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待國學文化?

全水合


我看不到現在哪還有什麼國學。

滿眼看到的都是披著國學馬甲的小商小販們的吆喝。

穿個所謂的漢服,組織一幫不諳世事的小娃娃背個三字經、百家姓、對著孔聖人的印刷畫鞠躬磕頭,拿儒家學問裡最糟粕的那部分忽悠孩子和孩子家長,那叫傳承國學麼?

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文化詐騙!

我心裡的國學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生存智慧,留給我們文化、藝術,是幾千年裡他們積累的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我們傳承國學是為了以國學為基礎,批判的接收外來的文化形態和新生的文化現象,建立我們的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而不是去依葫蘆畫瓢的學古人的坐臥行走。那是低劣的國學表演,表演得越賞心悅目,離國學越遠。

國學是在心裡的修養和思想,不是身上的羽扇綸巾。


麥斯威爾大爺


我非常贊成將國學納入整個教育體系,不止是青少年課堂,還要走進高校課堂,甚至是全社會,最好讓國學滲透到全社會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當中。

國學是德體和品行的理論基礎,是人類美德行為的最高綱領,“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國學可以說是綜合了作為公民最高尚的行為準則,我們終其一生,或好或壞,所做的任何事情無不圍繞這些核心內容。

但是,當下的國學教育,只是熱了表皮,並沒有入骨,很多教育機構只是附庸風雅而已,就是炒作一個國學的概念,以為穿上一身漢服,讀上幾篇古體詩,上幾次書法課就是深入學習國學了。其實說白了,就是做給人看的,形式大於意義,沒有任何的學習價值,反倒把國學文化搞臭了。

國學,其實也是一種苦學,它的內容是苦澀的,特別對於青少年來講是很難懂很難記的,更是難以理解的,初始學習的人基本都是死記硬背。但這就是國學,有時候看起來更像是哲學,一般人是很難產生興趣的,但我認為對國學還是要死學,因為國學知識達到一定的積累後你才會發現,這是一門讓你終生受益的學問,國學就是醇香的酒就像美妙的音樂,可以繞樑三日,它需要厚積薄發。


元芳有看法



萬有引力定律不知算什麼學,人有七情六慾不知算什麼學,人之所以為人不知算什麼學……

因此,如果非要先正其名,名正然後言順的話,國學,唔,吾閉上眼睛想了一下又一下,不妨自說自話吧,國學,在吾看最好就是一國所固有之學,一國之所以有別於他國的風俗人情的學問文化。能夠讓國人具有國人特點的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文化薰陶之學唄。因此,國學嘛,龐雜博大,悠久精深,凡符合當下國之穩定與發展的一切文化皆可是國學嘍。因此,具體說國學都是是啥,俺也不清楚。呵呵。

學問文化這玩意就是個染缸一樣的環境,近朱則赤近墨者黑。資本主義有資本主義的文化學說,薰陶學習之的人便有了資本主義的人性,社會主義有社會主義的學說文化,薰染學習後便具有社會主義的人性。封建主義有封建主義的學說文化,薰陶學習這樣的文化便具有封建主義的人性。心之所生為之性,天性是本具,習性是薰染,心性二者兼具,往心中裝上什麼樣的學說文化,便具有什麼習性的心性,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從這句可看出呀,“習”是習性比之“性本”是本性的話那是更為遠遠的重要滴啊。

當年,國難當頭,仁人志士首提出,“中學為體,西學東漸”“師夷長技以制夷”。國學一詞順理合章的提出,用以以對抗列強經濟及西學的侵略,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嗎,國學那是對抗文化侵略的中流砥柱。

國學好啊,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七雄,齊楚燕韓……唐詩宋詞……博大精深,歷史悠久,人人可學,易學難精,

其實,崇洋媚外的最該學國學呀,建議必修課,不過關,掛科。人生的駕照,考不過國門也出不了,像考駕照般,先背三字經,再背弟子規,等等,呵呵。


質躍


國學文化,這其中拆開來理解其意的話,或許,比較滑稽,但這正是我看待的方式;如今各國各領導各行各業……大大小小都有總管之人;搜尋難得不知何年何月時起,至今:對於 一個人究竟應該做到概念統一(標準)之下的多少概率,才算是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學會守住作為人當之無愧的做一個人。在此多一句題外話:“當今最大的世界人類危機問題,並非,那麼遙不可及的難以理解,更加與科研,專家們有任何關聯,歸根到底 既然是人的問題,就跟每個人都有關。

【國】:這個字明顯象徵意義眾人皆知;

【學】:這個字各位既明其意人皆經歷;

