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出現了不少的名將。春秋戰國時代,列國名將更是層出不窮,湧現出不少在今天都家喻戶曉的戰將。記錄這些名將事蹟的書籍,從古到今可謂是汗牛充棟,不可勝數。
然而,就有這麼兩位在今天家喻戶曉的春秋時代名將,卻在以《左傳》為代表的先秦史籍中隻字未提,引起了後世眾多學者的懷疑。這兩位名將是真實存在的嗎?
第一位著名的武將,是齊人司馬穰苴。司馬穰苴是齊人,又稱田穰苴,是陳人媯完後裔的旁枝。《史記》記載,齊景公時,晉人突然進犯齊國阿邑(今山東東阿)和甄邑(今山東鄄城)。這時,燕國見晉人攻打齊國,也趁火打劫,派兵渡過黃河,攻入了齊境。兩大強敵同時入侵,讓齊軍顧此失彼,連連敗退。
危機突如其來,讓齊景公整天愁眉不展。為解國君之憂,晏嬰就推薦了田穰苴,稱他文武雙全,必能抵禦來犯之敵。齊景公聽了,馬上召來田穰苴進行面試,對他極為滿意。可田穰苴卻聲稱,自己頃刻間從一介平民提拔至大夫,難以服眾,要求齊景公派一親信來作監軍。
齊景公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派出親信莊賈來協助田穰苴。兩人見面後,田穰苴與莊賈當面約定,明日中午時在軍門會合。
第二天一早,田穰苴先驅車來到軍營,設置好計時的木表和漏壺,然後靜靜地等著莊賈。
可莊賈自以為是監軍,根本就不急不躁。他先跟眾多親友們喝酒辭行,結果到了中午還沒能趕往軍營。
見時辰已過,田穰苴不再幹等。他徑直進入軍營,開始檢閱軍隊,並當眾宣佈了軍紀。等他做完這一切時,已是到了傍晚。
直到這時,莊賈才遲遲趕來。
看到莊賈,田穰苴嚴肅地質問道:“為何會遲到?”
莊賈滿臉歉意,回道:“我身邊交往的大夫和親友實在是太多,都來送行,所以遲了!”
田穰苴聽了,大怒:“將帥受命之日,就該忘記自己的家;訓誡軍隊時,就應六親不認;擂鼓進攻時,就該奮不顧身!現在敵人深入國境,民眾騷亂不安,士卒們在邊境上風餐露宿,國君寢食難安,百姓性命都掌控在您手中,還搞什麼送行!”
田穰苴立刻召來軍法官,問:“按軍法,未按期抵達之人該如何處置?”
軍法官答道:“當斬首!”
見田穰苴這麼認真,莊賈頓時害怕起來,派下人向齊景公求救。可還沒等下人趕回,田穰苴就已經將莊賈斬首示眾了!見田穰苴如此不講情面,全軍將士都嚇得戰慄不已。
過了好一會,齊景公派來的使者飛馳直入軍營,手持符節要赦免莊賈。可見到使者後,田穰苴卻回道:“將領在外帶軍,國君之命可以不接受。”然後,他又轉身問軍法官:“駕車硬闖軍營軍法該當如何?”軍法官答道:“當斬!”
聽到這,使者當場就嚇蒙了。好在這時田穰苴說了一句:“國君使者不能斬首!”於是,就斬了使者的僕人,殺了戰車左邊的馬,再次向全軍示眾!
這時,田穰苴才將使者放回去稟報,然後就率軍出發了。
作為軍隊主將,田穰苴不但親自過問士兵的飲食起居,還將自己俸祿全部拿出來,與士兵們同享。很快,田穰苴就贏得了全體將士的衷心擁戴。軍隊到達前線時,士兵們都奮勇爭先,甚至連病號都主動要求上戰場!
聽說齊軍如此士氣高昂,晉、燕兩國軍隊頓感不妙,嚇得主動撤軍了。這時,齊國軍隊再趁勢追擊,很快就收復了齊國所有淪陷的土地!
