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中的张贵妃,历史上就被包拯、司马光、欧阳修等diss过

《清平乐》从张妼晗上线之后,很多人对这位宠妃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本来如果是小女孩对自己喜欢的人撒撒娇,表示所有人都认为官家是天下的,只有她把官家当成自己的一切,原本也没什么,但是张氏在剧中的所作所为太容易为自己和宋仁宗招黑。豆瓣上的评分也从8.2迅速跌倒了7.3。那么历史上的张贵妃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锅该编剧来背吗?


《清平乐》中的张贵妃,历史上就被包拯、司马光、欧阳修等diss过

其实不止网上大家都在diss她,在历史上她也常被大臣们diss。

张贵妃(1024-1054),她的祖父张隶、父亲张尧封都曾经中过进士,也算是书香门第。不过父亲在她八岁的时候去世,她伯父张尧佐拒绝收养她,于是她母亲曹氏将她卖给齐国大长公主家当了一个舞姬,后来进入宫廷的,16岁的时候在一次宴会上被仁宗看中,开始了她开挂的经历。康定元年(1040)进封才人,正五品,庆历元年(1041)就一路跨过正四品婕妤、正三品美人,直接晋升为正二品修媛。庆历八年(1048)就册立为贵妃。在宋代,只有皇后是要行册立礼仪的,贵妃没有这个先例,但是张贵妃作为仁宗最宠的妃子,成了第一个以贵妃的身份行册立礼的人


《清平乐》中的张贵妃,历史上就被包拯、司马光、欧阳修等diss过


由于她备受官家的喜爱,所以就恃宠而骄,“出入车御华楚,颇侵并后饰” “饮膳供给皆逾于曹后”,所吃的、所用的全部都超过了曹皇后的规制。电视剧第三十一集演到张妼晗找借口借了皇后的车,皇后很慷慨借给她,后来反而被官家说了一顿。这件事情不是编剧随便编的,而是确有其事。在《宋史·慈圣光献曹皇后传》里说过这个事情:

张妃怙宠上僭,欲假后盖出游。帝使自来请,后与之,无靳色。妃喜,还以告,帝曰:“国家文物仪章,上下有秩,汝张之而出,外廷不汝置。”妃不怿而辍。


《清平乐》中的张贵妃,历史上就被包拯、司马光、欧阳修等diss过


然而官家就是一直那样地宠着她,而相反的,有时候却对曹皇后的优点视而不见。庆历八年(1048)有一天深夜,宫廷叛乱,那一天正好是皇后在服侍仁宗,大半夜的听到动乱,皇后就让宫人去找王守忠等人去找人护卫,贼人到福宁殿,砍伤了宫人的手臂,宦官何承用怕吓着官家,就说了个谎,说是宫人打小女子。皇后就很英武地斥责他:“贼人在殿里杀人,皇帝想要出去,你们还敢乱说!”皇后预料到贼人会放火,就让宦官准备好了水,贼人果然用蜡烛烧窗帘,立马就被扑灭了。皇后为了激励这些宦官,亲自给他们剪下一束头发作为标志,说:“等贼人叛乱平复了,我就看你们的头发作凭证奖赏你们。”这些宦官们得到允诺当然就拼死保护仁宗和皇后,抓到了贼人。从这件事看,曹皇后临危不乱,镇定指挥,而且预判形势,还能迅速地调动所有人的战斗力,组织有素,怎么着说也是评定这场宫廷叛乱的首功吧,而当时是美人的张氏,只是跑过来陪着仁宗这一件可以说的。但是仁宗不这么看,他只看到了张氏

“有扈跸功”,对曹皇后的这些行为似乎不太领情。夏竦就推波助澜,说要对张氏行“尊异之礼”,而当时的翰林学士张方平却不同意,他对宰相陈执中说:“就算是汉代的冯婕妤为汉元帝挡熊救驾(《甄嬛传》里提到过这个故事),也没有尊异的先例,皇后在,而尊美人,没这个道理。”


