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任未央宫卫尉的背后,隐藏着汉武帝怎样的对外政策

汉武帝继位后,年轻的他做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人事安排:

任命李广为未央宫卫尉。

《史记·李将军列传》载: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

卫尉一职始于秦朝,汉朝沿袭,为九卿之一,是统率卫士、守卫宫廷的官员。西汉时,皇帝居于未央宫,未央宫卫尉的职责,主要是守卫皇帝的安全。另外,当时也设有长乐宫卫尉,因太后居于长乐宫,长乐宫卫尉的职责,则是守卫太后的安全。

为什么说汉武帝任命李广为未央宫卫尉耐人寻味呢?

李广任未央宫卫尉的背后,隐藏着汉武帝怎样的对外政策

《汉武大帝》中的李广

因为能担任未央宫卫尉的人,通常皇帝极其信得过的嫡系。比如,汉高祖的卫尉骊商、汉文帝的卫尉宋昌、汉宣帝的卫尉张安世、东汉光武帝的卫尉李通等莫不如此。这倒也容易理解,毕竟皇帝不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给一个自己不怎么信得过的人。

那么,李广之于汉武帝,又是什么情况呢?

从李广的职业生涯看,他担任卫尉前的二十年里,几乎都在边境抵御匈奴,与年轻的汉武帝并无交集,并不是汉武帝的嫡系。关键在于,李广曾在平定“七王之乱”后,接受过梁王的封赏,而梁王正是汉武帝成为储君的最大劲敌。李广的政治立场没站稳,是他早年被汉景帝冷落的重要原因。

当然,李广与汉武帝没有交集,并不能说汉武帝因此就不信任李广。但至少肯定的是,李广并不是汉武帝最信任的人。正因如此,安排他担任未央宫卫才耐人寻味。

或许有人认为,年轻的汉武帝是一个有个性、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未必会遵循什么惯例。李广即便不是未央宫卫尉的第一人选,但也没有到被“一票否决”的程度,安排他到这个岗位,勉强说得过去。

李广任未央宫卫尉的背后,隐藏着汉武帝怎样的对外政策

《汉武大帝》中的汉武帝

但我认为,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虽然年轻,却很有主见。他对人事的安排,尤其是对未央宫卫尉这样重要岗位的安排,必然不会无缘无故。

那么,汉武帝到底是基于什么考虑的呢?

综合汉武帝继位后的一些行为,我们有理由推测,汉武帝任命李广为未央宫卫尉,最主要的目的是为后来打击匈奴做准备。

汉初自白登之围以来,由于国力较弱,此前的掌权者,无论是刘邦、吕后,还是文帝、景帝,对匈奴都是采取和亲政策。但是,60多年来,和亲政策并没有给汉匈之间带来真正的和平,这段时间里,匈奴对汉朝的侵扰屡见不鲜,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是可忍,孰不可忍!

与此同时,汉朝经过吕后及文景两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继位时,汉朝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已经具备了与匈奴开战的资本。既然和亲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只能通过战争解决了。何况,汉武帝本就是一个好战之人,当然不会一直隐忍不发。

李广任未央宫卫尉的背后,隐藏着汉武帝怎样的对外政策

和亲并没有带来和平

然而,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战争是国家大事,是国家兴亡的紧要之处,是千万生民存亡的关键,必须认真研究。

战争是大事,不是说打就打这么简单,必须认真研究,精心准备,汉武帝不会不懂这个道理。

所以,汉武帝在继位之初,并没有马上与匈奴翻脸,仍旧执行着与匈奴的和亲政策。不过,这只是麻痹匈奴的虚与委蛇之策。从长远看,战争已不可避免。

那么,汉武帝需要做哪些准备呢?扩充兵员、饲养马匹、训练骑兵、联合月氏(派张骞出塞)等当然是必要的。但要真正打击匈奴,最关键的,是要熟悉匈奴的战术。在汉武帝看来,不仅具体与匈奴作战的将军们要了解匈奴的战术,自己作为总指挥,更要了如指掌。

因此,汉武帝把李广从边郡调回,安排他担任未央宫卫尉,根本原因在于李广曾担任边郡太守多年,有着丰富的与匈奴作战的经验,同时又善于骑射。让他在自己身边,可以使自己以及身边的年轻军官通过李广,迅速熟悉匈奴的战术。另外,李广精湛的骑射技能,也对汉武帝身边的年轻军官们在骑射上大有进益。这些对日后打击匈奴,均有裨益。

因此,汉武帝的这个人事安排,根本目的在于发挥李广的“传帮带”作用,使汉武帝本人以及他身边的年轻军官尽快成长,为今后与匈奴打战做准备。

从这个角度看,汉武帝安排李广担任未央宫卫尉,也就解释的通了。

李广任未央宫卫尉的背后,隐藏着汉武帝怎样的对外政策

飞将军李广雕像

实际上,根据史书记载,除了通过李广,汉武帝还通过多种方式熟悉匈奴的作战风格以及风土人情。主要有以下几个事例。

汉武帝当太子时,与韩王信的曾孙韩嫣交好。韩王信曾投降匈奴,后来又归汉。韩嫣从小在匈奴长大,十分熟悉匈奴的情况,汉武帝继位后,

“欲事伐匈奴,而嫣先习胡兵,以故益尊贵,官至中大夫”。可见,汉武帝从韩嫣处,也了解了很多关于匈奴的情况。

此外,李广担任未央宫卫尉后,他的三个儿子也离开边境,随李广一同入长安。汉武帝安排他们为骑郎,留在身边当侍从。他们都曾随李广在边境抗击匈奴,从他们身上,汉武帝也可以了解匈奴的情况。

更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汉武帝在了解匈奴的基本情况后,曾在“八九月中,与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门”。也就是:召集身边侍卫及陇西北地两个地方的善骑射者,通过游猎的方式,模仿匈奴的作战风格,对与匈奴作战进行军事演习。

这种演习,往往安排在八九月。为什么是在八九月呢?因为这个时节匈奴农忙已过,马匹也已经吃的肥壮,正是侵扰汉境的最佳时机。汉武帝在这个时节搞演习,说明天他对匈奴的情况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在了解匈奴的基础上搞军事演习,自然要搞的愈发逼真才好。

李广任未央宫卫尉的背后,隐藏着汉武帝怎样的对外政策

《汉武大帝》中的卫青,年轻时常随汉武帝模仿匈奴游猎

在以上几个例子中,汉武帝分别通过不同方式熟悉匈奴的情况,说明他极度渴望了解匈奴——了解对手,才能击败对手。这些事例,从侧面佐证了汉武帝安排李广担任未央宫的卫尉,目的就在于通过李广熟悉匈奴的情况,同时传授汉军骑射以及帮助汉军模仿对匈奴的作战。

结语

从汉武帝安排李广担任未央宫卫尉以及通过其他多种方式熟悉匈奴的情况来看,汉武帝在继位之初,就在酝酿对匈奴的战争,以彻底解决匈奴问题。为达到这个目的,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对李广的这个人事安排,只是其中的一例。

可见,汉武帝此后打击匈奴时,能够慧眼识人,重用卫青和霍去病等人,给匈奴以毁灭性打击,根本原因就在于自己了解匈奴的情况后,做出了科学而具有针对性的决策。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汉武帝为打击匈奴所做的准备以及取得的成功,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解。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