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园区|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首个千亿级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复工;青岛高新区科创引领“危中寻机”


每日园区|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首个千亿级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复工;青岛高新区科创引领“危中寻机”

【中经云端·特别报道】

  1、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首个千亿级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复工

  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工人忙碌搬运建材。2020年4月7日,由中建二局西南公司承建的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保税光电子产业园项目复工,现场正在进行砌体施工和装饰装修。

  据了解,武汉综保区光电子产业园项目总建筑面积21.2万平方米,由1栋20层厂房、6栋4层厂房和3栋4层仓库等业态组成。该工程位于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建成后将成为武汉东湖高新区第一个千亿元级产业园区,也将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核心载体。

  疫情期间,项目复工面临混凝土、水泥、钢筋等材料短缺、价格上涨、运输不便等困难。中建二局提前一周敲定了26家材料供应商,并采取多项措施协调施工资源,保障生产物资稳定供应。

  为保障项目建设人员安全返岗,中建二局就近组织劳动力,定点包车接送返岗工人,实行分期分批返岗。所有返岗人员均需通过“武汉市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系统”登记,并按要求取得“健康码”或健康证明。施工人员进场,先由中建二局进行远端筛查、测温、消毒后包车接入项目,然后经过扫码登记、测温,“一人一档”建立健康档案后,逐个通过消毒通道入住宿舍、进出现场。

  据了解,项目办公区、生活区、主要通道,每日消毒不少于3次。施工现场设有独立且符合卫生防疫要求的隔离观察区,配有至少可供使用2周的防疫物资,工人用餐采取分散配送制,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聚集。

  2、青岛高新区科创引领“危中寻机”

  塔吊转动,机器轰鸣,车辆穿梭……2020年3月28日,在位于青岛高新区的青岛网谷建设项目现场,一片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这个聚焦信息产业的市级重点项目已全面按下“加速键”。

  而在不远处的青岛中关村信息谷,一场名为“岛城创新行——青岛中关村信息谷云招商洽谈会”刚刚落下帷幕。多家“中关村系”企业齐聚一堂,共同擘画与青岛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未来。

  疫情发生以来,青岛高新区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紧抓“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全面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尤其是在政策扶持和“点对点”帮扶上,优化营商服务,让辖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凝心科技创新,抢抓机遇促发展,聚力筑稳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创新“云招商”,“双招双引”不掉线

  “太棒了,落户之后,我们计划投建一处射频识别产品的生产线,覆盖山东省及周边企业需求,并逐渐供应整个中国北方市场。”2020年3月26日举办的“岛城创新行——青岛中关村信息谷云招商洽谈会”上,迈思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海波向电脑屏幕的另一端,描绘着企业的发展未来。

  而在当天的洽谈会上,除了冯海波之外,另有3家来自京津地区的“中关村系”企业,同时确定了落户意向。

  自疫情发生以来,青岛高新区战“疫”同时不忘经济发展。一方面挖掘符合高新区产业发展定位的优势企业“精准”对接,一方面梳理既有产业园、孵化器资源强化平台耦合,通过“云谋划”“云推介”“云拜访”“云洽谈”,完成“云签约”“云招商”,保证“双招双引”疫情期间不掉线。目前已累计签约落户15个总投资240亿元的重点项目。

  “疫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我们就组织了‘数字经济新变化’线上培训,提前预判和谋划疫情结束之后的新经济动态。同时,举办产业发展与招商分享对接会,借助‘外脑’抓紧整合招商资源,制定招商地图,为靶向招商打好基础。”青岛高新区招商部部长李明宽表示。

  依托高新区落户企业华为青岛基地的Welink平台,青岛高新区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两期远程视频招商推介会,吸引了包括上海汇联易、深圳市英唐智控、中科宇图、谷川联行、华为生态合作部相关企业负责人在内的多家头部企业在“云端”见面,并与多家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自疫情发生后,我们通过‘云招商’模式,累计已经对接洽谈了110余家企业。”李明宽说道。

