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多少堅持,溫暖著一個村一座城

我們身邊總有這麼一群人,

用自己的愛心傳遞著人間大愛,

用自己的堅持演繹著世間真情。

他們,有名或無名,

他們所做的事,平常卻不平凡。

他們,

溫暖著一個村,一座城,

感動著你,我,甚至整個中國。

一個人,一條船,堅守孤島十八年

這一年,多少堅持,溫暖著一個村一座城

位於大別山區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響洪甸水庫,山水相連,河汊縱橫。在1400多平方公里的庫區深處,有一個被稱為“海島”的孤島。

海島的東島岸邊,常年停靠著一個船屋,外面掛著“麻埠鎮齊山村海島衛生站”的牌子。39歲的餘家軍是船屋的主人,1999年衛校畢業後回到齊山村,和妻子吳起嬌把家安到了船上,取名“海島衛生站”,他也成了這裡唯一的村醫。18年裡,不論是白天黑夜、颳風下雨甚至下雪,餘家軍都划著一條小木船,每日來往於東西兩島之間,為200多名村民看病,這條木船也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水上120”。

幾年前,在揚州做生意的內弟打電話來希望餘家軍夫妻倆去廠裡幫忙,開出一個月5000塊錢的工資。餘家軍說:“我不能走,實在割捨不下這份情。只要鄉親們沒病沒災的,我就知足了。”

掃地僧式的世外高人:78歲院士高鐵二等座上仍筆耕不輟

這一年,多少堅持,溫暖著一個村一座城

6月12日,在回北京的高鐵二等座上,為了做好一場報告,78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先林仍然筆耕不輟。照片在微博發佈後,迅速引發網友的點贊和致敬。眼尖的網友發現劉先林院士穿的舊皮鞋十分樸素,不禁感慨:“這又是一個掃地僧式的世外高人。”

公開資料顯示,劉先林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畢生致力於測繪儀器國產化,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曾說,測繪工作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大家手機裡使用的地圖,而他的工作就是把地球搬回家。

幾十年來,劉先林致力於攝影測量和航測儀器的研究,所用經費很少,卻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多項成果填補國內空白,結束了中國先進測繪儀器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為國家節省資金近2億元,創匯1000多萬元。

西安“煎餅俠”夫妻九年愛心送餅

這一年,多少堅持,溫暖著一個村一座城

趙彥蘋正在做煎餅。(西安日報資料圖)

2007年,丈夫朱光偉突發腦溢血,一年的治療,讓夫妻倆早前打工攢下的十多萬元很快就見了底。“多虧學校給孩子免了學費,老師還送來衣服,周圍鄰居提米拿油沒少幫忙,我這才磕磕絆絆緩了過來。”“這情誼怎麼敢忘啊,人要學會感恩!”妻子趙彥蘋說。“擺攤時,我看見有些流浪漢在垃圾桶撿吃的,我就試著給他們送些煎餅,算是一種力所能及的回饋。”

這一免費,就是9年。有時候每天要免費送出10餘個煎餅果子。每當有拾荒者、殘疾人、環衛工路過,趙彥蘋還會主動上前詢問,一個不夠,就兩個、三個,直到對方吃飽,偶爾她還會塞給對方几十元錢。“能幫一個是一個!”為了讓更多人吃到免費的煎餅果子,夫妻倆還印製了厚厚一沓“愛心接力”名片。“有些人不知道我這個小攤,但是通過名片,他們就可以給我打電話,或者找朋友捎回去。”

朱光偉說:“煎餅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把這份溫暖傳遞下去。”

吊著尿袋做手術的醫生:對患者承諾了,就不能失信

這一年,多少堅持,溫暖著一個村一座城

  他叫袁家天,是成都大學附屬醫院普外科的教授、主任醫師。袁家天自己前一天才接受完急診輸尿管鏡碎石取石手術,手術後不到24小時,在確認了身體麻醉的影響已經完全消退、可以主刀之後,他就果斷拔下了鎮痛泵,吊著尿袋投入到了手術中。當天他主刀手術的對象是他的一名老病人。因得知袁家天曾為一名92歲的老人成功手術過,所以這名病人堅持要袁教授為自己實施手術,但他並不知道,袁教授是吊著帶血的尿袋為他主刀的。

10名環衛女工每天輪流上門照顧殘疾夫婦四年

這一年,多少堅持,溫暖著一個村一座城

部分環衛女工和張弘英合影,從左到右依次是付智會、張金紅、朱順敏、劉俊芝、肖麗瓊。 杭州網 圖

買菜、做飯、打掃衛生、洗頭、推出門曬太陽……四年多來,杭州半山街道一群環衛工人利用業餘時間照顧“杭鋼南苑”小區一對殘疾人夫妻。“我們都在杭州打工,看到他們就像看到自己爸媽。我們做的都是小事,但能幫到他們,很欣慰。”

