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先学会观察

初学写作文,常感到作文内容写不具体,不生动,语言干巴巴的,没有几句话就结尾了。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因为缺少写作素材。其实作文素材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观察,可写的东西很多。可以这样说,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作文素材无处不在。

掌握具体的观察方法,不断变换观察角度,将自己的目光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景,不断增进观察意识,我们笔下的文章才会生活气息浓郁,充满新奇趣味。

观察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由发现表象到挖掘本质的过程。

一、静态观察法-----感知表象

静物,也就是静止的物体,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如每天提醒你起床的闹钟,课堂上你用来书写的钢笔,教室里的图书箱,操场上的运动器械,商店里的布娃娃、熊猫盼盼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写作的极好素材。我们通过耳朵、眼睛、鼻子等感官直接感知人、事、物、景,摄取各种表象,使众多的表象映入脑海,形成一个整体形象进而感知感知表象。

运用静态观察法,要注意以下两点:

(1)情感真挚,观察细致。

我们在写静物之前,一定要培养自己真挚的感情,这样文章才能写得挥洒自如。最珍惜的,最熟悉的东西,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就涌上心头,很希望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告诉别人,所以他会有满肚子的话想要说。

(2)抓住特点,合理想象。

所谓特点,就是事物特殊之点,不同于一般的地方。比如写“盆景”就要突出它的布局合理,构思巧妙。写闹钟却是另外一番模样,它才不惊人,貌不压众,可它的特点却是活泼可爱,以至于不时地和你大闹一场,直至你接受它的提醒,马上起床,上学为止。其他事物也同样如此。当然,在写静物的过程中除了细致观察、抓住特点之外,很重要的一环便是合理想象。

范文示例: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bìn)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赏析: 这是一段对红军老班长的静态肖像的观察描写,准确地写出了人物年龄、身体特征及营养不良的特点。)

范文示例:

初冬的清晨,雾气弥漫,像轻纱,渐渐地随着风势飘落,又像淡烟,一阵一阵地绕过房屋树木,最后落在围墙上、草地上。雾越下越大。(视觉:起雾)嘿!这雾可真大呀,我站在

阳台上,(观察点)就好像站在大海中一样,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我环视了一下四周,只见那鼓楼在雾气笼罩下,朦朦胧胧的,好似仙境中的古城堡一般。37层楼高的金陵饭店,只能模模糊糊地看见影子,但仍旧显得很巍峨。西面的清凉山在雾中漂浮着,就像是海洋中的一座孤岛,它在雾中忽隐忽现,又像是天外的仙山。大雾阻碍了交通,汽车前进十分缓慢,就好像一只只大甲虫在爬行一样。这时候,整个城市沉浸在乳白色的雾气之中。(视觉:雾最大)

马路上,前面几米远就什么也看不清了,只能听到“叭叭”的汽车喇叭声和清脆的“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听觉:有物及人)我想:农民伯伯也许冒着大雾在田里干活;铁路运输、航空以及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们,也要冒着大雾坚持工作,有的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哩!瞧,这雾给人们带来多大的麻烦呀!(想象:抒发情感)

观察评点:小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先交待了观察点:阳台上。然后具体地观察了雾──“像轻纱,渐渐地随着风势飘落,又像淡烟,一阵一阵地绕过房屋树木,最后落在围墙上、草地上。”接着观察雾越下越大──“我站在阳台上,就好像站在大海中一样,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鼓楼在雾气笼罩下,朦朦胧胧的,好似仙境中的古城堡一般。37层楼高的金陵饭店,只能模模糊糊地看见影子……西面的清凉山在雾中漂浮着,就像是海洋中的一座孤岛,它在雾中忽隐忽现,又像是天外的仙山。”然后又观察路上的雾,听到的和想到的,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而又新奇有趣。

二、动态观察法---写出人物的态度

动态观察法是要求作者对活动、变化状态的景物或人物作动态观察的方法,它主要用来描写人和物。用这种方法写作时,要求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服饰、神情、姿态等变化情况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用这种方法写物时,要将物的活动变化描绘出来。

如何用好动态观察法呢?

(1)静态观察法多用来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身份、生活经历、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特点,而动态观察法则多用来表现人物对某种事物的态度。

(2)静态肖像描写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动态肖像描写是脱离不开情景的交代的。情景是因,人物的神态变化是果。动态的肖像描写也不如静态描写那样的细致全面,往往只集中在面部的表情变化上,这些也都是进行人物肖像描写时应该注意的。

范文示例: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赏析:老班长在水塘边给病号洗衣裳时,发现了鱼,他用缝衣针做的鱼钩,钓到了鱼,尽管他自己从来没有吃一口,但他看到病号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微笑。”在不同背景下人物肖像的变化,突出了他高度的责任感,表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三、点面观察法-----抓住重点