  不仅如此,青岛高新区还创新推出招商抖音号“青岛高新小招”,不仅对高新区各产业园区、环境进行系统全面推介,更实时官宣高新区助企优惠政策,成为高新区时下颇受关注的“网红”账号。百度智创基地负责人付航菲也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向百度生态圈的朋友们广发“邀请函”。

  助企服务从“点”到“面”,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下个月高新区将推出‘互联网定制共享班车’,你们可以根据员工情况及时申请班车。”2020年3月27日一大早,青岛高新区第六网格长赵亮就给自己网格内的企业一一打电话,告诉他们这个消息。

  为了能更好地服务辖区企业,化被动为主动,青岛高新区自2019年功能区改革后,重新梳理辖区企业,并划定14个网格,明确各网格主要负责人及其职责,让网格化管理更精细。

  “我们公司的门槛都要被赵亮‘踏破’了。”青岛贝迪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笑着说道。复工前后,赵亮忙前忙后协调防护物资、细化企业防疫部署,联络上下游企业,及时了解企业复工后的困难和需求,保障企业全面复产。得知负责网格内的3家企业都存在员工上下班通勤时间长、招工难的问题,赵亮迅速将问题汇总上报,并与经济发展部、建设部等相关部门沟通,制定出“便捷高新”行动方案,计划2020年4月实施“互联网定制共享班车”解决辖区企业员工通勤难的问题。

  “作为企业的‘大管家’,辖区内每家企业都是我的‘特别关注’,不仅要对企业提出的‘难题’力所能及给予帮助,更要主动出击,想到企业前头,让企业发展没有后顾之忧。”赵亮说道。

  强化网格员的“贴心”服务,保证企业服务到“点”,同时更要在“面”上做好文章,让高新区企业感受到优质的营商环境。

  日前,青岛高新区新出台了企业复工人群新冠肺炎病毒核酸筛查检测和“点对点”包车的补贴政策,对区内企业职工核酸检测费用给予50%的补贴。不仅支持企业项目尽快复工复产,同时又精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

  此前,青岛高新区还推出了《共同应对疫情扶持企业平稳发展若干政策》,从资金、市场、研发、生产、税费等11个方面扶植企业。同时,以奖促企,为区内海特生物、汉唐生物、简码基因等首批10家企业颁发“防疫抗疫突出科技贡献奖”,共奖补582万元支持他们的技术创新和在疫情防控中的责任担当。

  “高新区推出的扶持政策可以补贴我们50%的研发费用,同时还有防疫抗疫突出科技贡献奖的奖金,这些奖励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疫情期间的资金压力,也能缓解我们复工后扩大生产、增加用工方面的压力。”青岛汉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表示。

  抢抓机遇,科技企业乘势而上

  进入三月后,汉唐生物的生产线始终马力全开、加速生产。“目前公司已接到来自意大利、法国、智利、伊拉克、阿联酋等20多个国家50余万人份的订单。”杨帆告诉记者,“我们也在加紧提高产能,保证准时供货。目前日均产量5万到8万人份。”

  而在高新区的简码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这种繁忙的生产场景同样正在上演。“南亚、欧洲、北美、拉美、中东等地区十多个国家的客户目前已经与我们建立了联系,都表达了订单意向,我们现在也已备足原材料,为发力海外市场做准备。”公司总经理董雪峰告诉记者,作为山东省首家获得欧盟CE认证的核酸检测企业,简码基因目前也在积极申请美国、世卫组织等认证,力争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第一时间推出过硬的研发成果、全面扩充生产产能、快人一步取得欧盟市场认证……依托良好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青岛高新区多家企业在疫情期间化危为机,更是迎来海外市场海量订单,实现企业发展逆势上扬。