【文化】:是由某一個起始的端頭,至啟動開始,以一個宗旨核心不斷承上啟下延續的;絕對不同於現今學校的教授課程類似的知識。文,更可以理解成一個民族最早的人文始祖起,所不斷無形醞釀在人與自然與社會之中的,看不見摸不著,但又息息相關的存在。(類似同理的有句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簡而言之:“文化,是屬於一方國土從最高領導者……至平凡老百姓,甚至,是農民與民眾等,都一視同仁公平享擁著的,由於,文化的屬性、定義、各自理解……顯現方式層出不窮且認同點得不到統一,很多都忽視了。所謂:文化,既是一個民族的魂、精神,而敬畏的頂端,與信仰的所向,則是,人文始祖初心奠定之根!【對於此問的回答:(國學)與(文化),或許,與我所理解的本末倒置了,也可以說我這種理解現代的國學文化就不正確吧!由此可見,對於國學文化這四個字的看待,顧名思義的自然就看待成現代國家教化與普化給基層民眾們的一種無形習性和意識雛形……】

我所理解的文化由於受到儒釋道上古時期延續至今的傳承,與西方哲學,社會人文心理學……等渲染,與各識得點皮毛而融匯貫通而形成。

“ 釋 ”:準確來說應該是現在所定義的大乘佛法 (禪宗)

“ 道 ”:老莊思想,大道至簡,道教文化即 真理

“ 儒 ”:孔孟之道,陽明心學,知行合一,慎獨

故:在此聲明,無需大家以我單獨的哪一句話而對應其某位專家人物所言之理做比較,或是參照。因為,上述已經明晰就是一種學雜亂之下,自己的一種大道至簡的總結,所以,究竟這樣的回答是否被認可,又或是能否帶給大家點滴的心性敞亮瞬間……謝謝各位理解!


汗血麒麟


對於國學的瞭解,是最近幾年出國工作時開始的。對諸子百家淺粗的閱覽後,便被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所深深吸引,不得不對傳統底蘊文化發出由衷的讚歎。

如:《孔子家語》名句,"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孟子名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老子名句,"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司馬法》名句,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姜子牙著《六韜》名句,″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之心慮,則無不知也"。等等。從此以後,痴心傳統文化同時,更加汗顏之前對傳統文化的偏見與誤解,感覺諸子百家的思想就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庫和精神糧倉,更是感覺到精神世界不斷得到提高和昇華。

  • 到俄羅斯工作以後,才感覺到不同地域文化方面的難以兼容性,以及飲食,生活習慣的不適應性,此時此刻,才真真正正的明白了什麼是在家事事好,出門事事難。特別是難以割捨的鄉土情結,故土難離的情感煎熬,才真正的懂得了華夏傳統文化所賦予“家″的深刻內涵。因此,現在才感覺到,以前那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思想前衛性和超前性,不過是自欺欺人的一廂情願而已。也正如張明敏那首《中國心》所表達的一樣,“洋裝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也正是這種東方文明所獨具特色的“鄉土情結",成為許多海外華人念念不忘鄉土,鄉音,報效母國和總想葉落歸根的主要原因。

在俄羅斯和戰鬥民族的接觸過程中,以及和印度,中亞國家的人交流過後,才慢慢的品味道,我們華夏族真得不比世界上的任何民族差。,“我們中國人聰明,勤勞,節儉,富有忍耐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稱之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完全可以說是受之無愧。

"但是,我們唯一欠缺的就是,"太怕事了,自己應得到的合法權益都不敢據理力爭。對待任何事情都喜歡用“破財免災,寧事息人″的態度來處理。因此,也引發了一系列不良的後果,"就是國人很容易成為被欺侮,和敲詐勒索的對像"。

由此種種的想法,不禁聯想到近代的百年國恥,我們為什麼能遭此恥辱?問題不是出在我們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上面。曾經我們華夏族也是虛懷若谷,善於通過學習,能取長補短的民族。如早期的趙武靈王通過胡服騎射的改革,打敗了兇悍的匈奴人。明代開始吸收,消化,學習西方先進的歷法,和科學技術。明末時引進西方國家的先進軍事技術。然而,不幸的是,再後來,我們深厚的文化底蘊被片面化閹割,甚至被斷章取義,並因此滋生出了“奴化教育″。

