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国学文化?

全水合


我看不到现在哪还有什么国学。

满眼看到的都是披着国学马甲的小商小贩们的吆喝。

穿个所谓的汉服,组织一帮不谙世事的小娃娃背个三字经、百家姓、对着孔圣人的印刷画鞠躬磕头,拿儒家学问里最糟粕的那部分忽悠孩子和孩子家长,那叫传承国学么?

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文化诈骗!

我心里的国学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生存智慧,留给我们文化、艺术,是几千年里他们积累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我们传承国学是为了以国学为基础,批判的接收外来的文化形态和新生的文化现象,建立我们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而不是去依葫芦画瓢的学古人的坐卧行走。那是低劣的国学表演,表演得越赏心悦目,离国学越远。

国学是在心里的修养和思想,不是身上的羽扇纶巾。


麦斯威尔大爷


我非常赞成将国学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不止是青少年课堂,还要走进高校课堂,甚至是全社会,最好让国学渗透到全社会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

国学是德体和品行的理论基础,是人类美德行为的最高纲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国学可以说是综合了作为公民最高尚的行为准则,我们终其一生,或好或坏,所做的任何事情无不围绕这些核心内容。

但是,当下的国学教育,只是热了表皮,并没有入骨,很多教育机构只是附庸风雅而已,就是炒作一个国学的概念,以为穿上一身汉服,读上几篇古体诗,上几次书法课就是深入学习国学了。其实说白了,就是做给人看的,形式大于意义,没有任何的学习价值,反倒把国学文化搞臭了。

国学,其实也是一种苦学,它的内容是苦涩的,特别对于青少年来讲是很难懂很难记的,更是难以理解的,初始学习的人基本都是死记硬背。但这就是国学,有时候看起来更像是哲学,一般人是很难产生兴趣的,但我认为对国学还是要死学,因为国学知识达到一定的积累后你才会发现,这是一门让你终生受益的学问,国学就是醇香的酒就像美妙的音乐,可以绕梁三日,它需要厚积薄发。


元芳有看法



万有引力定律不知算什么学,人有七情六欲不知算什么学,人之所以为人不知算什么学……

因此,如果非要先正其名,名正然后言顺的话,国学,唔,吾闭上眼睛想了一下又一下,不妨自说自话吧,国学,在吾看最好就是一国所固有之学,一国之所以有别于他国的风俗人情的学问文化。能够让国人具有国人特点的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文化熏陶之学呗。因此,国学嘛,庞杂博大,悠久精深,凡符合当下国之稳定与发展的一切文化皆可是国学喽。因此,具体说国学都是是啥,俺也不清楚。呵呵。

学问文化这玩意就是个染缸一样的环境,近朱则赤近墨者黑。资本主义有资本主义的文化学说,熏陶学习之的人便有了资本主义的人性,社会主义有社会主义的学说文化,熏染学习后便具有社会主义的人性。封建主义有封建主义的学说文化,熏陶学习这样的文化便具有封建主义的人性。心之所生为之性,天性是本具,习性是熏染,心性二者兼具,往心中装上什么样的学说文化,便具有什么习性的心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从这句可看出呀,“习”是习性比之“性本”是本性的话那是更为远远的重要滴啊。

当年,国难当头,仁人志士首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东渐”“师夷长技以制夷”。国学一词顺理合章的提出,用以以对抗列强经济及西学的侵略,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国学那是对抗文化侵略的中流砥柱。

国学好啊,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七雄,齐楚燕韩……唐诗宋词……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人人可学,易学难精,

其实,崇洋媚外的最该学国学呀,建议必修课,不过关,挂科。人生的驾照,考不过国门也出不了,像考驾照般,先背三字经,再背弟子规,等等,呵呵。


质跃


国学文化,这其中拆开来理解其意的话,或许,比较滑稽,但这正是我看待的方式;如今各国各领导各行各业……大大小小都有总管之人;搜寻难得不知何年何月时起,至今:对于 一个人究竟应该做到概念统一(标准)之下的多少概率,才算是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守住作为人当之无愧的做一个人。在此多一句题外话:“当今最大的世界人类危机问题,并非,那么遥不可及的难以理解,更加与科研,专家们有任何关联,归根到底 既然是人的问题,就跟每个人都有关。

