车在韩信穿越太行山的时候就提出过一个冒险的用兵方略,直接翻过太行山打击韩信的后勤部队。可惜陈馀没有采用,而是选择了更加稳妥的以多打少的打法。

陈馀为人如此谨慎,如果用车轮战对抗20倍于自己的敌人,自己就会被慢慢耗死,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

如果要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赢得战斗,就只能想办法鼓舞士气,在一场战斗中解决敌人的有生力量。

那么如何把陈馀的大军全部引出井陉口大营就是整个战斗能否胜利的重中之重。这一切该如何计划呢?

这背后更可怕的是,李左车和陈馀商谈用兵方略这样高度机密的军事情报,是如何快速传到了韩信的耳中?高级军事将领之间商讨的军事策略,恐怕不是一般的虾兵蟹将能够立马知道的。就算他们知道了,恐怕也不能把这个军事情报在一夜之间翻越茫茫太行山精准送达行军途中的韩信。陈馀军中,谁是内鬼?

第二、对自己部队战斗力和兵力部署的精准把控。

一万多人打击20万人,在力量对比上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自己只有一万多人,要留下人做鱼饵,还要分出去人做伏兵,军力部署该如何分配?

如果分走的伏兵部队太多,陈馀看一眼韩信的部队就知道附近有伏兵,他是不可能倾巢出动打击韩信的。如果分走的伏兵部队太少,很可能无法完成偷营的任务,最终导致陈馀先围剿韩信本部,回头再消灭伏兵的严重后果。

挑选哪个将领带领多少什么样的人去哪里埋伏,他们应该在什么时候出动又需要达成哪种战略成果?

如果对自己部将和士兵的战斗力没有充分的了解,恐怕韩信很难在敌人的眼皮下面偷偷把两千骑兵送到敌人大营北面的山上。

第三、对双方士兵的作战能力和心理活动的精准把控

两军开战,一旦韩信本部的士兵阻击任务出现问题,军心很可能在转瞬之间涣散,不等埋伏的部队偷取赵军大营,自己的本部部队就在一片混乱中被消灭了。

北山上的伏兵应该什么时候出现,这个时候赵军大营会不会倾巢而出,自己的本部部队到底能不能拖到伏兵胜利,这都是未知数。

如果把控不了这些细微的局势转换时机,那么就算韩信有再宏大精美的战斗部署,他在赵军的绝对力量下都不堪一击。

而这些机会是转瞬即逝的,赵军什么时候会倾巢而出,骑兵多久能从北山奔袭到赵军大营,骑兵多久能拿下赵军大营,自己的部队在这期间会不会因对抗失败而跳河逃生。这一环套一环的微操作,每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

第四、如何解决赵军人数众多的问题

以少打多,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双方人数不对称的问题。

靠一万多人击杀二十万人,这是不现实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使敌人内部动乱以削弱战斗力,那么,该如何使赵军军心涣散呢?

当陈馀大军逼近绵蔓水,韩信的伏兵占领了井陉口赵军大营以后,这个消息是如何快速传递给正在作战的赵军的?

又是谁在混乱的战场上散布了赵王和赵军将领被俘虏的假消息?

这些假消息又是如何快速传导给了赵军的二十万大军?

这些问题,现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只能靠历史里的蛛丝马迹做一些不知真假的推测。

背水一战不只是靠勇气

背水一战,大部分人都看到了勇气,可是没有看到背后不动声色的智力角逐。

那些看不见的刀光剑影才最为致命。这一系列精彩绝伦的微操作太史公并没有详细的描写,但当年那个兵出太行山的夜晚,韩信应该是难以入眠的,他的脑中一定像看电影一样把战斗的所有细节推演了好多遍,直至所有问题都已经被预料到并能够被解决。

剩下的,就交给上天去,他只用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豪赌一把,压上身家性命,压上政治命运,压上改变以后300年中国格局的可能性。

勇气,是为了不让鱼饵立马被鱼吃掉。而悬在水面上的那把杀鱼的刀,才是保证鱼饵最终不会被鱼吃掉的根本原因。

韩信做到了,他和他的一万士兵就是鱼饵,山上的两千伏兵就是鱼钩。这一万两千人合起来,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秀一套惊世骇俗的无缝操作,就是杀死赵军这条大鱼的那把快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