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爭朝夕,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脫了貧,日子好得“不真實”

打開衛星地圖,中國正北方-大青山以北-達茂聯合旗-小文公鄉-拉兌九村,最終定位到農戶謝素蘭家。

今年春分過後,達茂草原還沒有泛青,碧藍的天空中幾朵白雲轉眼間就被風撕成大小不一的條狀,指向達茂供電分局幾位電力幹部職工要東去的方向——農區小文公鄉。

這片乍暖還寒的土地上,有達茂供電分局在拉兌九行政村“精準扶貧”幫扶的14戶農戶,謝素蘭家,就是其中一戶。

熟悉的土地,熟悉的村莊,在曾經多次來到這裡幫扶的達茂供電分局幹部職工看來,這裡有他們的“親人”。

只争朝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脱了贫,日子好得“不真实”

日子好得“不真實”

驅車120公里,再次來到小文公鄉,在與鄉黨委進行對接後,幾個人來到謝素蘭家。晌午的陽光透過窗明几淨的玻璃窗照得家裡格外暖和,被後山地區春寒天氣凍得直打哆嗦的人們感受到了濃濃的暖意。

“快坐下、坐下,喝口熱茶。”謝素蘭忙著招呼大家。

客廳正面,一塊繡著松鶴延年圖案和“家和萬事興”五個大字的十字繡高掛白牆上,絲絨福字點綴在左右,印有大嘴猴圖案的沙發套上披著白色紗巾,考究的印花推拉玻璃門將臥室隔開……短短的兩三年間,謝素蘭家“牆上圖釘貼舊畫,木頭板凳一層土,喝水端上罐頭瓶,房間隔音靠報紙,家裡一盞燈泡子”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日子從吃飽穿暖到追求生活有品位,有了質的飛躍。

身穿著中國紅色的羊毛衫,外面還套著印花坎肩的謝素蘭已經看不到幾年前的影子。倒著冒著香氣的奶茶,聊起往事,每說幾句,謝素蘭就會自然地說“感謝黨!”“感謝好政策!”“感謝你們這些幫我們的好人啊!”

清瘦的謝素蘭已經56歲,年輕時由於家貧從四川農村嫁到這裡,丈夫家兄弟多,生活依然貧困,後來丈夫因病去世,她一人挑起全家重擔,“一副單薄的身板兒、幾畝薄田、寡母孤兒孤女,我和孩子們的生活就像在冰窖裡,沒有希望了。”

“貧困在我身上生根了,從一個貧窮的地方嫁到另一個貧窮的地方生活,我的命可能就是這樣。”說起最苦的那段日子,謝素蘭滿眼的淚水。

然而,話鋒一轉,謝素蘭臉上的淚水還沒有擦乾,就已經滿臉笑容。“沒想到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精準扶貧政策像清泉流淌進了我的家裡,短短几年中,在包聯的電力部門扶持下,我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們又是給豬,又是送羊,又是幫我賣農產品,大事小事都惦記著我,真沒有想到就這兩三年時間,家裡的大羊生小羊,大豬和農產品全都換成了錢,日子好得讓我都覺得不真實。”

電能鉚足勁兒用

在幫扶的拉兌九村李艮書家,達茂供電分局幫扶聯繫人一進家門就迫不及待拿出手機掃描李艮書老伴手機的微信二維碼,轉過去替老兩口家銷售的大蒜款1430元,李艮書老伴笑得合不攏嘴。老兩口搶著說:“光你們前年給我家送來的豬,去年就殺了300多斤,除了自己吃,剩下的還賣了8000多元。”

看著李艮書夫婦幸福的微笑,幾個人的內心比他們還高興。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讓貧困戶富裕起來,是參與扶貧工作者最大的期望。

春日的暖陽下,不時有喜鵲鳴叫著飛過農田,那叫聲彷彿在訴說著貧困戶的幸福生活。伴著喜鵲的叫聲一路向西,幾個人的下一站定位在了達茂旗最西面的明安鎮希拉朝魯隊的牧戶鄧海龍家。

汽車在廣袤的草原上行駛,遠遠地,幾間新蓋的藍色採光房屋頂映入眼簾,一排電杆從草原遠處直達鄧海龍家。

由於地處偏遠,鄧海龍和相鄰幾戶牧戶一直沒有接通網電,用的是電力部門給實施的“風光互補”設備。鄧海龍說,“偏遠農牧區用電升級工程”的實施,讓他們家和鄰居們的用電設備同步升級。在鄧海龍家寬大的房間裡,圍著一排排電暖氣,客廳、廚房、臥室家電一應俱全。

46歲的鄧海龍皮膚黝黑、身體健壯,特別健談,他說:“去年秋天電力部門忙裡忙外、沒明沒夜給我們通了電,之後,我家用電加工了足夠的牲畜冬貯飼料,去年冬天雪大,我家的200只羊和20多頭牛安安心心過了冬,要是往年只能在入冬前將大部分牲畜廉價處理了。去年,我們家光保下的牲畜和下的羊羔加起來比往年多出7萬多元。”

因為有了電,經濟也富裕了,鄧海龍在房子西邊新蓋了採光房,他計劃再養殖30頭牛,同時引進30千瓦飼料加工機一臺,到時候不光自己家用,還能給別人家加工飼料……鄧海龍滔滔不絕細數著未來的計劃,幸福盪漾在臉龐上。

鄧海龍的妻子旭仁花聽著丈夫的計劃,滿臉微笑。她說:“我們的生活好了,兒子在達茂旗蒙古族學校讀書,未來我們想讓他去更大的城市上大學,長見識。”

說起孩子的未來,鄧海龍眼睛亮了一下,他說:“我們現在的生活要感謝黨啊!十八大以來,黨的民族政策照亮了北疆,我們這些邊遠農牧民從不敢用電到鉚足勁兒用電,開啟了不敢想象的新生活。”

從東邊的農區拉兌九行政村到西邊的牧區明安鎮日光隊,摘掉貧困帽子的農牧民,不僅規劃著自己的生活,也規劃著下一代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