  同样实现逆势上扬的还有青岛高新区的智能制造企业。在青岛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的研发车间,一款新型机器人正“呼之欲出”。“我们马上‘官宣’的这款新型机器人,是以龙门机器人为核心的装车机器人,可用于防疫物资的装车、码垛、出入库等环节,不仅可以适用疫情环境下的人工短缺问题,同时也适用于疫情之后为企业解决工厂末端工人装车搬运的难点。”公司董事长陶喜冰介绍说,这款新研发的装车机器人还可以搭配多种机器人、设备、软件组合构成自动化立体仓库,应用于食品饮料、粮油生鲜等行业,市场应用空间巨大。

  尽管前期受疫情影响生产时间被延后,但复工后企业马力全开,来自美国、东南亚地区及国内等多个大客户的订单正在加紧赶制。陶喜冰告诉记者,尤其是自大年初六就开工的“远程研发”进展顺利,为企业开拓了新的订单市场。“这次疫情也让更多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意识到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的发展趋向。这对于我们智能制造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

  3、江苏徐州经济开发区跃居国家级经开区第25名

  日前,商务部公布了最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在2019年国家级经开区考核评价中,徐州经开区跃居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第25名,位次较上年度前进了9名。

  据介绍,商务部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审核工作组,对国家级经开区《考核评价办法》确定的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区域带动、生态环保、行政效能等五大类53项指标进行了两轮集中评审,确定了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的综合排名和单项排名。从考核评价结果看,国家级经开区发展规模稳定增长,区域带动作用显现。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徐州经开区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在全市发展大局中的责任站位,实现了发展理念的深刻变化、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干部队伍的深刻变化。

  瞄准高端产业,增创竞争优势。徐州经开区在巩固提升“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地位基础上,面向未来、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四新经济”,全力构建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及ICT、现代服务业4个千亿级,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技术2个五百亿级“4+2”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凤凰涅盘、浴火重生。

  聚力智能制造,催化产业蝶变。把握产业发展“智能、互联”新趋势,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金龙湖智慧园区体验中心、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平台建成运营,成功创建江苏省首批智慧园区,获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家,江苏省智能工厂试点建设1家、培育1家,江苏省智能车间13个。

  建强特色园区,增厚承载优势。统筹产业、空间、规模三大结构,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聚焦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启动特色产业园区建设“2030”工程,综合保税区、金龙湖创新谷、凤凰湾电子信息产业园等30个特色产业园区加速推进,产业发展的承载优势不断丰厚。

  在产业升级、项目攻坚、平台建设、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突破,让徐州经开区成功获批国家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国家“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国家高端装备制造标准化试点园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4、海南自贸区打造独特的医疗旅游“试验田”

  广东一对患听力疾病的3岁双胞胎兄弟近日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博鳌超级医院,经检查确诊为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得知该院可以引进国际最先进的人工耳蜗后,其父母很快申请特许手术。医生采用国际标准的微创术式成功为双胞胎植入全覆盖人工耳蜗,术中听神经反应测试良好。

  近年来,随着众多优质医疗资源进入琼岛,海南民众发现,一些原来需要到省外就医的病,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有效治疗。在实现“小病不进城、大病不出岛”的同时,也吸引越来越多的省外患者上岛就医。2019年,海南省医疗健康产业增加值106.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4%。

  在海南,有一块独特的医疗旅游“试验田”——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下称“乐城先行区”),享受中国国务院赋予的九条特殊优惠政策。经过多年“精耕细作”,这片“试验田”在干细胞临床研究、肿瘤治疗、医美抗衰、辅助生殖等方面形成产业聚集,有63批64个品种临床急需药品和医疗器械获准进口。

  70岁的周玉香35年前因角膜炎导致失明。不久前,她在乐城先行区接受特许批准实施的波士顿Ⅱ型人工角膜手术,手术后出院时视力0.2,现在恢复到0.6。她开心地说,手术前,家里十几口人,她只能听声辨人,手术后终于又能看到他们了。

  乐城先行区管理局副局长刘哲峰说,乐城成为国际先进药械及新药进入中国的门户,也催生一系列改革。如一些在国外已经使用的药品、设备和耗材,引进国内往往需要3至5年。而先行区“特许准入、先行先试”的政策,让病人用药时间最快缩短至3个工作日。

