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膚|關於皮膚的科學知識,聰明乖巧如你,瞭解一下

護膚|關於皮膚的科學知識,聰明乖巧如你,瞭解一下

從嬰兒開始我們就成為了化妝品的消費者。每天我們都跟化妝品打交道,看化妝品廣告,雙11購買品類排在前列的,還是化妝品。

2017年全球化妝品市場規模達到4649.42億美元;中國化妝品市場規模達到3616億人民幣,同比增速達到9.6%。(網絡搜索的Euromonitor發佈數據)

這個跟“美”和吸引力相關的巨大的產業,意味著,裡面有很多為了經濟利益而編織的謊言。

這裡列出一些事實。

正文很長,要點是:

護膚做好三件事:清潔、保溼、防曬。

清潔:無需過度,特別是不要破壞角質層。

保溼:健康的皮膚(需要身體健康、生活方式健康)、輔助保溼護膚品。(

保溼,並不是化妝品強調的“補水”,而是增強皮膚的保溼能力)

防曬:如果在不靠窗的屋裡坐著,是不需要塗防曬霜的;像我們出門進地鐵,出地鐵近辦公室,辦公室在陰涼的一樓,其實不用擦。

過度護膚導致的皮膚敏感,可以先去看看皮膚科醫生。

貴的跟便宜的,有什麼差別?貴的會有一些獨特成分,配方上考慮的更多(怎麼看上去好,擦起來覺得舒服),但主要差異是品牌溢價。(購買護膚品跟自己消費能力相當即可,不要勉強買大牌。)

化妝品牌千千萬,但是化妝品原料供應商並沒有那麼多;其實同屬於一個集團的化妝品品牌,同品類原料供應商往往是一家。(本文不討論化妝品選擇,其實懂了原理,你會發現不用那麼費事;差異主要來自心理作用)

什麼是皮膚?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總重量佔體重的5%~15%,總面積為1.5~2平方米,厚度為0.5毫米~4毫米。皮膚具有兩個方面的屏障作用:一方面防止體內水份、電解質、其他物質丟失;另一方面阻止外界有害物質的侵入。同時皮膚也參與人體的代謝過程。

如何清潔、保溼、防曬?

以下內容來自於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簡稱CDA) (這絕對是個正經官方組織,大家放心)編寫的清潔、保溼、防曬指南科普版(內容在協會官網上有http://www.cda2005.com/)

《中國皮膚清潔指南》

維護皮膚清潔是保障人體健康的基本條件。清潔有利於防止細菌感染;清潔使皮膚得到放鬆、休息;清潔為下一步皮膚護理作準備。清潔是我們每天日常生活的固定程序,你每天都在洗,究竟洗對了麼?怎樣洗才能既維護皮膚清潔又不損傷皮膚呢?

皮膚汙垢有哪些?

清潔是為了去掉皮膚表面的“髒東西”,也就是皮膚汙垢,是附著在皮膚表面的垢著物,能影響毛孔通暢,妨礙皮膚和黏膜正常生理功能的發揮。

1. 生理性汙垢:由人體產生、分泌或排洩的代謝產物。主要包括老化脫落的細胞、皮脂、汗液、黏膜和腔道的排洩物等。過多的皮脂會阻塞毛孔,可能與粉刺有關,但皮脂與汗液一起形成的皮脂膜,也是皮膚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皮膚起保護作用。

2. 病理性汙垢:皮膚病患者的鱗屑、膿液、痂等;高熱增加的汗液;腹瀉、嘔吐等排洩物。

3. 外源性汙垢:

(1)微生物:微生物一方面在維持機體微生態平衡和免疫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參與皮膚汙垢的組成,一些微生物則可致病。

(2)環境汙物。

(3)各類化妝品和外用藥物的殘留。

清潔產品如何去掉汙垢?

清水是將皮膚的汙垢清除的主要功勳,能將以顆粒狀物沉積在皮膚表面的塵土、金屬或非金屬的氧化物一洗了之。只有成膜狀黏貼於皮膚的油脂、膿液或汙垢中的分子以靜電引力或分子間的化學結合力與皮膚緊密結合的汙垢,則需要使用清潔產品才能清除。

清潔產品主要包括兩大類神器:表面活性劑和皂基。

表面活性劑:這類物質生長有兩個臂膀:親水基團和親油基團,在水中能定向排列,親油基團拉住油性汙垢,親水基團拉住非油性物質,將汙垢潤溼、滲透、乳化並脫離皮膚分散於水中,再經清水反覆漂洗而去除。通俗的來說親油親水的表面活性劑分子能利用自己的結構優勢把皮膚汙垢連根拔起然後隨著水流帶走。

皂基清潔劑:是最古老、最常見的表面活性劑,通過形成皂鹽分散皮膚表面汙物而發揮清潔作用。由於皂鹽成分為鹼性,去汙力強,皮脂膜容易被清除,增高皮膚pH值,使皮膚的耐受性降低,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添加了保溼成分的改良皂基清潔產品,對皮膚的刺激較低。

我們常用的清潔產品,常常以表面活性劑為清潔主力,通過表面活性劑的乳化和包裹等作用清潔皮膚;為了減輕由表面活性劑過度去掉皮膚油脂而導致的皮膚屏障破壞,還會加上一點保溼劑、潤膚劑,在清潔皮膚的同時,起到保溼、潤膚、降低皮膚敏感等作用。

如何選擇清潔產品?