点面观察法又叫主次观察法。这种观察法是在复杂的观察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既能体现共同特点、又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部分,如典型人物、景物、场面和细节,不惜花大力气,下大功夫,进行重点观察,以点带面,其余部分只作一般的观察。这种观察方法具有“以点带面”的典型意义,所以叫点面观察法。

同学们在观察事物时,如果只注意观察内容的全面,而忽略了区分主次,那么,写出的作文会出现面面俱到眼花缭乱的情形。因此,观察时必须注意区分主次。什么是主,什么是次,这要根据你的观察目的而定。例如写《春天来了》,能代表春天的景物便是观察的主要对象,而不代表春天的景物虽然很多,但不能成为观察的主要对象。再如写《我们的校园》,根据观察的目的或写作要求,你选择了操场上的讲台、旗杆,那么,教室、花圃、跑道、宣传橱窗等便是次要的。一般说来,观察的主体不要太多,有一两个即可。把主体观察细致了,体味好了,其余的只要抓住总貌便可以了,写进作文中也只能做陪衬,用两三句话描绘就行了。

运用点面观察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总观全貌,把握事物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

(2)然后精心选取一个或几个最能体现总体特征的部分,深入地观察,认真细致地分析。

(3)观察重点部分,也要大胆地取舍,重点观察最能说明总体和个体特征的部分。

(4)还要善于发现那些很少被人了解,或根本不被人了解的新奇部分。

范文示例:

适逢课外活动,“圆规”正带领队集训。只见她一个箭步向前,一招“无敌驾鸯腿”扫去,霎时,足球在空中划出一道长弧,直捣对方球门,守门员还在目瞪口呆之际,球已应声落网。说时迟,那时快,队友的叫好声还未发出,“圆规”忽然双手叉腰,把一只脚当作支点,来了个一百八度大转身,另一只脚尚未落地,“雷语”已出:“在球场上就要像我这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制敌于十米之外。”(点的描写)那一刻,巾帼英雄“圆规”惊艳全场,令无数粉丝为之倾倒

。(面的描写)

-------考场作文《我的同桌》

范文示例:

夕阳西下,晚霞渐渐地隐去了。

天空一碧如洗,蓝得晶莹,蓝得透明,仿佛一块温润的蓝水晶。西边的天际上,有几丝飞行勾勒的淡淡的云,如蚕丝,如飞天的丝带,如舒展的水纹,轻盈地延伸着,织成一层薄薄的轻纱。

远处的山峰,在朦朦胧胧的地平线上起伏,山村在茫茫暮霭中静默着。不知从何时起,庄户人家的灯火零零星星地睁开了眼,山间的云雾与炊烟缭绕在一起,形成了缥缈的云海,遮住了远山秀美的面容,这云海如轻歌曼舞的仙女,轻柔地扭动着她的腰肢,时隐时现……

山醉了,雾醉了,树也醉了……(以上是面的描写,从高处、远处整体上写出乡村静谧、柔美的特点)

柔美的柳树

在微凉、湿润的晚风中摇曳着枝条,“沙沙沙,沙沙沙”,仿佛对着小溪低声诉说一个缠绵悱恻的古老传说。山腰的白杨则倔强地挺直了腰,舒展着手臂,尽情享受此刻的微凉、舒爽与清新。坡顶上,松柏一如既往地张开翠绿的枝叶,屹立在黑色的悬崖边上,似欲飞升的仙女,但又留恋脚下的土地……

一种不知名的树,叶子全红了。一丛丛的,像燃烧的火,映红了整个山谷。微风过处,它火苗般地跳跃,整个山谷成了燃着火的海洋。(视觉)于是,凉凉秋意中,孤独寂寞的我猛然感到一种热烈,一种激情。(心理)我随手摘下一片红叶捧在手心。那清晰的纹路,隐隐透出一丝不可名状的幽香,(嗅觉)那炽热的红色,使我感到了莫名的温暖。(心理)噢!盛夏时的它也闪动过青春的绿色呀!秋寒离枝时,它又如此红艳绚烂!我心不禁一颤,赶紧把它小心地夹入日记本中,想留下这片炽热。其实,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留住自己的青春和理想!(想象)(对柳树、白杨和松柏的情态,以及“一种不知名的树”是点的描写,写出乡村的生机与活力)

夜色渐渐浓了。我深深吸了几口空气——凉爽、清新,透着一股爽劲儿。我的心忽而轻松了许多,再抬头仰望时,天更蓝了。对,是深蓝,深邃凝重,一种一眼望不到底的深蓝。

-------《山乡秋色》

(赏析:作者抓住山乡秋色静谧、柔美和热烈的特点,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地进行描写。整体的写,作者先写天空,再到远山,突出景物“面”上的特征。描写柳树、白杨和松柏的情态,以及“一种不知名的树”,这些景物是山乡秋色中的“点”。文章有详有略,最后落笔在“一种不知名的树”,写树叶的颜色及由它引起的激情,并升华出哲理意味的议论:“其实,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永远留住自己的青春和理想”。 总之,本文写景由远及近,由面到点,做到了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四、侧面观察法----多层烘托

