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们的“非典型”沉浸式旅游,当代游人对其既神往也望而生畏

旅游,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上边走边游”,如果仅仅是从A地直奔B地、游玩过后再直接回到A地,严格说这已非真正意义上的“旅游”。

当代人生活节奏紧张,能够定期地两地间往返“旅游”已是不易,这时候再看看古人咏遍名山大川的旅游方式、于是有些人就会感慨说:“还是古人这样的玩法好,一路上无拘无束、景色原汁原味也不存在门票……堪称最彻底的沉浸式旅游!”。

不过,如果你能够重返古代、参与一下古人们的各种旅游方式,恐怕你就不会这么认为了;到最后,你肯定会盛赞当代汽车飞机的便利、更愿付出点门票花费去保障旅途中的体验。

古人们的“非典型”沉浸式旅游,当代游人对其既神往也望而生畏

古时候还不存在“旅游”这样的产业,除徐霞客等少数人之外、绝大多数古人踏上旅程都因某种“不可抗”之力;既然已走在路上,喜爱诗词歌赋的古人们这才一边走一边游、同时以各种文学形式记下旅途中的见闻感受,这就产生了古代的“旅游文化”。旅途中的文学记录并不等同今日的“旅游攻略”,当中也许富有夸张及浪漫主义色彩、也许会融合点地方神异传说;读上去确实会令人神往,但若要当真的话、你也未免太天真了!

最常见的旅途:科考路上的跋涉见闻

自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兴起之后,各地学子们便开始了三年一度的“京师大串联”之旅;由于出发方向的不同,如果在地图上绘出考生们的进京路线,那必会是一幅非常壮阔的“向心式”图样。

古人们的“非典型”沉浸式旅游,当代游人对其既神往也望而生畏

边走边读的旅途,确是人们心目中的美好画面

古时候的乡试多定在八九月间,又称“秋闱”;为了能按时抵达京师参加来年二三月的“春闱”,距离稍远的考生们通常会提前半年左右就出发,这就是说,当年秋后,正是大批学子踏上遥远旅程的季节。边走边读的旅途当中,各地的风土民情往往也给这些初出远门的年轻人们带来极为新鲜的感受,可惜由于当时的他们尚未高中成名、因而历史上并未留下太多和这些考生有关的旅途文献。

而每次“春闱”后的清明到五月间,则是考生们的归家时节;在回程中路过曾驻足的驿站或“逆旅”(古时候的旅舍)时,中榜和落榜者的心情显然是很不一样的,这同样会带来了心境上截然不同的旅途文化。

有资格进京赴考的学子们本已从“秋闱”中突围而出、具有了一定官方待遇;比如唐玄宗时期起就“务从简便,方给纸券,驿之给券自此始也”(《青箱杂记·驿券》),考生们均有可在各地驿站落脚的驿券。有了这些驿券,考生们在旅途中便有了食宿保障,这也是“旅途文化”能兴起的基础成因。

古人们的“非典型”沉浸式旅游,当代游人对其既神往也望而生畏

有了旅途中的驿站,考生当中也形成了独有的“旅途文化”

在赴京途中,学子们由四面八方汇聚进驿站时,几乎每个人都意气风发、似乎高中就是唾手可得。这期间的闲谈中,各地学子们的话题也多是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越是能描绘得绘声绘色、这人就越能成为这群考生中的焦点人物。如果他日高中,这自然就是春风得意;万一落榜了呢?他在回程中的失落感可就一言难尽了!

由于这些考生们在旅途中的跋涉见闻不会见诸于经史,经后人的言传加工后就成了一出出脍炙人口的传奇,如《枕中记》、《柳毅传》、《李娃传》等等,它们本质上都基于科考路上的跋涉见闻而来,而广大考生们也成了传播这些传奇故事的最庞大载体。

古代的这些旅行文献中自然也不乏名篇名句,“世间何处无溪山,得酒尽醉当堕帻”,这就是陆游在应进士试路上写下的《逆旅行》,一句“得酒尽醉”的落帽形态道尽了旅途人们的喜怒哀乐,焉知他们是因何而醉呢?也许是受到了大好河山的感染、也许当中也混杂着因中榜或落榜带来的微妙心情,“世间何处无溪山”与“天涯何处无芳草”类似,同样都是旅途中著名的哲理名句。

古人们的“非典型”沉浸式旅游,当代游人对其既神往也望而生畏

考生们在旅途中的喜怒哀乐,尽在“得酒尽醉”当中

最为伤感的旅途:贬谪路上的山川咏怀

“天涯何处无芳草”来自旅途,不过却不是发生在科考路上,而是在贬谪途中。这首出自苏轼《蝶恋花·春景》中的诗句,今人多用来喻意男女间的爱情,其实它的写作本意是“大千世界机会很多”、莫因一时坎坷就颓废不懂变通。

历史上,象苏轼这样的贬官很多,他们一方面是著名诗人、另一方面又受到来自朝廷方面的“不可抗力”远走他方,因而在漫长的旅途中、他们留下的经典诗篇就更为博大繁多、更具“沉浸式”的全方位体验。

被贬谪嘛,心情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许多相关的文学作品多是借旅途中的景物来咏怀、抒发他们心中的抱负或不满。在多方考证下,文史学家们均认为《蝶恋花》为苏轼在绍圣二年(1095年)写于广东惠州的作品,当中的“天涯”也应对着当时遥远的岭南。苏轼对岭南的人文旅游贡献人所共知,没有他的一系列名句,当今各地何来这么多“东坡亭”之类的名胜古迹?