《清平乐》中的张贵妃,历史上就被包拯、司马光、欧阳修等diss过


张方平大家可能不太清楚,但是三苏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吧。张方平就是他们的第一位贵人,是他把三苏举荐给欧阳修的。所以苏轼、苏辙对他都十分尊敬。苏轼评价张方平是“其有似于孔北海、诸葛孔明也”,说他像孔融、诸葛亮。

张贵妃为仁宗生育子女,从康定元年(1040)到庆历三年(1043),张氏为他生了三个公主,得到的赏赐也不是其他娘子所能比的。其中庆历三年(1043)幼悟公主出生后,“于左藏库取绫罗八千匹 ” ,谏官孙甫就开始上书diss张氏了,说“张修媛宠恣市恩,祸渐已盟。夫后者,正嫡也。其余皆婢妾尔。贵贱有等,用物不宜过僭。自古宠女色,初不制而后不能治者,其祸不可悔”,电视剧里第二十三集,有人托杨怀敏送张贵妃一个与她身份不相称的象牙珍珠雕花冠,官家让杨怀敏背诵《唐书》里张行成劝谏唐高宗李治的

“恐女谒用事,大臣阴谋,宜制于未荫”,其实并非《旧唐书》里的,也是这位孙甫在庆历三年diss张氏的奏章《上仁宗论赤雪地震之异》里说的。这两份奏章从自然灾害说道后宫女主掌权,从晋朝、唐朝说道当时,意思就是,自然灾害要让后宫来背锅,后宫里嘛,那基本上就是张氏势力太盛,僭越非礼,劳民伤财之类的。

这个孙甫字之翰,天圣八年(1030)跟欧阳修同榜的进士。他是个史学家,虽然在当时星光灿烂的欧阳修等人映照下,他不是特别地明亮,但也足够在历史上留下他的足迹,他有文集,还著有一本七十五卷的《唐史记》,可惜后来没有传下来,只剩下其中的一部分——《唐史论断》


《清平乐》中的张贵妃,历史上就被包拯、司马光、欧阳修等diss过


孙甫跟欧阳修同榜进士,欧阳修也上书反对这件事,就是第三十五集,王拱辰妻子、贾昌朝妻子去张妼晗那里说欧阳修坏话的那一段了。欧阳修上书的题名叫《论美人张氏恩宠宜加裁损札子》“染院工匠当此大雪苦寒之际,敲冰取水,染练供应,颇甚艰辛。”说仁宗一向提倡节俭,但张美人恩泽太频,然后从古代的帝王讲起,说“若能谦俭柔善,不求恩泽,则可长保君恩;或恣意骄奢,多求恩泽,则皆速致祸败”。还对张美人的母亲曹氏封赏太过频繁表示异议。总之,就是说要贯彻节俭的美德,不能为了张氏一人亏损圣德balabala的。

张氏宠冠六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她的一家自然也跟着一起得道升仙了。庆历二年(1042),张氏的父亲张尧封赠秘书监,她的曾祖父张文渐、祖父张隶分别赠为宁州刺史、光禄少卿,外祖父曹简被追赠为秘书省著作佐郎。

当时她还只是修媛,以一个修媛的身份,往前追赠三世,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清平乐》中的张贵妃,历史上就被包拯、司马光、欧阳修等diss过


具体说说册立贵妃的事情。庆历八年(1048),张氏被封为贵妃,写文书的任务是宋祁

的,但是宋祁犯糊涂,有几个程序走得不太对,办的不是很合贵妃的意思,贵妃把文书扔到地上,后来举办地跟皇后的礼仪差不多才算完事,但是宋祁惹火了张贵妃,当然没有好果子吃,就被贬到许州去了

宋祁是和欧阳修一起主编《新唐书》的,史学功底是一流的,而他的文学功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那一首《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他有个名号叫作“红杏尚书”,就是从这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来,现代的钱锺书先生就从这个“闹”字生发出来,发明了一个词“通感”

,就成为中国文学当中一个非常常用的修辞手法,这个“通感”想必大家上中学的时候回答试卷的问题没少遇到过,我们跟这类题目的相爱相杀,一切的源头就是这句词。


《清平乐》中的张贵妃,历史上就被包拯、司马光、欧阳修等diss过


关于追封张氏的家人,在嘉祐七年(1062)