侧面观察法是通过侧面,也就是对周围人或物的观察来反映、表现中心人物或事物的一种观察方法。说得明白些,就是要观察甲,却通过观察乙来衬托甲、突出甲。如常见的以鸟儿衬托树木,以蜜蜂衬托花朵,以鱼儿衬托水,以周围人物衬托中心人物等,都属于这种观察方法的运用。

运用“侧面观察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观察主体——中心人物的言行举动、音容笑貌或中心物的形状、姿态、色彩、气味、声响等等,然后再重点观察其他。做到心中有全局,眼中有主体。

(2)在观察周围的人或物时,要对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作重点观察,并注意对比、分析,以便获得正反对比的材料;对物的形态、色彩、气味、声响等作细致的观察,要突出特点。

(3)在观察周围的人或物时,可以采用集中的方法,如将中心人物和周围人物一同观察,也可以采用交叉的方法,既观察中心人物,又观察周围人物,了解人或物之间的关系。

(4)在观察人或物时,要尽量多看、细看、突出重点,以便从中做出最佳选择,更有效地衬托处于中心的人或物。

范文示例:

学校要举行演讲比赛了,语文老师宣布了这个消息,教室里顿时就炸开了锅,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地讨论着。只有她,静静地坐着。也对,就她那副模样,还算有点自知之明。接着老师问道:“有人愿意参加吗?”

霎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立刻像被霜打蔫了的茄子一样,个个耷拉着脑袋,互相瞟来瞟去……我扫了一眼同桌,只见她神情严肃,眉头紧锁,目光坚定,嘴唇紧闭,似乎在做什么重大决定似的。忽然,她眼神有了变化,胖乎乎的右手立了起来。

-----考场作文《那个瞬间让我难忘》

(赏析:对侧面人物的观察描写有意识地对主要人物形成对比,衬托她的沉着,自信。)

五、移步观察法-----理清写作顺序

移步观察法也叫移位观察法。就是在观察的时候,不断移动脚步,变换观察的位置,一步一景,随着地点的转换,我们可以发现事物在不同方位、位置的不同姿态。移步换景需边走边看,在观看时随时注意把握观察点。文章要把这些观察点交代清楚,使前后形成一条清晰的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混乱不堪。在观察点观察时,我们要注意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是否明确清晰,不能有丝毫混乱,否则将影响作文表达。

运用移步观察法需要注意的是:

(1)要交代好观察点的转移。移步观察实际上是一点一景,点动景变,所以先要交代清楚观察的点。先定点,后绘景,绘景后再交代第二个观察点,然后再绘第二幅景。按点——景——新点——新景的顺序行文。

(2)观察点的转换顺序要合理,不能颠三倒四。在叙述过程中,要注意把空间位置之间的关系交代清楚,把表示方位、处所的词语写清楚。当空间发生转换时,最好另起一段,这样文章才条理分明。

(3)要紧紧抓住各处景物的内在联系或人物行踪。在一篇文章中描写多处景点的景物时,它们之间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要注意一环扣一环,自然引出下文,使过渡自然而严密。这样文章才会脉脉相通,结构紧凑。

范文示例:

那逶迤相连的树正群海,(点出观察点)是多么迷人的去处,沿着它绵延十余华里的长堤,一汪汪都是深蓝色的流水,有时被山峦掩映得幽深深的,泛出了暗沉沉的光;有时从一排柳树顶端泻下的日光,又将它照成柔嫩的绿色。瞧这波光粼粼,浓淡辉映,像是谁在调色板上跳起了轻盈的舞蹈。河滩上红黄相间的野花,又给这蔚蓝色的湖泊镶上了缀边。在这云蒸霞蔚的氤氲中,真使人目迷五色,像是飞进了一种无限神秘的境界。……(景)

往前走不多远,我瞧见了更宽阔的犀牛海。(观察点)……吸不到新鲜的空气,瞧不见广阔无垠的土地,瞧不见山山水水和葱茏的树木,从弹丸之地的小岛,来到这九寨沟的美景中,简直太使人陶醉了,说着话他们就唱出了喜悦的歌。

-----林非《九寨沟纪行》

(赏析:作者第一段写在树正群边观景,第二段写在犀牛海边观景。两个观察点连接起来,构成了作者的游踪。由于以游踪为线索,文段脉络清晰,内容层次分明。在描写每个观察点观赏到的景象时,作者非常注意按恰当的方位顺序来写,在描写树正群海的景象时,先描写流水,再描写河滩上的景象,由下到上,顺序清晰分明。)

六、感官观察法----多角度还原事物

人们在观察时会用到全身的感觉器官去看、去听、去嗅、去品、去触及。打开五官,才能感受万物,才能在作文中还原事物。多角度地还原事物,可以把事物立体、动态地展现于读者面前。当然,在还原事物时,我们要有所取舍,不能把观察到的事物的所有表象原原本本、一点不漏地还原出来,致使详略失衡,中心难显。