古人们的“非典型”沉浸式旅游,当代游人对其既神往也望而生畏

《蝶恋花》与“天涯何处无芳草”

“巴山夜雨”是四川特有的自然景致,围绕着它的影视及艺术作品不在少数,多少人曾为了一睹巴山蜀地中的夜雨景象夜嘉陵江畔,这其实也出自贬谪路上的山川咏怀。

唐大中初年时(847~851年间),李商隐正处于穷困潦倒之际,官职低微、前途渺茫,他内心里的那种焦躁可想而知。大中五年时(851年),李商隐好不容易得到了个前往四川任职个小小参军的机会,偏偏这一年,他远在长安的爱妻却病故了。归期无望的他只得以一首《夜雨寄北》抒发心中对妻子的愧疚之情:“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诗中的“巴山”指的是今日的缙云山;描绘缙云山的旅游文献很多,却远不如一句“巴山夜雨”更来得直接。黑黝的夜空山峦、夜雨迷雾中的嘉陵江景象、如果游人自身也有点李商隐这样的心情,这自然就是一段抒怀伤感之情的旅途。当代有多少人是因为遭遇坎坷后背起行囊踏上旅程呢?

古人们的“非典型”沉浸式旅游,当代游人对其既神往也望而生畏

艺术作品中的“巴山夜雨”

旅游,本就是一段基于山川景物的心灵之旅,剪刀手式的“到此一游”实非旅游的真义!

最为悲壮的旅途:西出阳关无故人

还有一种旅途是属于“走向未知的远方”,唐诗中的“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了这一路上的艰辛寂寞。历史上的张骞、唐玄奘、班超、郑和等人都曾无所畏惧地踏上过这样的征程,他们的这一行与其说是“旅游”、实际上是一种胸怀无畏之心的冒险之旅。

唐代时的许多诗人也曾心怀西北边疆,在效力边陲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边塞诗”。这些诗文在当代也激起了大量文艺青年们对西北边陲的向往,我们能说这不是旅游文化中的重要文献么?辽阔的西域之地难用具体的语句来表达,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因此仅成为了一种文史类参考资料,而更具旅行诱惑力的西域描述则多来自王昌龄、岑参们笔下更为虚幻的记录。

“大漠孤烟直”,这到底是怎么个直法呢?光是这一点就足以吸引人们不远万里奔往大西北、只为了在万里黄沙中体会一下萧瑟空灵之感。

古人们的“非典型”沉浸式旅游,当代游人对其既神往也望而生畏

“大漠孤烟直”的现实意境

萧瑟空灵本身就刻满着“悲壮”,古人们都可以仅凭落后的交通工具大无畏地迈向未知的远方,今日有着明确目的地的我们为何就不能大无畏地向遥远的西北迈出自己的征程呢?很可能,这才是大西北之旅的核心意义。

人们在西北的旅途中感受昔日大漠征战的飞扬尘土、感受着曾作为丝路驼铃“大背景”的如血残阳、一幕幕的悲壮感怀跟现实中的人生挫折相交错一起后,你很可能就会在无垠的天空大地之下一洗胸中郁结。这样的体会、未曾身处过大西北的人是难以想象的!

古人们的“非典型”沉浸式旅游,当代游人对其既神往也望而生畏

"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荒凉与孤寂

最颠沛流离的旅途:明日路在何方?

说起最著名的古代游人,徐霞客与李白一直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效仿榜样,人们还根据这二人毕生所走过的轨迹整理出一份路线图、以期能有机会重走一下他们昔日的旅途。

不过,我们可别忘了徐霞客与李白一路上是何等困窘。徐霞客的游历可没有科举考生们那样的驿馆,“餐风露宿、缺乏人身安全保障”基本贯穿着他毕生中的大部分旅程;而李白呢,由于他祖上的从商关系,他也拿不到唐玄宗颁发的驿券、每飘零一处地方,他都不知“明日路在何方”,根本不存在仗剑走江湖的那种潇洒。

今天许多人崇尚“穷游”,有过这体验的人相信会更容易理解徐霞客与李白在一路上的各种尴尬,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颠沛流离式的“穷游”到底价值何在?

古人们的“非典型”沉浸式旅游,当代游人对其既神往也望而生畏

踏上这样的旅途,本身就需要莫大勇气

在“穷游”模式下,你可能不会知道今天住在哪里、前方的路还能走多远;在这一点上,古时候的考生、贬官们至少都不会有这样的顾虑。不过“穷游”之下,被激发出的那种顽强之心也许就是旅途中的最大价值,这就是当代“穷游者”乐此不疲的原因吧?李白的旅途感悟多体现在他大量的诗句当中,而徐霞客则史无前例地将他的旅途都写进了《徐霞客游记》里,《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5月19日)、正是我们当代的“中国旅游日”!

如今的交通路况跟古代已不可同日而语,今天的我们即便是重走最颠沛流离的“徐霞客、李白”之路,现实中的各种条件都已好了不止一万倍,所以说,当代条件下最苦逼的“穷游”其实都已比古人要幸运、优厚得多了。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古人们的旅途虽令人神往,但让人望而生畏却也是无以否认的事实。

古人们的“非典型”沉浸式旅游,当代游人对其既神往也望而生畏

疫情中的旅游出行需注意些什么?

五一假期将到,无论是何种旅行方式,只要是安全、健康的,国家都会倡导和鼓励。

目前的新冠疫情还在部分地区肆虐,如果说古时候的旅程因条件与成因所限显得颇有“非典型”之意,那么今日疫情中的旅途就更具“非典型”的样子了:首先,我们不能哪里热闹就奔哪去;其次,我们要根据各地文旅部门的指引合理安排行程。万一去到目的地之后才遭遇闭门羹,那你的这段旅途将“明日路在何方”呢?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本号将坚持文章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文化史论内容;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