【国】:这个字明显象征意义众人皆知;

【学】:这个字各位既明其意人皆经历;

【文化】:是由某一个起始的端头,至启动开始,以一个宗旨核心不断承上启下延续的;绝对不同于现今学校的教授课程类似的知识。文,更可以理解成一个民族最早的人文始祖起,所不断无形酝酿在人与自然与社会之中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息息相关的存在。(类似同理的有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简而言之:“文化,是属于一方国土从最高领导者……至平凡老百姓,甚至,是农民与民众等,都一视同仁公平享拥着的,由于,文化的属性、定义、各自理解……显现方式层出不穷且认同点得不到统一,很多都忽视了。所谓: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的魂、精神,而敬畏的顶端,与信仰的所向,则是,人文始祖初心奠定之根!【对于此问的回答:(国学)与(文化),或许,与我所理解的本末倒置了,也可以说我这种理解现代的国学文化就不正确吧!由此可见,对于国学文化这四个字的看待,顾名思义的自然就看待成现代国家教化与普化给基层民众们的一种无形习性和意识雏形……】

我所理解的文化由于受到儒释道上古时期延续至今的传承,与西方哲学,社会人文心理学……等渲染,与各识得点皮毛而融汇贯通而形成。

“ 释 ”:准确来说应该是现在所定义的大乘佛法 (禅宗)

“ 道 ”:老庄思想,大道至简,道教文化即 真理

“ 儒 ”:孔孟之道,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慎独

故:在此声明,无需大家以我单独的哪一句话而对应其某位专家人物所言之理做比较,或是参照。因为,上述已经明晰就是一种学杂乱之下,自己的一种大道至简的总结,所以,究竟这样的回答是否被认可,又或是能否带给大家点滴的心性敞亮瞬间……谢谢各位理解!


汗血麒麟


对于国学的了解,是最近几年出国工作时开始的。对诸子百家浅粗的阅览后,便被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所深深吸引,不得不对传统底蕴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

如:《孔子家语》名句,"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孟子名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老子名句,"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司马法》名句,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姜子牙著《六韬》名句,″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之心虑,则无不知也"。等等。从此以后,痴心传统文化同时,更加汗颜之前对传统文化的偏见与误解,感觉诸子百家的思想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和精神粮仓,更是感觉到精神世界不断得到提高和升华。

  • 到俄罗斯工作以后,才感觉到不同地域文化方面的难以兼容性,以及饮食,生活习惯的不适应性,此时此刻,才真真正正的明白了什么是在家事事好,出门事事难。特别是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故土难离的情感煎熬,才真正的懂得了华夏传统文化所赋予“家″的深刻内涵。因此,现在才感觉到,以前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思想前卫性和超前性,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一厢情愿而已。也正如张明敏那首《中国心》所表达的一样,“洋装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也正是这种东方文明所独具特色的“乡土情结",成为许多海外华人念念不忘乡土,乡音,报效母国和总想叶落归根的主要原因。

在俄罗斯和战斗民族的接触过程中,以及和印度,中亚国家的人交流过后,才慢慢的品味道,我们华夏族真得不比世界上的任何民族差。,“我们中国人聪明,勤劳,节俭,富有忍耐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称之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完全可以说是受之无愧。

"但是,我们唯一欠缺的就是,"太怕事了,自己应得到的合法权益都不敢据理力争。对待任何事情都喜欢用“破财免灾,宁事息人″的态度来处理。因此,也引发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就是国人很容易成为被欺侮,和敲诈勒索的对像"。

由此种种的想法,不禁联想到近代的百年国耻,我们为什么能遭此耻辱?问题不是出在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上面。曾经我们华夏族也是虚怀若谷,善于通过学习,能取长补短的民族。如早期的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的改革,打败了凶悍的匈奴人。明代开始吸收,消化,学习西方先进的历法,和科学技术。明末时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军事技术。然而,不幸的是,再后来,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被片面化阉割,甚至被断章取义,并因此滋生出了“奴化教育″。