然而,這麼一位功勳卓著的名將,在《左傳》中卻從未被提及過。
公元前548年,齊國崔杼殺死齊莊公,改立齊景公為君。
其後,為報復齊莊公扶持欒盈作亂,晉平公率諸侯前來伐齊。但崔杼主動將責任歸於已死的齊莊公,獲得了晉平公的諒解。這是齊景公執政後,第一次與晉人產生衝突。因為這次是齊人主動求和,田穰苴不會是這時被舉薦給了齊景公。
此後,齊國長期臣服於晉,根本就沒有與晉國發生衝突。
公元前530年,因為晉昭公繼位,齊景公與諸侯前往朝覲。宴會之時,眾人玩起了投壺遊戲。在齊景公投壺時,因為不滿晉人的自大,他舉起手中箭,故意高聲道:“酒如澠水,肉如山陵,寡人中此,與君交替而興!”
齊景公當眾說與晉“交替而興”,引發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外交風波。幸好齊國大夫及時將齊景公勸了出去,才避免情況進一步惡化。這是齊景公與晉國的第二次衝突,但雙方都淡化處理,最終不了了之了。
不過,這段時期齊國與燕國倒確實發生了衝突。因為燕簡公被大臣驅逐,數年前齊景公就曾派兵討伐燕國。公元前530年春,齊景公還派大夫高偃將燕簡公送回了燕國高唐(今河北唐縣東北。這幾次出兵,都沒出現田穰苴的身影。
公元前529年,為穩固霸主之位,晉國派出四千乘軍隊,在邾國(今山東鄒城)南部邊境推動了一場軍演,然後在平丘(今河南封丘)舉行會盟。當時齊人不願參加,但晉大夫叔向前往齊國發出威脅之後,齊景公不得不派人參加了。這次衝突,也沒能引發晉、齊大戰,因此田穰苴也不可能在這時出山。
公元前502年,齊景公煽動諸侯脫離晉國,並派國夏、高張討伐魯國。為此,士鞅、趙鞅、荀寅率晉軍前來援助魯國。這次衝突規模並不大,次年為報復晉人,齊景公還親自率兵攻佔了晉國夷儀(今山東聊城西)。整個過程中,始終沒出現田穰苴的身影。
公元前500年,晏嬰去世後,晉、齊之間爆發了更大規模的衝突,但《左傳》始終都沒有被提及田穰苴。
另一位與田穰苴境遇相似的春秋名將,是人稱“兵聖”的孫武。
《史記》記載,孫武是齊人,曾攜帶自己撰寫的兵書求見吳王闔閭。看過孫武著作後,闔閭問他:“您的兵法十三篇,我已經看完了。能夠用一支軍隊來小試一番嗎?”孫武毫不猶豫地答道:“當然可以!”
可這時闔閭卻故意出了難題給孫武:“能用女人來試一下嗎?”
孫武依然毫不含糊:“也行!”
於是,闔閭從宮中叫出了一百八十名美女。孫武見了,將這些後宮嬪妃分成兩隊,並讓吳王闔閭的兩位寵妃分別擔任兩隊隊長。隨後,孫武向宮女們詳細講解了軍中號令,然後問她們聽懂沒有。宮女們齊聲答道:“是。”
見眾人都說懂了,孫武便設置好了刑具,再度向她們聲明瞭命令。這以後孫武擊鼓,命令宮女們向右;可宮女卻鬨堂大笑,沒人執行命令。孫武沒法,只得停下來再次說明命令。可反覆好幾次後,宮女們還是隻顧大笑,讓訓練根本無法繼續下去。
這時孫武勃然大怒,高聲訓斥道:“紀律不嚴明,號令不熟悉,是將領的過錯;號令已經明確,可仍然不執行,就是軍官和士兵的過錯了!”說完,他立刻下令,要斬兩位寵妃。闔閭在看臺上見到此幕,大為驚慌,派人下來阻止孫武:“我已經知道將軍善於用兵了,請不要殺死寡人這兩位愛妃!”
可孫武卻毫不動搖,說:“我既然已受命為將,將領在軍中,國君之命有所不受!”說完,他立刻將闔閭兩位愛妃斬首,並向全軍示眾!其後孫武重新選拔了兩位隊長,再次開始訓練。
此時宮女們都已被嚇壞了,恭順地聽從孫武指揮,不敢再出差錯。
這時,孫武才派使者通知吳王:“軍隊已訓練整齊,大王可以下來試看。現在就是叫她們赴湯蹈火,也沒人敢退縮了!”