学士院出台了一个新规定“皇后与妃皆赠三代”,这下司马光坐不住了,他按捺不住那颗想要diss的心,于是就上了个《论后妃封赠劄子》:

“皇后敌体至尊,母仪四海。六宫之内,无与等夷。妃品秩虽贵,而皇后犹为女君。今封赠之典,混而为一,臣实惧焉。……天圣中,遇南郊大礼,皇太后追赠三代,太妃止赠二代,然则妃赠三代,乃近岁之失,不可以不正也。……皇后与妃,位次相亚,而有妾主之分。以此尤宜分别名噐,使之着明,以防后世之有僭差,不可卤莽灭裂,苟然而已也。臣愚欲望陛下特降圣防,改定新制,自今后,唯皇后得赠三代,自妃以下,皆不过二代。”

就是一直在说,皇后是主子,皇妃再怎么尊贵也是妾,太妃都只能追赠两代,何况皇妃呢?


《清平乐》中的张贵妃,历史上就被包拯、司马光、欧阳修等diss过


本来内政,如果止步于宫廷之内,那倒没什么,关键是,皇帝宠爱的人必然会跟权势扯上关系,历史上外戚作乱的破坏力也不容小觑。皇帝的家事必然会上升到国事。

张贵妃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必然会培植自己的力量。第一个重要的人物必然是她的从叔父张尧佐庆历四年(1044),官家想要让张尧佐提点开封府县镇公事,当时的右正言是余靖,电视剧里出现过,就是与范仲淹不熟、但是上书帮他说话,被打成范仲淹朋党而被贬官的那个。蔡襄写《四贤一不肖》诗,其中“四贤”之一就是他。他的脾气跟电视剧里的一样,听闻这个消息,就上书说“尧佐,修媛之世父,进用不宜太遽”庆历八年(1048),张尧佐被任命为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侍御史知杂事张昪上书,说“尧佐缘恩泽进用太骤,非所以 公天下”,这位张昪diss贵妃的叔父不成,自己反而得了个落职的下场。


《清平乐》中的张贵妃,历史上就被包拯、司马光、欧阳修等diss过


说起这位敢diss张尧佐的张昪,大家可能不太清楚,不过宋词有个叫张昇的人,他应该就是这位张昪,他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词《离亭燕》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这句话已经后来被陈与义用过——“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后来又被明代的杨慎用了,写在《三国演义》的开篇——“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要说这个人,光靠这一首词,也能进入“背诵与默写天团”了。


《清平乐》中的张贵妃,历史上就被包拯、司马光、欧阳修等diss过


不过,就算被diss多少次,只要张氏要给张尧佐升职加薪的决心不变,宋仁宗就得努力提升他。到皇佑元年(1049),张尧佐已经成为吏部侍郎、三司使了。只不过他很不幸,遇到的台谏官是包拯。包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如果只准用四个字概括他,那就是“铁面无私”,张尧佐这个庸才居然做到国家财政第一把手,包青天怎么可能没有意见要说呢?包拯上书,说张尧佐就是个庸才,之所以提升地这么快,全是因为他侄女。希望官家要把握好度,不要因为过分宠爱妃子,造成国家大祸。一次仁宗不听,再来第二次、第三次,坚持让皇帝给张尧佐安排个别的工作。仁宗没法子,只好免了三司使的职务,不过又抵不过张氏的枕头风,打起了宣徽使的主意。这个职务就在参知政事、枢密副使等官职之下,管郊庙祭祀、朝会晏饮等工作,其实也是一个位高权重的职务。不过包青天要铁面到底,又上书说不可以,当时的御史中丞

王举正也上书说“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让仁宗重新考虑给张尧佐一个官,还带着张择行、唐介、包拯、陈旭、吴奎等人跑到大殿上当面去怼仁宗,张尧佐惶惶恐恐,主动辞职,仁宗最终让他以宣徽南院使身份去河阳了。