  一龄医院管理集团看准政策优势,在先行区成立博鳌国际影像中心。该集团外事接待处工作人员王闪闪介绍,先进的心血管专业型CT系统设备刚问世就被引进乐城,能在低剂量安全条件下0.24秒完成完整的心脏影像扫描。“新设备和新技术受到青睐,从2019年9月至今,已有200多人次前来做该项检查。”

  制度创新不断带来民生红利。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批准美国艾尔建公司青光眼引流管产品的注册,这是首个利用乐城先行区真实世界数据的医疗器械获批注册。为方便境内外患者诊疗,先行区允许患者将仅供自用、少量的口服临床急需进口药品带离园区使用。

  海南引进优质资源发展医疗健康产业,开展“一县一院”工程,49家国内优质医院和医学院校与海南各级医院建立帮扶合作关系。

  三亚因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的建立成为医疗旅游目的地,2019年该院门诊量76.1万人次,外地患者门诊占七成以上。据介绍,该院建院以来开展170余项新技术新业务,包括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全球首个5G远程全门诊运行等,并牵头建立海棠湾紧密型医共体,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海南省卫健委副主任周国明表示,聚焦自贸港建设,海南将围绕“医学治疗”“医学美容”“康复疗养”“养生保健”等四大医疗旅游领域,推动海南建成高端医疗旅游与特色养生保健相结合的医疗旅游胜地。

  5、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1+8”政策集聚优质发展要素

  近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发布涵盖总部经济、先进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等内容的“1+8”政策体系,以具有竞争力的优惠政策集聚优质发展要素。

  “1+8”政策对总部型企业、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航运物流业、金融服务业、贸易转型升级、高层次人才等给予政策支持;在支持内容上,除投产达效奖励外,重点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活动组织等专项扶持。

  作为政策总体指南,《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发展资金支持方向须符合片区产业发展规划相关功能定位和要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支持总部经济、平台经济、科技创新、金融服务、跨境电商等。

  《支持总部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立足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功能定位,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大力培育总部型经济;《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立足建设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培育创新第一动力;《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与《支持总部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形成政策互补,围绕主导产业建链、补链、强链;《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针对总部型企业范畴外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招商平台、行业协会等给予支持,鼓励企业拓展业务,开辟市场,做大平台;《支持航运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鼓励企业打造供应链;《支持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鼓励新设法人金融机构来连创业,鼓励他们加大对片区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金融创新;《支持贸易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围绕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自建功能性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建设跨境电商公共海外仓,鼓励园区企业在区外开设跨境电子商务线上线下(O2O)展示体验店、保税展示交易体验店、区域性国际商品直销中心等;《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政策》鼓励专家学者带项目、技术和团队开展产业化项目。

  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管委会综合协调局局长尹玉林表示,连云港片区将着力建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发挥多式联运优势,着重增强开放功能,重点培育跨境电商、外贸、物流运输等外向型企业,以点带面,加快集群发展,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

  6、中东欧科技创新中心落户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

  2020年4月9日,中东欧科技创新中心云签约仪式在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举行。该项目由青岛西海岸新区国际招商促进中心、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与中东欧中国科技交流协会三方共同打造,将整合国际国内资源,引进一批具有高新技术的欧洲企业,重点发展大数据、在线教育、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通过云视频连线,位于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中国香港和匈牙利布达佩斯三地、相隔近万里的嘉宾们完成现场签约。中东欧中国科技交流协会主任矫超介绍,疫情流行给国际交流带来巨大冲击,但通过云端“连线搭桥”,项目从开始接洽到最终落地,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创出疫情期间创造签约新速度。“商谈的整个过程感觉西海岸非常的开放、高效。期待通过中东欧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平台把更多优质欧洲企业引入青岛、落地开花。”