范文示例:

春月无边的夜晚,我独自一人,走过一座又一座铺满去年十二月落下的、尚未腐烂的树叶的岗子,地面被月光戳出无数的斑块,蜜蜂不知到哪里去了,一路上遇见无数的花丛,它们中的一些,当着我的面打开,(视觉)撬开烈酒罐子似的把气味放出来,香得令我恶心。(嗅觉)这些花朵有些在月光中,有些在暗处,拼命地开放着,前仆后继,枯萎的才垂下,掉下,新的骨朵又打开了,仿佛有什么不可抗拒的诱惑在外面吸引它们……(视觉)我又听见一朵马花“叭”的一声解放了,(听觉)我忽然明白,我烦恼的根源是,我不想当人,我想当花,我要开放。(心理)

----于坚《春天》

(赏析:作者独自一人走在“春月无边的夜晚”,动用各种感官去感受春夜之美。作者用眼睛看到了斑驳的月光,看到了花儿的开放和凋谢;用鼻子嗅到了花丛所散发出来的浓烈香气;用耳朵听到了马樱花“叭”的一声绽放的声音;用心感受到了花儿的生命力。作者动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从多个角度去描写春夜之景,充分展现了春夜的宁静和自然界的勃勃生机。)

想象观察法---使文章形神兼备

在观察事物的同时,把见到的形状、姿态、颜色,听到的声音,嗅到的气味等,借助贴切、逼真、新奇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在实物与想象之间架起一座彩桥,使通过观察得到的印象被表现得更具体、更形象、更新颖。也可以是对更远的人、事、物、景、理的联想。这种观察法的基本特征是:观察+想象,因此被称作想象观察法。

运用想象观察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仔细观察事物,把握它的外形、姿态、颜色、声音等方面的特征,尤其是动态的变化情景。

(2)再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让观察到的事物活起来。

(3)在运用想象、联想时,注意融进饱满、丰富的思想感情,以便写作时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真切感人。

范文示例:

桂林,以甲天下的山水,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象山,那奇特的神态,更有诱人的魅力。

早晨有雾的时候,整座象山笼罩在白茫茫中。不一会儿,乳白色的浓雾在流逝,在减退,透过云流的缝隙,藏青色的石崖和小树隐约可见。这时,远处的天边,微呈天蓝,浓雾如烟一样在继续减退,变薄,薄得像一层轻纱。从这轻纱垂幕中看去,巨象的轮廓立即呈现在眼前,它正伸长了鼻子在江中饮水呢!不知道是云雾在漂移,还是象山在蠕动,叫人觉得屹立在眼前的是头活象。再过一些时候,天空一片蔚蓝,薄雾又变成一条乳白的缎带将象山围了一圈好像这只大象站在这条缎带之上飘动似的,神奇异常。

(赏析:这两段文情并茂的文字,将作者所观察的云、雾、石崖、小树、象山,通过比喻,在实物与想象之间架起了一座彩桥,巧妙地把山的颜色比喻成“乳白色”;把雾比喻成“烟”,薄得像“轻纱”,像“缎带”。如果只有细致的观察,而没有合理、贴切、奇特的想象,能使眼前的人物这样具体、形象,有的简直像活的一样吗?同时,在想象中又融进了作者多少强烈、感人的思想情感啊!)

佳作示范:(一)

七品芝麻官

我家写字台上,放着一个泥制的七品芝麻官,这个小玩意是舅舅出差时从无锡给我带来的。

七品芝麻官全身涂满了五彩缤纷的泥彩,还真神气呢!它头戴一顶小巧玲珑的乌纱帽,身穿一件大红袍,腰系一条金黄的腰带,足蹬一双厚底的高筒布靴,那模样好威风啊!七品芝麻官手里还拿着一把金边小扇,跷起了二郎腿,坐在一个闪着金光的大元宝上,好似悠闲自得地望着百姓。有趣的是他的头,又圆又胖,两个小眼珠转个不停,好像总是在思考着什么。他两撇八字胡向上翘着,鼻梁上涂了一层白粉,活像舞台上的丑角儿。要是你轻轻摇一摇他的身体,那个有趣的脑袋就会晃个不停,好像在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想用元宝买通我,白费心机把梦做。”

开始,我只是把七品芝麻官当作一件有趣的玩物,后来才渐渐地了解到这件小工艺品的意义,原来,七品芝麻官是民间传说中的一个除恶扬善的人物,平时他整天好像糊里糊涂,可是每到关键时刻,却敢于和恶势力斗争。如今,人们把他制成工艺品让大家欣赏,不正是要我们学习他刚正不阿的好品质吗?现在,我把它放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我要它时刻提醒我,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赏析: 描写静物,除了要按照顺序把物品的特点写具体外,更重要的一点还要依靠作者的丰富联想和想象,使静态的事物“动”起来,使其具有一种栩栩如生的动态美。本文就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比如文中写到:“七品芝麻官……好似悠闲自得地望着百姓。”一个“望”字,就把这个泥塑的七品芝麻官心系百姓的眼神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又比如写到七品芝麻官脑袋摇个不停时,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让它开口说了一段“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话,使这件普普通通的工艺品,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从而使这篇文章平添了不少的生趣和美感。