《清平乐》中的张贵妃,历史上就被包拯、司马光、欧阳修等diss过


包拯大家都很熟悉,希望他能在后面的剧情里出场,而不至于抢了主角的风头,毕竟他的主角光环太过强大。这个王举正,是一个世家子弟,但是如剧里面的苏子美苏舜钦一样,没有靠父亲的官职,也是自己考上进士的。这个人平时沉默寡言,而且有点懦弱。有一次,跟他是连襟关系的李徽之被推举为御史,他反对,被李徽之怒怼:“王举正老婆强悍,他都搞不定,这样子怎么去治理国家?”连欧阳修都说王举正懦弱沉默做不了事情,于是他自己请求出去做官,跑到许州去当知州了。这看起来像是一个老实人,连他都坐不住跑出来怼了,也足够说明张尧佐当时升迁的情况确实是太让人看不过去了。

不只是张尧佐,张氏其他的亲人都得到了封赏:张氏母亲曹氏被封为外命妇,她兄弟张化基及其儿子张守诫等都被封官,张尧佐的子弟被赐同进士出身(做皇亲国戚就是好啊,高考都免试录取了)。


《清平乐》中的张贵妃,历史上就被包拯、司马光、欧阳修等diss过


张氏既然煊赫一时,她的家族自然倚仗她的势力,会做些违法乱纪的事情。皇祐三年(1051)张氏母亲曹氏有个门客张彦方,因为受到有钱人家的重金买通,伪造任命官员的文书,犯了死罪,但是当时的开封府

刘沆不敢得罪张氏,所以就想快刀斩乱麻,匆匆判张彦方死罪了事,当时的宰相宋庠(宋祁的哥哥)也不敢得罪张氏,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打算听之任之了。不过这个时候有个耿直的人叫杜枢,他决心要彻查此案,张氏一族非常着急,想办法把杜枢贬了官,换了人。杜枢的例子近在眼前,朝野上下一片哗然,没人敢惹张氏,只有一个左正言贾黯力挺杜枢,后来包拯等人在这件事后弹劾宋庠,宋庠递上辞呈,出去河南做地方官了。


《清平乐》中的张贵妃,历史上就被包拯、司马光、欧阳修等diss过


有的官员与张氏的势力杠,当然是不可能真正胜利的了,也有不置可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当然也就有巴结讨好的了。比如文彦博

张贵妃的父亲往日是文彦博家的门客,张氏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认了他当伯父,所以一旦官家有什么所思所想,就会暗地里透露给文彦博。梅尧臣似乎还没在剧中露面,他跟欧阳修并称“欧梅”,又跟苏舜钦并称“苏梅”,跟文彦博等人是同时代人,他署名的一本《碧云騢》就说文彦博当宰相全靠张氏之力。有一年元宵节,张氏让文彦博准备上好的织锦,文彦博弄来了灯笼锦,张氏穿了,仁宗看到这个锦完全不同,非常美,于是就问,张氏就说这是文彦博要送给官家的。仁宗开始留意起文彦博。庆历七年(1047)贝州王则起义,朝廷派人去剿匪剿了好几个月,仍然没把敌人清除,这就成了仁宗一块心病,他在后宫里也很担忧,就说:大臣们都没有一个能为我分忧的,天天都没有说去打匪徒的。“张贵妃就把这话透露给文彦博,

文彦博很聪明,第二天就主动请缨,第二年贝州战事果然平复,后来文彦博果然出将入相,成为中枢大员。电视剧中与欧阳修同榜的进士,把欧阳修的状元之名夺走的王拱辰,也巴结张贵妃,曾经给她送定州红瓷。


《清平乐》中的张贵妃,历史上就被包拯、司马光、欧阳修等diss过


到三十一岁,也就是至和元年(1054),张贵妃突然死了,但是她死后也仍然不少人diss她。当然这是因为仁宗为她的葬礼和祭祀有很多不合规矩之处,所以才跳出来怼的。关于张贵妃的葬礼,仁宗想要风光大葬,宰相陈执中、刘沆、王拱辰、王洙等人就全听皇帝的意思,而礼官、台谏等很多人diss,可是反对无效。张贵妃得到了与她的身份完全不相称的葬礼。宋仁宗在她死后,给她追封“温成皇后”,这于礼制是不合的。曹皇后还在那里呢,搞这出生死两皇后的戏码是要干什么呢?仁宗还让枢密副使孙沔读哀册,孙沔拒绝了,说是“让我孙沔读可以,但是让宰相读那是不合规矩的,是不对的,我不可能读。”后来,皇帝没法子,让陈执中来读的。仁宗要为张贵妃立忌日,刘敞就批评他,太祖以来的皇后,陛下都不去为她们立忌日,为一个妾搞那么大的动静,祖宗神灵肯定不高兴。蔡襄