"奴化教育"的结果,不仅仅是使华夏族丧失了血性,成为了毫无斗志,只会逃跑的黄羊。更是因为盲目的自大,滋生出的"天朝大国"排外情结,使华夏族变得愚昧,固执,不思进取。从此,不仅不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去接受新鲜事物,反而视此为异端学说,并去排斥和打压,由此拉开了我们和世界的距离,因此开始屡屡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和瓜分。这不仅仅是我们遭受百年国耻的问题,我们更应该看到,"是无数先贤心血的凝聚,才描绘出华夏族的璀璨夺目文明,不仅仅是属于华夏的荣耀,更是属于世界的宝贵财富。然而,本来应该我们值得骄傲的荣耀和财富,却因为我们所遭受的百年耻辱,险些遭受灭顶之灾。

,五四运动后,一部分思想激进的知识份子,便把中国的落后归罪于二千年的封建制度,归罪于儒家文化和封建礼教,并由此引发了对传统文明的大批判,并有全盘否定传统文明的趋势。然而,由于当时的"国学大师"思想落后于时代,因此在与新文化运动的交锋中很快落了下风,自1920年后开始走向衰落。

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大的悲哀就是对传统的否定和信仰的缺失。我们华夏族在经历百年国耻后能重新站立,并且崛起复兴,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一方面,除此之外,支撑我们成功的最大动力也恰恰就是我们的传统文明。如我们传统文明所倡导的"礼义廉耻"观念,以及"温,良,恭,俭,让的做事和行为准则,以及中华文明的"大一统"情节。

现在,我们的国家走在国强民富的快速通道上,我们华夏族的民族自信心也得到极大的增强,但是,我们社会上显现出来的浮夸,急功近利式的拜金主义,大有主流式趋势,这些已经成为侵害我们健康肌体的毒瘤,造成了我们当今社会的信仰缺失。

我们应该在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当代先进的思想内涵,赋予"国学"一个全新的定义。这种家,国,天下的情怀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这样做,不仅仅使我们的传统文明能够得到更好传承,也能让我们国家的肌体变得越来越健康,使我们的年青一代充满朝气与活力,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相忘江湖71941665


一提及“国学”二字,大部分人立刻想到四书五经。其实要了解国学,先改变自己的阅读思维,我们从小的语文学习模式,与我国自古就有的训诂(训者,教也。诂者,古之言也。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詁。翻译,能使别国如乡邻,训诂,能使古今如旦暮。)完全不一样。

因为我们所学的都是简体字,照本宣科的教案,对于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字,其真正的起源、意义,却弃之不顾。

现今大家对国学有好奇有质疑,以为认得了文字,就能够读懂国学经典,却忘记了自小学的语文,有词性、语法、句式结构,却没有古代文学内涵,看见一首古诗,能够读懂字面意思就不错了,古人常引用的典故“龙泉”“任公子”,却一无所知。

先读懂了,再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吧。



传槑人


“国学”也是一个令人五味杂陈的文化。“国学”也是招摇撞骗的文化。

原因就是,我们不少人真不知道什么是“国学”。所以,有人说“国学”没有明确的定义。

国学要明确的定义吗?二次方程,欧几里得定义,莎士比亚,纳泰管理是国学吗?当然不是!

国学就是中国自己的一套哲学,建筑,文学,艺术,科学,军事,经济,农业,商业,金融等等一系列的固有文化。

我们在漫长的封建农耕文明体制之下,创造了辉煌的世界奇迹:一个高度稳定,高度集中,高度自治万国来朝的封建帝国。

但是,这个帝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灰飞烟灭了!

大家醒过神来一看:都是自己文化惹的祸!于是就打到国学,全面西化。于是,子曰诗云的早出晚归生活,必须成为竞争激烈的夜以继日。

于是国学如弊履唯恐弃之不及,人人不再读四书五经而求学于数学物理工商经济之学,至于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统统见鬼去!国学一时成为害人之学。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对西学的热情学习,中华民族真的会处于亡国的边缘。

近代中国人努力从西方那里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才有了今天崛起于世界的局面。虽然于国学渐行渐远,但是不学习西学,中国肯定亡国。

但是,我们也看到,近代中国所有仁人志士,他们的精神完全都是有中国品格的精神。

一个没有自己品格的国家,即使发达起来了,还是没有灵魂。

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但是灵魂和精神也是经济创新的,目的是和平发展的,这也是世界共同的价值。

发展和继承国学的灵魂,是我们新一代人需要努力的地方。

国学是博大精深的,但是也有一些糟粕。有人借用国学,兜售愚昧落后和封建迷信,这不是国学的灵魂。


千千千里马


一,什么是国学文化? 到现在为止,对国学文化都完全没有一个定义。依我看来,首先,凡是中国固有的文化,都可以定义为"国学文化"; 其次, 先秦诸子,不应该有主次之分。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百花园中各路学派应该是并列关系。比如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到底是"孔子学院"还是"华夏学院"?