本文对物品意义的叙述也是很成功的。结尾时把这件工艺品和真实的人物形象联系起来,点明我们观赏这件工艺品,不仅是欣赏它有趣的造型,更要学习人物好品质。写得生动自然,丝毫没有故作姿态。)

佳作示范:(二)

我的爷爷

看过电影《牧马人》以后,我就一直想到爷爷家去。爷爷也是个牧马人,我想,和电影中的牧马人一样,我爷爷也会赶着许多马儿奔驰在草原上,草原上也会有很多很多的鲜花,会有很多很多小鸟……多么令人神往啊!

一放寒假,爸爸妈妈就带着我去看爷爷,一下车,我就看到爷爷来接我们了。他的脸黑里透红,头发、眉毛和胡子都白了。他抱起我,一边用胡子扎我的脸,一边呵呵笑着。多么可亲的爷爷啊!

到了家,我们围着羊粪炉子,喝着香喷喷的奶茶,吃着手抓羊肉。大人们喝起了青稞酒,这时我看见爷爷的脸更红了,好像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晚上,屋外的西北风“呼呼”地吼叫着,天气冷得要命。第二天一早,我被一阵一阵的马叫声惊醒了。我赶紧穿上衣服下炕,开门一看,原来是爷爷牵着一匹浑身有像菊花一样花纹的大青马。我说:“爷爷,我跟你去放马。”爷爷笑着说:“好孙女,我已经放马回来了。”可不是,爷爷穿着老羊皮袄,腰中勒着一根红绸子“系腰”,还挎着一把好看的小刀。他头上戴着一顶红黄色的狐皮帽子,上面落满雪花,白胡子上挂着串串冰渣。

爷爷拴好大青马,拉着我的手走进屋,没等我问,就说:“现在是每年最冷的时候,也是母马生下小驹的时候,这节骨眼不时时守着马群,万一小马驹一生下来,不是冻死,就是被狼吃了,弄不好,大马也会遭罪。”“那您半夜出去冻着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害怕不害怕?”爷爷听了哈哈大笑,说:“一晚上下好几个小马驹,高兴还来不及,哪顾得上别的呢?”

说着,爷爷又拿出他的烟斗“吧嗒、吧嗒”抽起来。我透过缕缕青烟,看着爷爷那布满皱纹的脸庞,好像看到了他的心。是啊,他爱马群,就像爱他的儿孙一样。

爷爷真好,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他老人家。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写爷爷冬夜放马、护马,表现了爷爷爱马的感情。作者并没有和爷爷一起去放马,也没有看到爷爷是怎样放马的、护马的,但爷爷那种爱马“像爱他的儿孙一样”的感情却表现得很突出,使人读后印象极深。原因是什么呢?有两点:一是通过爷爷的语言,二是运用动态观察法对爷爷的肖像进行一系列的描写。这里着重说说第二点。

文章第一次写爷爷的肖像是一下车时见到爷爷的样子,“他脸上黑里透红,头发、眉毛和胡子都白了”。第二次是喝了青稞酒之后,“爷爷的脸更红了,好像一下子年轻了许多”。这两处肖像描写,给人的印象是,爷爷年事已高,但老当益壮。第三次写爷爷的肖像是冬夜放马回来以后,“爷爷穿着老羊皮袄,腰中勒着一根红绸子‘系腰’,还挎着一把好看的小刀。他头上戴着一顶红黄色的狐皮帽子,上面落满雪花,白胡子上挂着串串冰渣。”这是最重要的一段肖像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爷爷风雪牧归的形象,读了以后,仿佛眼前展现出一位老人在冰天雪地中与严寒搏斗放牧的情景。第四次肖像描写是进屋后,爷爷讲述他喜得好几个马驹之后抽起烟来。“我透过缕缕青烟,看着爷爷那布满皱纹的脸庞,好像看到了他的心。”

小作者通过动态中一系列的肖像描写,让“爷爷”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佳作示范:(三)

欢乐的校园

春夏秋冬,我们的校园里都洋溢着欢乐。

万紫千红的春天来了,校园里生机勃勃,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在校园里举行,校园里充满着欢乐的气氛。

夏天来了,老槐树为我们撒下了一片阴凉。每到课间,这里热闹非凡。我们尽情地玩耍,“跳房子、跳皮筋、砍包、跳绳……(面的描写)“六一”到了,校园更是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同学们穿上了最漂亮的衣服,喜气洋洋地涌向操场,玩着自己喜爱的游艺项目。(面的描写)你瞧,几位三同学正在玩“气球过山”呢!他们憋了一大口气,使出吃奶的劲儿吹面前的气球,气球轻悠悠地向前飘去,大家屏息凝视着,眼看气球要“过山”了,可惜,气球在“山”上——一个高高的模型“山”上颠了一下,又往下滑去。他们毫不气馁,接着吹。功夫不负有心人,那气球终于过山了,吹气球的,观看的,都高兴地欢呼跳跃起来了。(点的描写)看吧,“贴鼻子”的,“钓鱼”的,“打靶”的,“盲人敲鼓”的,一圈圈,一对对,一堆堆,到处是欢声笑语。(面的描写)