客人吃1碗 老闆捐1元

這一年,多少堅持,溫暖著一個村一座城

抄手店的店規(左)。老闆張德蓉當面存入捐款箱,有些顧客會額外多捐(右)。

領助學金啦!地點是在涪陵區濱江路一家抄手館。What?去抄手館領助學金?是的,抄手店老闆張德蓉在櫃檯設了一個捐款箱,客人每吃一碗抄手她就捐出一元錢,定點幫助位於涪陵區的長江師範學院學生。開店大半年來,已經募集了6000多元,資助了共計18名困難學生。雖然每名同學受助的金額不多,但這已可以衝抵他們半個月生活費了。

跨越半個世紀的愛心傳遞:一家三代義務清掃公廁

這一年,多少堅持,溫暖著一個村一座城

這一年,多少堅持,溫暖著一個村一座城

劉忠蘭說自己會把清掃公廁堅持下去。自己不行了就交給兒子,交給孫子。新華網 歐陽小潔 攝

最近兩年,每天早上9點多鐘,78歲的劉忠蘭老人就會戴上口罩,拿著掃把,蹣跚著去清掃村裡唯一的公廁。公廁離家不遠,路上見到地面有垃圾,劉忠蘭會慢慢蹲下身子拾起來丟進垃圾桶。

“我掃了快兩年了,這是接老伴的班,老伴已經掃了50多年了。”劉忠蘭的老伴叫謝伍賢,1950年參加志願軍後回國到鐵路系統工作,工作之餘,他就提著掃把、拖把清掃廁所。2015年初,87歲的謝伍賢被查出患喉癌,住進了醫院,臨終前再三交代大兒子謝常清要把清掃廁所的擔子挑起來。1987年出生的孫子謝強在高中和大學期間,每逢週末也會幫著扎掃把、清掃公廁。謝強說,不久的將來,鐵路會拆遷,車站也會撤銷,公廁將不復存在。“但只要公廁在一天,我就會幫著掃一天。這是為了完成爺爺的遺願,也是想把爺爺這份愛心一代一代傳下去。”

28年,軍人“老大哥”義務幫購車票3萬張

這一年,多少堅持,溫暖著一個村一座城

戰士們回家,張青葉會到火車站為戰士們送行。(圖片來源:中國鐵路微信公號)

這一年,多少堅持,溫暖著一個村一座城

家屬來探親,只要有時間張青葉就會陪同戰士一起去接站。(圖片來源:中國鐵路微信公號)

這一年,多少堅持,溫暖著一個村一座城

拿到春運車票後,老張趕緊把票送到哨所戰士的手中。(圖片來源:中國鐵路微信公號)

他叫張青葉,曾是黑龍江省綏芬河市的邊防戰士,脫下軍裝後做了一名汽車司機。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邊防部隊的官兵們都會豎起大拇指。每年春運的時候,張青葉都要奔波綏芬河深山裡的部隊和火車站之間,幫助部隊官兵購票、取票,這一幫就是28年,先後為官兵們購票3萬餘張,接送來隊家屬1200餘次。這期間,他不但一分錢沒賺,有時還往裡搭錢。

這些年來,張青葉被問到最多的就是:“你圖啥?”他總是那句話:“咱要對得起自己穿過的這身軍裝。”

愛心媽媽27年養育數十名孤殘兒童

這一年,多少堅持,溫暖著一個村一座城

從1990年收養第一個孩子至今,黃秀華已陸陸續續收養過數十名棄兒。這些孩子中有的還不會站,有的還不會走,有的還不會說話。每天,房間裡的孩子們躺的、臥的、爬的、跳的,不是這個哭,就是那個鬧。黃秀華一會兒抱抱這個、一會兒摸摸那個,對每一個收養的孩子都視如己出,付出自己全部的心力。

  每年過年,黃秀華都爭取給孩子買上一件漂亮的新衣;每一個孩子生日,黃秀華都記得清清楚楚、提前準備。花開花落,春夏秋冬,27年過去了,黃秀華為了照顧這些孩子,常常睡不了安穩覺,吃不了安心飯。

  因腦梗記憶力衰退,如今的黃秀華已記不清收養孤兒的確切數目了。這些孩子或被陸續領養,或已結婚生子,至今只有黃唯和餘萍仍留在她的身邊。

“長江守護者”:有人落水就要救

這一年,多少堅持,溫暖著一個村一座城

這一年,多少堅持,溫暖著一個村一座城

生活在朱沱江邊的溫敘華,今年61歲,因為過人的水性,多次救起落水者。在江邊落水的人有各種原因,可無論何種原因落水,無論什麼季節,溫敘華總會在發現的第一時間跳進長江,將他們救起。

對於救人,溫敘華已經有了自己的經驗,救女性一定要從背後去救,落水者都比較驚慌,如果正面迎過去,落水者有天然的求生慾望,會拽著身邊的所有東西,很容易導致救援失敗;救男性直接拉手臂;救小孩子就直接抱起來。

“我從小生活在這裡,熟悉水性,有人落水,我肯定衝上去,生命最大。”他說,“我只要生活在江邊,長江的維護、救援就一定會做下去,即使我自己動不了了,也會交給下一代。”

(綜編/張明宇 根據新華社、成都商報、重慶晚報、西安日報等媒體報道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