  中东欧中国科技交流协会成立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16+1 合作”两大战略合作框架下为推动中东欧-中国间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合作与发展而成立的科技链服务机构,在中东欧科技技术领域有着丰富的资源和经验,拥有诸多优秀欧洲优质企业资源,有对众创空间规划、招商及管理运作经验。根据协议,中东欧中国科技交流协会将发挥自身优势,为中东欧科技创新中心引入一批欧洲高新技术企业,并出资成立中东欧科技创新中心基金,为欧洲企业赴青考察交流以及在欧洲开展招商推广提供支持。目前已确定将在近期引进两家匈牙利科技创新企业入驻。

  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管委副主任徐海洁表示:“园区已经吸引包括6家世界五百强、20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在内的500多家企业落户发展,现有外资企业60多家,涉及20多个国别。病毒无法隔离合作,园区将继续强化平台思维,借助社会化的平台和机构开展合作,吸引更多国家的投资者来园区发展。”

  7、辽宁自贸试验区开放合作“桥头堡”效应初显

  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拓展了先进制造开放窗口,大连片区面向东北亚对外开放取得重要突破,营口片区创新体制机制为全省产业园区改革提供实践样本……辽宁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三年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截至目前,区内企业由原来1.2万户增长到现在的5.8万户,新增注册资本6987亿元,共有217家东北亚外资企业入驻,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桥头堡”效应初步形成。

  2020年4月9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情况。

  释放改革红利:区内财税收入是成立前的3.3倍

  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年来,辽宁自贸试验区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2019年,辽宁自贸试验区财税收入是成立前的3.3倍,进出口总额是成立前的1.7倍,固定资产投资是成立前的3倍,金融机构数量是成立前的55倍。

  三个片区,发展各具特色。

  沈阳片区优化涉税事项办理程序、国有企业“内创业”模式2项经验在全国推广,飞机行业内加工贸易保税货物便捷调拨、出入境人员综合服务一站式平台等2项经验成为全国首创。

  大连片区累计新增注册企业23474家,注册资本3228亿元。贸易便利化自由化成效显著,推出“保税混矿”“进境粮食全流程监管”等创新案例。优势产业集群加速壮大,国际化营商环境水平不断提升。

  营口片区共推出357项创新政策,形成126项改革案例。实施自贸区、综保区、高新区三块牌子一套人马,一体化管理,为全省产业园区改革提供实践样本。

  增强辽宁引力:亿元以上项目新增551个

  省自贸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辽宁省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重点在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开展创新试验,先后有7项辽宁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辽宁自贸试验区4批88项改革创新经验,经过实践检验成效显著。目前,国家赋予辽宁自贸试验区的123项试点任务已全部完成,其中89条任务完成效果尤为突出,完成率居全国前列。

  创新激发活力,片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在投资领域改革方面,自贸试验区全面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外商投资项目及企业设立及变更实行备案制,进一步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全面上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升级版,率先在全国实现海陆空口岸主要业务综合覆盖率100%。优化项目通关流程,进、出口口岸通关时间较2017年分别压缩了77.9%、79.7%。在金融领域创新方面,先后出台了推动先进制造、融资租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产业支持政策,加速推动金融领域产业发展。

  创新开放,成果丰硕。三年来,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英特尔等34个10亿元以上项目落户辽宁自贸试验区,亿元以上项目新增551个,2000万元项目新增2117个。

  打造开放引擎:积极探索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

  下一步,辽宁省要从六方面着手,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引领全省改革开放的新引擎。

  积极探索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对标上海临港新片区、海南自贸试验区政策措施,推动建设东北亚现代产业合作示范区,打造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交流合作中心枢纽。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压力测试,研究提出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实施方案。加强制度创新系统集成,及时总结、系统梳理形成高质量改革创新经验和实践案例,2020年再出台2批不少于40项改革创新经验。

  辽宁省还将积极争取国家赋予更大的系统化集成化改革自主权,力争逐步达到省级层面无审批。三个片区要按照区划布局和发展重点,围绕最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进重点产业集聚。同时要做好自贸试验区经验复制推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