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一市,建國後曾為省內最大且沿海,三淮一體後改了名

江蘇省,位於我國華東沿海中段,瀕臨黃海,長江、淮河於此入海,自古為我國經濟最繁榮、文化最昌盛的地區之一,省會為南京市。江蘇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省內名城、古城眾多,僅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就有十三座,是我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

江蘇一市,建國後曾為省內最大且沿海,三淮一體後改了名

其中,江蘇省所轄地級市淮安市就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明清時期為運河沿岸重要的都市,歷史上曾稱楚州、淮安府等,不僅有“中國運河之都”之譽,也曾被稱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江蘇一市,建國後曾為省內最大且沿海,三淮一體後改了名

淮安,古為淮夷地,春秋戰國先後隸屬於吳、越、楚等國,秦時就於此設淮陰縣,為兩千多年古縣,東漢時始有山陽,南北朝時期分設淮安縣,唐宋時為楚州,是當時繁華之地,被白居易譽為“淮水東南第一州”,清河縣出現於南宋,明清時設淮安府,府治為山陽縣(今淮安區)。

江蘇一市,建國後曾為省內最大且沿海,三淮一體後改了名

淮安之地自秦至清末,經過兩千多年的行政區劃變遷,從淮陰一縣演變為山陽、清河兩縣,民國初淮安府廢,山陽縣改稱淮安縣,清河縣改稱淮陰縣,其中淮陰縣治位於清江浦。建國初,由於江蘇省特殊的政治、經濟情況,江蘇省人民政府並沒有立即成立,而是設立了蘇南、蘇北兩個行署區及直轄市南京市,淮陰縣隸屬於蘇北行署區淮陰專區且為專署駐地,而淮安縣隸屬於鹽城專區。1950年,以淮陰縣城設立縣級清江市,為淮陰專區專署駐地,1953年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淮陰專區屬之且面積有所縮小,而淮安縣仍屬鹽城專區,1954年才劃歸淮陰專區。經過一系列的區劃調整,1971年淮陰地區轄清江市及淮陰、淮安、漣水、洪澤、盱眙、金湖、灌雲、灌南、宿遷、沭陽、泗陽、泗洪等1市12縣,面積超過鹽城地區達到最大時,為當時江蘇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單位,且通過灌雲縣而濱海。

江蘇一市,建國後曾為省內最大且沿海,三淮一體後改了名

1983年對於淮安是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淮陰地區、清江市撤銷,地級淮陰市正式成立了,這一年灌雲縣劃歸連雲港市,新成立的淮陰市失去了濱海的地位。1996年也是重要的一年,這一年北部四縣劃出成立了新的地級市宿遷市,灌南縣也劃歸連雲港市,淮陰市面積自此不僅小於鹽城,還次於徐州,僅居江蘇第三位。2001年,江蘇省實施“三淮一體”(原地級淮陰市、原淮安縣及淮陰縣)戰略,充分發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淮安縣的作用,力圖將淮陰市打造為蘇北重要經濟、文化中心,縮小蘇南、蘇北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地級淮陰市改稱淮安市,淮陰縣改設為淮陰區,淮安縣改設為楚州區,“三淮一體”戰略的實施促進了淮陰、淮安的融合。

江蘇一市,建國後曾為省內最大且沿海,三淮一體後改了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