秋风习习,天气凉爽,我们三五成群,在校园里观赏着秋景,唱着刚学会的新歌。

寒冷的冬天,雪花飘飘,校园披上了一件银白色的外衣。操场上,像铺了一床白色的地毯。老槐树枝上,银白雪条闪着道道白光,校园变成了一个银装玉砌的世界。一下课,我们从各个教室冲出,像潮水一样从各个楼门涌向操场。(面的描写)我从地上抓起一把雪,捏成雪球,瞄准最胖的霍雷,“嗖”地朝他砍去,“啊,霍雷中弹了!”我欢呼着,霍雷毫不示弱,捏了一个更大的雪球,大喊一声,“看招!”我来不及躲闪,雪球在我背上开花了。(点的描写)同学们在雪地上追逐着叫喊着,一个个雪球在头顶上横飞,帽子上、衣服上、脸上、脖子里,雪末点点,一张张脸涨得通红,一个个头上冒着热气,整个校园里生机勃勃。(面的描写)

欢乐的校园,给我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六个春夏秋冬啊,将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里。

(赏析 这篇作文,小作者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点面结合。一年四季,作者详写夏、冬两季,略写春、秋两季,从而使繁简相宜、重点突出。详写部分,又注意到点面结合。夏季活动,既写了平日的活动这个面,又突出“六•一”活动这个点;“六•一”活动,既详述了“气球过山”这个点,又概述了“贴鼻子”、“钓鱼”、“打靶”、“盲人敲鼓”等游艺活动这个面;冬季活动,既写了大家打雪仗这个面,又突出了“我”和霍雷打雪仗的这个点。这样,就既概括又具体地描写了整个校园欢乐的情景。)

佳作示范:(四)

小球门手

这块空地真是赛足球的好地方。放学以后,孩子们又来到这儿。他们分成两拨儿,把书包和帽子堆起来做球门,就拉开阵势赛起来了。小弟弟小妹妹被吸引来了,过路的大个子叔叔也坐到场边,欣赏起他们这场球赛来。

看那个留平头的小守门员,他警惕地注视着前方,膝盖磕破了也毫不在意。他戴着手套,分腿弯腰,上身前倾,真正的守门员都是这样的。守门员后边站着个腆着肚子的小男孩。他好像是候补的,一心想着快点儿让他上场,好一显身手,扑住几个险球。

守门员和观众都望着远处的场地,可见双方队员正在那儿拼抢。那个带红帽子的小女孩生怕别人挡住她,往外探着身子,眼睛盯着远处。坐在她旁边的“红领巾”伸直了脖子。那个扎蝴蝶结的女孩索性站了起来。搂着小弟弟的红领巾可能来迟了,他坐在边上,也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局势的发展。不知谁家漂亮的白狗儿跟主人一块儿来了,它对球赛没兴趣,正卧在场边闭目养神呢。

那个抱着洋娃娃的小女孩跟别人不一样,腰挺得直直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好像谁胜谁负都跟她不相干。旁边的那个带风雪帽的小男孩却显得挺紧张,也许是头一回看到这样激烈的球赛。

对这场球赛最感兴趣的要数那位大个子叔叔了。他面带笑容,看得津津有味。孩子们踢得太精彩了,也许引起了他对儿时踢球的美好回忆。

(赏析: 本文是运用侧面观察法的典型例文,作者就是通过对小球门手、“腆着肚子”的小男孩、“带红帽子的小女孩”、“红领巾”、“扎蝴蝶结的”小女孩、“带着小弟弟”的红领巾、小白狗、“抱着洋娃娃”的女孩、“带风雪帽的”小男孩,以及大个子叔叔的观察,来衬托整个球赛的激烈。如果场上的角逐、竞赛不激烈,能这样像磁石一样地吸引这些人吗?)