可難以置信的是,這位在中國歷史上如雷貫耳的名將,在《左傳》等先秦史籍卻同樣沒有被提及。
《左傳》的記載中,吳王闔閭伐楚的最大功臣,是楚人伍子胥。因為父親、兄長被楚平王冤殺,伍子胥逃到吳國,想借吳人之力復仇。可在他勸吳王僚伐楚時,卻被公子光給勸阻了。伍子胥由此知道公子光心懷異志,就改投在他門下。在伍子胥大力協助下,公子光刺殺了吳王僚、成功篡位,即後來的吳王闔閭。之後,伍子胥又獻出了“三分吳軍,輪番伐楚”的疲楚之計,並於公元前506年推動吳人正式伐楚,大獲成功!
除了伍子胥外,《國語》中還提到了另一位吳人伐楚的大功臣。這位大功臣在後世鮮為人知,可在春秋時卻赫赫有名——他就是宋人華登。在勸勾踐不要起兵與吳軍對抗時,文種談到吳國軍隊的強大,就稱“伍子胥和華登選拔訓練吳國軍隊士卒,還沒人能擊敗他們。”從文種的話中可知,華登與伍子胥都是吳國伐楚的大功臣。
為什麼華登會如此重要?一件往事足以證明他的出色。
公元前521年10月,為支持發起叛亂的哥哥華貙(yú),華登隨同吳國軍隊,殺回了宋國。可吳軍剛趕到鴻口(今河南虞城西北),卻被早有準備的宋、齊聯軍給擊敗了。率領吳軍的兩位吳國公子,悉數被俘!勞師遠征,主將又已被俘,常人都以為這次吳軍必定是要潰敗了。可這時,華登卻主動站了出來,率剩餘的吳軍奮力發起反擊,竟然又擊敗了宋國軍隊!
作為一位逃亡至吳國的宋人,從來沒有接觸過吳國軍隊。可倉促之間華登不但避免了軍隊的潰敗,甚至還能反敗為勝,足以證實他的用兵之才。
連華登都被先秦史籍記錄了下來,後世聞名於世的孫武卻絲毫未被提及。
田穰苴,在唐肅宗時被選為武廟十哲,供奉於武成王廟內;宋徽宗時,又被尊封為橫山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孫武就更加出彩,不但在古代享有與田穰苴同等待遇,到今天更是享譽世界。
為什麼田穰苴和孫武這兩位在後世如雷貫耳的武將,卻在《左傳》等先秦史籍中絲毫未被提及?連華登這位後世鮮為人知的將領,都在《左傳》、《國語》中留下了印跡;如果田穰苴、孫武真如《史記》描述得那麼出色,怎麼可能會被先秦史家忽略?
不過,《史記》中所記載的田穰苴、孫武二人事蹟,漏洞也太多,引發了後世學者的諸多質疑。清代學者如姚鼐、梁玉繩等人都認為,《史記》所載田穰苴和孫武之事,是戰國兵家為宣揚其學說而造出,並非真有其事。他們舉出《史記》記載的種種不合理之處,列以為證。
但個人以為,也許二人之事不真,並不代表其人就是虛構。
田穰苴留下了一部影響後世的軍事著作《司馬法》,孫武則留下了另一部享譽世界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這兩部軍事著作,才是他二人名留青史的根本原因。以此而言,田穰苴與孫武二人是軍事理論家,卻因地位不高,未必有機會參與指揮作戰。
春秋時代,天下大亂,戰爭頻繁。頻繁戰亂之中,對戰爭規律的研究,就顯得貧乏而可貴。田穰苴與孫武二人,也許是兩位失意的軍事人才。齊國在春秋中後期,長期陷於權貴專政,真正的人才難以脫穎而出。因為沒有機會施展自身才華,田穰苴、孫武二人只得埋頭整理、研究軍事理論,並分別留下了對後世影響至深的兩部軍事著作。
到了戰國時代,後世學習這兩部著作之人為增強說服力,才編造出了他們二人的輝煌歷史。
正因如此,《史記》才著重描述他們二人練兵時的神勇,卻缺乏他們指揮作戰的描述了。田穰苴、孫武二人原本就是軍事理論家,根本沒有機會上戰場親自指揮作戰。
閱讀更多 欲雲談史論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