也上书说这样的行为抬不符合规则,要求仁宗“追还敕命”,“以礼断情,合于中道”

蔡襄是个大胡子,电视剧里写过《四贤一不肖》诗,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他赞颂范仲淹、余靖、尹洙和欧阳修,但是讽刺高若讷,仁宗还调侃他的胡子睡觉时是放在被子里面还是外面,导致他一夜未眠。他是个有名的书法家,“苏黄米蔡”宋四家的“蔡”就是他。他研究诗词、书法之余,还研究植物,写过《茶录》和《荔枝谱》,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清平乐》中的张贵妃,历史上就被包拯、司马光、欧阳修等diss过


到了至和二年(1055),张贵妃去世一年之后,宋仁宗还是非常地思念她,于是想要去祭奠她的灵庙,像借着去探望宣祖神御殿的名头,但是又一堆人出来diss。孙抃说“陛下临御已来,未尝朝谒祖宗山陵,今若以温成故特行此礼,亏损圣德,莫此为大” ,欧阳修、蔡襄都上书说不能这样做,赵官家果然没法瞒过他这一群高智商的麻烦臣子们的眼睛去,最后没办法,只好真的去朝谒了宣祖神御殿,而没有去祭奠温成陵庙。

但张贵妃之所以能够得到仁宗的喜爱,似乎并不是如电视剧里,除了漂亮会跳舞之外一无是处,历史上记载她“巧慧,善迎人主意”,因为仁宗提倡节俭,所以她也奉行节俭的原则,居家所用的物品只有“素竹漆床,黄绢缘席,黄隔织褥。帝御飞白书温成影帐牌,才二尺许,朱漆金字而已。”

而且,庆历三年大旱,宋仁宗非常忧心,每日 “焚香”“夙夜精心密祷”,张贵妃看到仁宗为旱灾这样,就“刺臂血书祝辞”,也可以说是比较难能可贵了。

电视剧里的宋仁宗,面对的朝堂之上全都是一群读圣贤书的儒生,其中大部分都是忠正为民的,动不动就要上书劝说皇帝应该要有圣德,要节俭,要符合明君的标准,第三十五集,官家跟小徽柔吐槽范仲淹、余靖、苏舜钦等人,也可以看得出他虽然欣赏这些人,也知道他们都很好,但是时时处处都被这些人似乎拿着网一样罩着,确实也挺压抑的。而在后宫,皇后及其他娘子一个个都井然有序,让人肃然起敬,每个人与朝堂上的大臣们也都差不多,虽然没有什么宫斗啊、外戚专权、太监弄权之类乌烟瘴气的事情,但是长此以往,也让人觉得沉闷无趣。而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此前一直被大娘娘刘太后压着,万事都不能自己做主。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谁还没有一点青春期的叛逆,谁还没有要打破世俗的成见去做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的想法呢?对于张贵妃,他破了不少的规矩,无视了很多的祖宗家法,可能正是在这些地方,他才可以发泄他那颗想要叛逆的内心吧。剧名原来叫“孤城闭”,他在送走陈熙春的时候问道,到底是在宫门内的他拥有天下,还是可以到处游历的陈熙春才真正拥有这天下。他也好几次说过这是座“四方城”,这座宫城虽然给了他皇帝的权利和荣耀,但是却也将他圈禁在内,那些大臣们、皇后和妃嫔们,都是圈禁他的一根根罗网。难能可贵的是,他虽然自己未必才智过人,但他却非常地懂道理,知道这些罗网是治理好国家所必须的,所以也基本上不去追究这些人,恐怕与张贵妃有关的事情是他做的极少的出格的事情吧。


《清平乐》中的张贵妃,历史上就被包拯、司马光、欧阳修等diss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