"奴化教育"的結果,不僅僅是使華夏族喪失了血性,成為了毫無鬥志,只會逃跑的黃羊。更是因為盲目的自大,滋生出的"天朝大國"排外情結,使華夏族變得愚昧,固執,不思進取。從此,不僅不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積極去接受新鮮事物,反而視此為異端學說,並去排斥和打壓,由此拉開了我們和世界的距離,因此開始屢屢遭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掠奪和瓜分。這不僅僅是我們遭受百年國恥的問題,我們更應該看到,"是無數先賢心血的凝聚,才描繪出華夏族的璀璨奪目文明,不僅僅是屬於華夏的榮耀,更是屬於世界的寶貴財富。然而,本來應該我們值得驕傲的榮耀和財富,卻因為我們所遭受的百年恥辱,險些遭受滅頂之災。

,五四運動後,一部分思想激進的知識份子,便把中國的落後歸罪於二千年的封建制度,歸罪於儒家文化和封建禮教,並由此引發了對傳統文明的大批判,並有全盤否定傳統文明的趨勢。然而,由於當時的"國學大師"思想落後於時代,因此在與新文化運動的交鋒中很快落了下風,自1920年後開始走向衰落。

一個國家和民族,最大的悲哀就是對傳統的否定和信仰的缺失。我們華夏族在經歷百年國恥後能重新站立,並且崛起復興,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是一方面,除此之外,支撐我們成功的最大動力也恰恰就是我們的傳統文明。如我們傳統文明所倡導的"禮義廉恥"觀念,以及"溫,良,恭,儉,讓的做事和行為準則,以及中華文明的"大一統"情節。

現在,我們的國家走在國強民富的快速通道上,我們華夏族的民族自信心也得到極大的增強,但是,我們社會上顯現出來的浮誇,急功近利式的拜金主義,大有主流式趨勢,這些已經成為侵害我們健康肌體的毒瘤,造成了我們當今社會的信仰缺失。

我們應該在大力提倡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當代先進的思想內涵,賦予"國學"一個全新的定義。這種家,國,天下的情懷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這樣做,不僅僅使我們的傳統文明能夠得到更好傳承,也能讓我們國家的肌體變得越來越健康,使我們的年青一代充滿朝氣與活力,使我們的國家更加繁榮昌盛。,


相忘江湖71941665


一提及“國學”二字,大部分人立刻想到四書五經。其實要了解國學,先改變自己的閱讀思維,我們從小的語文學習模式,與我國自古就有的訓詁(訓者,教也。詁者,古之言也。地遠則有翻譯,時遠則有訓詁。翻譯,能使別國如鄉鄰,訓詁,能使古今如旦暮。)完全不一樣。

因為我們所學的都是簡體字,照本宣科的教案,對於傳承了數千年的中國文字,其真正的起源、意義,卻棄之不顧。

現今大家對國學有好奇有質疑,以為認得了文字,就能夠讀懂國學經典,卻忘記了自小學的語文,有詞性、語法、句式結構,卻沒有古代文學內涵,看見一首古詩,能夠讀懂字面意思就不錯了,古人常引用的典故“龍泉”“任公子”,卻一無所知。

先讀懂了,再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吧。



傳槑人


“國學”也是一個令人五味雜陳的文化。“國學”也是招搖撞騙的文化。

原因就是,我們不少人真不知道什麼是“國學”。所以,有人說“國學”沒有明確的定義。

國學要明確的定義嗎?二次方程,歐幾里得定義,莎士比亞,納泰管理是國學嗎?當然不是!

國學就是中國自己的一套哲學,建築,文學,藝術,科學,軍事,經濟,農業,商業,金融等等一系列的固有文化。

我們在漫長的封建農耕文明體制之下,創造了輝煌的世界奇蹟:一個高度穩定,高度集中,高度自治萬國來朝的封建帝國。

但是,這個帝國幾乎在一夜之間就灰飛煙滅了!

大家醒過神來一看:都是自己文化惹的禍!於是就打到國學,全面西化。於是,子曰詩云的早出晚歸生活,必須成為競爭激烈的夜以繼日。

於是國學如弊履唯恐棄之不及,人人不再讀四書五經而求學於數學物理工商經濟之學,至於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統統見鬼去!國學一時成為害人之學。

不過,我們應該看到,如果沒有對西學的熱情學習,中華民族真的會處於亡國的邊緣。

近代中國人努力從西方那裡學習現代科學技術,才有了今天崛起於世界的局面。雖然於國學漸行漸遠,但是不學習西學,中國肯定亡國。

但是,我們也看到,近代中國所有仁人志士,他們的精神完全都是有中國品格的精神。

一個沒有自己品格的國家,即使發達起來了,還是沒有靈魂。

中國的傳統文化,雖然沒有現代的科學技術,但是靈魂和精神也是經濟創新的,目的是和平發展的,這也是世界共同的價值。

發展和繼承國學的靈魂,是我們新一代人需要努力的地方。

國學是博大精深的,但是也有一些糟粕。有人借用國學,兜售愚昧落後和封建迷信,這不是國學的靈魂。


千千千里馬


一,什麼是國學文化? 到現在為止,對國學文化都完全沒有一個定義。依我看來,首先,凡是中國固有的文化,都可以定義為"國學文化"; 其次, 先秦諸子,不應該有主次之分。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百花園中各路學派應該是並列關係。比如對外傳播中華文化到底是"孔子學院"還是"華夏學院"?