佳作示范:(五)

游长岭公园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我们去游公园。

公园大门口,大理石屏上“长岭公园”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映入眼帘,那是王首道爷爷为我们厂公园题写的名字。两旁的石狮含着微笑迎接参观的人们。

走进公园大门,一幅大理石浮雕“九龙戏珠”展现在眼前,这九条龙蜿蜒游动,瞪着圆圆的眼睛,在争夺一颗发光的宝珠,像活的一样。阳光洒在重重叠叠的树叶上,金光闪烁。

透过密密层层的或浓或淡的空隙,地面上出现了大大的图儿,抬头往上看,山顶的长风阁若隐若现。

我们穿过竹林,来到了儿童游戏场,这里有电动飞机、电动火箭、滑梯、秋千、跷跷板等玩具。还有一架退役的真飞机,那是空军叔叔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孩子们在这里嬉戏、玩耍,到处充满了欢乐。

登上石级,翻过山坳,我们又来到了水榭台,水榭台上有座石拱桥,桥洞古色古香,桥下是一池春水,分外碧绿。“哦”的一阵叫声从假山旁精致的小屋里传来,一只只大白鹅和一对对鸳鸯被我们的欢乐声惊动了,陆陆续续游了出来。这里仿佛是童话的世界,水中的假山上有一个孔隙,流出的泉水像是一挂珠帘,泉水溅起水珠,雾气腾腾,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一座“八仙过海”的雕像,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从水榭台出来,向上攀登,来到了长风阁。一阵清风吹来,好凉爽啊!站在长风阁里向西眺望,可以看到浩瀚的长江水,向东俯瞰,可以看到一座座炼油塔,一栋栋鳞次栉比的厂房,川流不息的油罐车和向远方伸展的束束管线。南面,连绵起伏的群山浮在云雾中,像奔腾不息的骏马,扬起团团征尘,我们似乎还听到它们雄壮的嘶叫。

二十年前,这里还是片荒山野林,听说还有猛虎出没呢。如今却成了一座石油城,抬头望见楼柱上诗人、书法家史穆撰写的楹联“高阁拥群山塔林迎旭日,长风吹万里湘水缀明珠”,你不由得不发出与诗人同样的感慨:

啊,长岭——雄伟的石油城,国家一级企业单位,不愧是湖畔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赏析:本文最突出的是写出了公园里“长风阁”、“儿童游乐场”、“水榭台”等各具特色的景物。对石拱桥的“水、山、鹅”描写细致、生动。“桥下是一池春水,水中假山有一个孔隙,流出的泉水溅起水花,雾气腾腾。”结尾两段,着墨不多,今昔对比,无形中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这样写比有些同学说套话、大话,效果好得多。

文章按参观顺序来写,注意了用词准确。“走进……穿过……登上……翻过……”这些意义不同的动词,用于到达的不同地理位置的记述,别具匠心,可以借鉴。)

佳作示范:(六)

北国奇洞

去年暑假期间,我们全家来到本溪度假。本溪水洞闻名全国,早已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我们决定到那一游。

从本溪站到水洞,乘公共汽车需一个半小时。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时间在人们的谈笑声中悄悄流逝。啊,终于到了本溪水洞。人们兴奋地从车上跳下来,一窝蜂似的涌到售票口,乘上了观光汽艇。

在水洞外边向四周一望,连绵起伏的青山衬托在蓝天、白云之下,简直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在绿草的簇拥中,露出一个大洞口,洞口上方是由薄一波题写的四个鲜红大字:“本溪水洞”。字写得刚劲有力,让人顿生敬佩之情。

进了水洞,是一个穹隆形似的大厅。五彩的灯光,如同繁星点点,真可谓天上人间,神话传说中的别有“洞天”大概就是这样吧。

汽艇渐渐进入观赏区。在已开辟的五华里的小洞中,有多处风景点,每个风景点都使你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彩灯光芒四射,忽然照到了一尊“石雕塑像”身上。这个“石雕塑像”被取名为“人参娃”。这并不是夸张,细看,只见它有头有手,身体的下部是一条条人参的根,也就是“娃”的“腿”。这个“人参娃”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猜想它肯定出自哪位名家之手。

可是,后来听导游员介绍,这不是人工雕琢,而是自然形成的。“看,快向那边看!”妈妈像孩子一样嚷着,把手指向左边。那是一个名叫“大象戏水”的自然石,那大象好像是在河里吸足了水,抬起头把水用力向身上喷洒。它的身上湿漉漉的,一颗颗小水珠清晰可见。两只像摇动着的扇子一样的大耳朵不断地扇动着,可以看出它是多么喜欢水,喜欢洗澡啊!

水里,隐约还可以看见有鱼儿游来游去。借着五彩的灯光,我发现那些鱼儿的身子都是乌黑的。听妈妈说,这些生长在水洞里的鱼因为终年见不到阳光,得不到温暖,所以才这样乌黑。我很想试试这水的温度,于是,把手往水里一伸,“我的妈,凉死我了!”我赶紧把手缩回来。据导游员说,冬天这里的水可比外边暖和得多。

我忽然看见前面有一根大柱子,被取名为“顶天柱”。顶上粗粗的,底下细细的,等汽艇开到跟前一看,“哎呀,可惜呀可惜,这么好的顶天柱却破掉了许多。”我不禁叹息起来。爸爸说:“可能是为汽艇航行方便吧!”