二,如何对待国学文化?

国学文化,毫无疑问是老祖宗留下的一大笔精神遗产。是一字不漏的全盘继承,还是有选择的去伪存真,推陈出新?

比如儒家赖以维系社会秩序,家庭关系的"三纲五常"到底是精华还是糟粕?

三,国学文化现在是不是过热?

现在一说起国学文化就是"背唐诗""穿汉服",三字经,弟子规俨然成了小学生的必修课。以古非今,借古喻今。

人生活在网络时代,乘坐车船要用人脸识别技术,思想却仍然中《四书五经》的故纸堆里。

不可否认,唐诗宋词朗朗上口,对陶冶情操,提升文学素养确实有立竿见影的奇效。但是汉语言经过千年的变化,平仄和过去都不一样 意境也没有了。还要填词作赋,学国学,回得去吗?

所谓国学文化其实不过是中国两千年多年封建社会的衍生品,是附庸在封建专制统治这张皮上的毛。封建社会早已经灰飞烟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学国学,还是学外语?学唐诗宋词,还是学计算机编程?穿汉服,还是西服革履打领带?用鸿雁传书,还是靠微信传情?到头条来答题,是用文言文,还是白话文,或者网络语言?这是一个问题。


闲看秋风999


国学是民国时期才形成的一个特殊名词。本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到了比较危急的境地,所以不得不打包整理作为特殊对象加以保护。国字实际上反映了命名者的良苦用心,希望用这个字唤醒人们的民族意识,得到更多人的拥护支持。

时至今日,随着中国的复兴,国学文化又开始成为一个热潮。但在这个过程当中,良莠不齐,有很多在台上的大师们表现并不称职,很多时候让人大跌眼镜。所以国学和国学热是两个概念。得分开来看。

所谓国学,其实包罗万象,本身也是鱼龙混杂,不见得都有传承价值。除了作为主干的文史之外,还有书画这样的传统艺术,其实也包括奇门遁甲,占卜算命之类的下九流技术。当代社会传承,传播的究竟是什么,很值得探究。凡是有价值的,基本上在学术层面上,都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传承。不排除少数内容确实有价值但是目前还没有被意识到。有一些实际上是传统社会中的糟粕,现在也凭借着国学热翻了身。比如传统的师徒制,现在被很多人鼓吹为传承传统技艺的最佳方法。但实际上,师徒制有很多黑暗的地方。师徒之间情同父子的现象,在古代社会确实有,但反目成仇的情况也不鲜见。学徒过程异常艰辛,和奴仆没有什么区别。这些内容本质上和现代社会的原则是不相容的,没有传承的必要。至于童子功的问题,除了少部分非常特殊的技术之外,大部分技术不需要从小开始学起。在学校层面展开相关技术的传承推广师徒制更有意义。

至于国学热,本质上是商业社会的一种商业活动而已。很多人现在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商家因此呼应。现在社会上的大量国学机构,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尊重传统文化。他们只是把这作为一种赚钱的营生。从业人员的水准也参差不齐,教学成果难以保证。某些大学尤其是一些名牌大学,也呼应社会,开办了国学班,实际上是以这个方式和社会上的商人阶层进行了利益和文化的交换。他们为这些商人颁发所谓的国学文化证书,换取商人们的赞助。这种行为本质上也就是一个商业行为。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现实的说,当代的环境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承。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文化本身没有能力直接创造价值,经济回报差,自然就没有吸引力。商人们的文化追求目前也就仅限于器物层面,离精神层面还远的很。普通人完全没有必要趟这趟水。古人说,失礼求诸野。在台面上侃侃而谈,私底下却做着男盗女娼的事,这样的人谈不上文化传承。看不懂论语,看不懂道德经也不要紧。坚守本心,凭良心做事,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


吉月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