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擡樹

中國有很多古訓,其中一條“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樹“,道出了為人處世的哲學,下面就為朋友們分享一下。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樹

一人不進廟

關於一人不進廟,據說有個典故。說的是唐朝末年,有個商人晚上的時候住進了一座寺廟。寺廟裡的僧人見財起意,於是將其殺害。後來人們便告誡後輩,一個人千萬不要進入寺廟。

實際上,古代時候的寺廟,不像今天這樣。那時候寺廟中有很多強盜或犯了罪去寺廟中躲避官府的壞人。如果自己獨身一人去寺廟,萬一遇到這類人。看到你的財富,很容易產生惡念,那時候自己就會有生命危險。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實際上是表達:不要獨身試險,一個人跑去是非之地。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樹

二人不看井

這句話實際也是有個典故的。說的是北宋年間,有兩個人趕考。其中一個人才華好一些,身上帶的錢財也多一些。另外一個人就心懷耿耿,產生了惡念。

這一天,兩人遇到一口井。這個有惡念的書生便騙另外一個書生,說這口井水質清澈,讓他來看看。這個書生聽了,果真走過來探頭去看。

這時候,那個惡書生一把將這個沒有防備的書生推進了井裡。

二人不看井這句話,通過這個典故告訴我們: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要有一定的防備之心。

俗話說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心隔肚皮,牙齒還會咬自己的舌頭,你保不準對方會有什麼一時產生的惡念。

所以,我們在二人同處的時候,不要去危險的地方,不要給惡,製造機會。

同時,對於另外一個人,也不要做這樣的事。因為兩個人去危險的地方,一個人發生意外之後,即便不是你做的,別人也會以為是你做的。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樹

三人不抬樹

關於這句話的典故,相傳有三個人,為了區別,我們暫且叫做張三、李四、王五。

有一天,這三個人抬一棵很粗的樹。張三抬一頭,王五抬一頭,李四在中間抬。這個李四平時與王五關係不好,藉著這個機會,在抬樹的過程中,李四慢慢地往張三那頭靠。

這樣一來,張三和李四的承重就要輕很多,王五的承重就重了很多。王五越走,感覺樹越重,最後到了目的地,王五被壓壞了身體,不久便咳血而死了。

三人不抬樹,通過這個典故告訴我們:三個人的時候,不要去做一件有風險的事情,你保不準另外兩個會不會合夥害你。

就像現在社會合夥做生意一樣,三個人的買賣最難做。為什麼說三心二意,在做買賣的時候,最容易出現兩個人合夥去坑害另外一個人。

總結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樹。

這三句話本質上都是告誡人要學會避險,在獨身一人、兩人、三人,甚至多人的時候,要防範環境、防範人心。

而從今天來看,這三句話也會反應很多其他事情。

如果說三人不抬樹,就能夠給我們一些分工協作方面的啟發。能夠一人幹了的工作,必然一人去幹效率最高,能夠兩人去幹的工作,多安排一個人,並不能增加效率,反而會降低效率。

這也應了另外一句話:三個和尚沒水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