二,如何對待國學文化?

國學文化,毫無疑問是老祖宗留下的一大筆精神遺產。是一字不漏的全盤繼承,還是有選擇的去偽存真,推陳出新?

比如儒家賴以維繫社會秩序,家庭關係的"三綱五常"到底是精華還是糟粕?

三,國學文化現在是不是過熱?

現在一說起國學文化就是"背唐詩""穿漢服",三字經,弟子規儼然成了小學生的必修課。以古非今,借古喻今。

人生活在網絡時代,乘坐車船要用人臉識別技術,思想卻仍然中《四書五經》的故紙堆裡。

不可否認,唐詩宋詞朗朗上口,對陶冶情操,提升文學素養確實有立竿見影的奇效。但是漢語言經過千年的變化,平仄和過去都不一樣 意境也沒有了。還要填詞作賦,學國學,回得去嗎?

所謂國學文化其實不過是中國兩千年多年封建社會的衍生品,是附庸在封建專制統治這張皮上的毛。封建社會早已經灰飛煙滅,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學國學,還是學外語?學唐詩宋詞,還是學計算機編程?穿漢服,還是西服革履打領帶?用鴻雁傳書,還是靠微信傳情?到頭條來答題,是用文言文,還是白話文,或者網絡語言?這是一個問題。


閒看秋風999


國學是民國時期才形成的一個特殊名詞。本質上反映了當時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到了比較危急的境地,所以不得不打包整理作為特殊對象加以保護。國字實際上反映了命名者的良苦用心,希望用這個字喚醒人們的民族意識,得到更多人的擁護支持。

時至今日,隨著中國的復興,國學文化又開始成為一個熱潮。但在這個過程當中,良莠不齊,有很多在臺上的大師們表現並不稱職,很多時候讓人大跌眼鏡。所以國學和國學熱是兩個概念。得分開來看。

所謂國學,其實包羅萬象,本身也是魚龍混雜,不見得都有傳承價值。除了作為主幹的文史之外,還有書畫這樣的傳統藝術,其實也包括奇門遁甲,占卜算命之類的下九流技術。當代社會傳承,傳播的究竟是什麼,很值得探究。凡是有價值的,基本上在學術層面上,都已經有了較為完整的傳承。不排除少數內容確實有價值但是目前還沒有被意識到。有一些實際上是傳統社會中的糟粕,現在也憑藉著國學熱翻了身。比如傳統的師徒制,現在被很多人鼓吹為傳承傳統技藝的最佳方法。但實際上,師徒制有很多黑暗的地方。師徒之間情同父子的現象,在古代社會確實有,但反目成仇的情況也不鮮見。學徒過程異常艱辛,和奴僕沒有什麼區別。這些內容本質上和現代社會的原則是不相容的,沒有傳承的必要。至於童子功的問題,除了少部分非常特殊的技術之外,大部分技術不需要從小開始學起。在學校層面展開相關技術的傳承推廣師徒制更有意義。

至於國學熱,本質上是商業社會的一種商業活動而已。很多人現在開始對傳統文化產生了興趣,商家因此呼應。現在社會上的大量國學機構,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尊重傳統文化。他們只是把這作為一種賺錢的營生。從業人員的水準也參差不齊,教學成果難以保證。某些大學尤其是一些名牌大學,也呼應社會,開辦了國學班,實際上是以這個方式和社會上的商人階層進行了利益和文化的交換。他們為這些商人頒發所謂的國學文化證書,換取商人們的贊助。這種行為本質上也就是一個商業行為。

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在社會大環境下進行的。現實的說,當代的環境不利於傳統文化傳承。主要原因在於傳統文化本身沒有能力直接創造價值,經濟回報差,自然就沒有吸引力。商人們的文化追求目前也就僅限於器物層面,離精神層面還遠的很。普通人完全沒有必要趟這趟水。古人說,失禮求諸野。在臺面上侃侃而談,私底下卻做著男盜女娼的事,這樣的人談不上文化傳承。看不懂論語,看不懂道德經也不要緊。堅守本心,憑良心做事,就是傳統文化的精髓,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對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承。


吉月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