根据导游员介绍,这个小洞是五百万年才形成的,水洞辟为旅游点也是近几年的事。

不一会儿,游艇折回了头,渐渐地,开回了原来的地点,下了船,又回了入口处,我们恋恋不舍地出了水洞,但水洞的美丽景色却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我原以为只有神话中的“天宫”才有如此的美景,没想到在我们北国,也有这样的奇景。可谓北国奇洞啊!

(赏析: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想象观察法,文中出现了多处的想象和联想。如写到大厅“五彩的灯光”时,联想到天空闪烁的“繁星”,并进而想象到“神话传说中的别有洞天”。这就使得思路更加开阔,文笔更加神采飞扬,景物也就更加具体,更加形象了,而且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如果只写到灯光是五彩的,那印象就淡薄了。再如由“石雕塑像”联想到“人参娃”,并且指明哪是头,哪是手,哪是腿;想到这“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人参娃”肯定是“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这就使得思维活跃,画面层层展开。给人的影像是“石雕塑像”确实像“人参娃”。文章结尾又联想到:“我原以为只有神话中的‘天宫’才有如此的美景,没想到在我们北国,也有这样的奇景。可谓北国奇洞啊!”这就比自然结尾深刻多了。不但带有强烈的抒情、感叹,而且又强化了读者的印象,小结了全文,深化了中心——此处真像“神话中的天宫”。)

佳作示范:(七)

泥狗子

江苏 丁一帆

没吹过泥狗子的人,不能算到过孤山。(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泥狗子——孤山特产,选用孤山上特有的红土,纯手工捏制而成,摸上去有些粗糙。红土捏成的小玩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不过多数是小狗,所以俗称泥狗子;每一种都活灵活现,真是捏只小狗汪汪叫,捏只公鸡喔喔啼。(“汪汪叫”、“喔喔啼”生动表现了小玩具“活灵活现”的形态特点。)(批注:再次点题,并交代了“泥狗子”的产地、制作材料、名字来源,使人们对泥狗子有了初步的了解。)

那天,去孤山踏青,我听见身后不远处有“蛐蛐”的声音,便回过头去张望,原来是一位老爷爷在卖泥狗子。我一眼看中了那只绿色的泥狗子。它胖嘟嘟的身子,前腿长,后腿短,抬头仰望着天空。(这句话概括交代了泥狗子的外貌。)我立马掏钱买了下来。(“一眼看中”、“立马”写出了“那只”泥狗子对我的吸引力之大,也表现了我对它由衷的喜爱之情。)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我仔细端详它:红色的眼睛凸了出来,一双招风耳向内翻,犀利的黄毛发型,尾巴直冲天际,好像要跟天公比个高低;再一看那副嘴脸,活似个有趣的雷公嘴,乍一看还以为是其他星球的不明生物呢!(批注:在上一段概括介绍泥狗子外形特点的基础上,这一段再从它的眼睛、耳朵、发型等角度具体描摹了泥狗子的外形特点;巧妙的联想“好像要跟天公比个高低”、“活似个有趣的雷公嘴”更活化了泥狗子的神态特征。)

泥狗子的外形堪称奇葩,吹出的声音却悦耳至极!(过渡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尾的感叹号更流露出作者对泥狗子及其声音的无限喜爱之情。)

轻声吹起,声音婉转柔和,好似溪水趟过树林,微风拂过面颊,柳枝荡过湖面:高声吹起,声音高亢清脆,一副百鸟齐鸣的壮观景象呈现在眼前。时而婉转,时而高亢,更是别有一番韵律。(批注:这段文字既实写声音的悦耳动听,又虚写由声音引发的想象到的情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伴随着优美的泥狗子声,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啸天犬在天庭因为缺少同类的陪伴,所以得了抑郁症,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二郎神看见了十分心疼,就下凡,到孤山的的一角采集泥土,收于锦囊内,带回天庭,捏泥做的小狗准备送给啸天犬,一边捏,一边唱:“黄泥巴,灰泥巴,左手捏,右手捏……”一不留神,手一松,刚成型的泥狗子穿过云雾,掉落到人间,恰巧落到了孤山脚下的孤山镇上,勤劳智慧的孤山人仿照它的样子捏了许多,到集市上卖。(再次“展开想象的翅膀”,虚写想象到的情形;既丰富了习作内容,增强了阅读趣味,又增添了泥狗子的神秘色彩。)

泥狗子,黄泥捏成的小玩具,看似普通,可它却是孤山人民用智慧捏成的。(再次点题,深化中心,流露出小作者对孤山人民的聪明智慧的无限钦佩之情。)

(赏析:习作以详实的内容为我们介绍了孤山的特产——泥狗子的特征;在介绍其外形特征的时候,先整体、概括介绍其外形样貌,再细致观察,从它的眼睛、耳朵、发型等角度详细描摹其形态特征,并借助恰切的联想“好像要跟天公比个高低”、“活似个有趣的雷公嘴”活化了泥狗子的神态特征,凸显了孤山人民高超的手工技能;在介绍其声音特征的时候,习作则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既直接逼真地描摹了声音的悦耳动听,又虚写由声音联想到的情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