洗臉有潔面乳、潔面霜、潔面皂、潔面凝膠、潔面泡沫還有潔顏粉等,另外習慣化妝的人可能還有一大堆卸妝產品需要選擇,洗澡有香皂、沐浴露、浴鹽等等,這麼多的產品擺在面前,應該如何選擇清潔產品呢?

總的來說好的清潔產品應該有如下特點:

1. 外觀悅目,無不良氣味,結構細緻,穩定性好,使用方便。使用時能軟化皮膚、塗布均勻,無拖滯感;

2. 能迅速除去皮膚表面的各種汙垢;

3. 洗浴後能保持或接近正常皮膚pH值,對皮膚屏障損傷少,對局部菌群影響小;

4. 用後皮膚不幹燥,保持皮膚光澤潤滑。

總之一句話,在達到清潔皮膚的同時,儘可能的溫和,不損傷皮膚。

如何洗臉?

誤區:早上用洗面奶,晚上再用洗面奶;個別人還用卸妝產品卸一遍,唯恐卸妝不到位。幾月或幾年後發現皮膚變得越來越乾燥了,還常常發紅發燙,你身邊有無這樣的人?

確實每天早晚都應洗一次臉。幹、中性皮膚儘量清水潔面,若處在氣溫炎熱、工作和生活環境較差、使用防曬劑或粉質、油脂類化妝品、或有其它特殊情況時,才需要使用潔面產品。油性皮膚視皮膚狀況每天或間天1次使用潔面產品。面部清潔產品總類繁多,可視具體情況,個人皮膚特點和愛好取捨,但總的來說還是應該洗後皮膚不幹燥為度。只有使用油彩濃妝或防水的化妝品才需要使用卸妝油。潔面應該使用保溼類產品,以恢復皮脂膜。

《護膚品皮膚科應用指南》:保溼類化妝品

一. 皮膚是如何保溼的?

保溼類產品是生活中應用最多的護膚品,足見保溼對皮膚健康的重要性。但日常生活中對保溼產品的應用仍然存在不少的誤區。

皮膚由外到內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構成。表皮中最外層,稱為角質層,過去認為角質層的細胞是衰老死亡的,逐漸脫落的細胞,沒有什麼價值。可是後來才發現,角質層對皮膚非常重要,是人類的第一道防線:科學家形象地稱其為“磚牆結構”:死亡沒有生命的角質細胞是堅硬的“磚”,充填於磚之間的“灰漿”是由神經酰胺、脂肪酸和膽固醇等脂質組成的。它們像萬里長城一樣,對人體皮膚起著非常重要的保護作用,稱之為“皮膚屏障”,具有鎖住皮膚水分和抵抗各種皮膚表面病菌入侵人體的作用。皮膚屏障破壞輕則導致皮膚敏感,重則導致不同程度的皮膚病。

雖然表皮是皮膚保溼的重要結構,但真正儲水量最多的是真皮,皮膚內75%的水貯存於真皮基質中,真皮基質氨基聚糖和蛋白質複合體,結合了大量的水分。比如真皮中的透明質酸分子中的空間螺旋柱構型可與水形成氫鍵,可結合自身重量1000倍的水。膠原蛋白水解物多肽鏈中含有氨基、羧基和羥基等親水基團,對皮膚也有很好的保溼性。這類生物大分子,將自由水結合在自身形成的三維網狀結構中,使自由水變成結合水而不易蒸發散失。此外,我們的小汗腺可吸收水溶性的物質,分泌的汗液作為水相參與形成皮脂膜。小汗腺不斷分泌的汗液對皮膚保溼、防止乾燥有重要作用。

綜之,通過以上角質層屏障的封閉作用,真皮透明質酸等儲存、結合水等,維持了皮膚水分的動態平衡。這個平衡會受到各種內外因素破壞,而失去平衡。

內因:

• 生理性: 乾性皮膚。

經絕期:性激素驟減,皮膚老化。

老年期:保溼因子減少,角質層中水分儲留不足。

• 生活習慣:壓力、疲勞、失眠、加班熬夜、攝入水分少。

• 疾病:皮膚病: 魚鱗病、特應性皮炎、銀屑病、光線性疾病。

• 內臟病:維他命A/B缺乏,糖尿病,尿毒症。

外因:

• 環境氣候:寒冷、風吹、日曬、乾熱、乾燥環境、空調房。

• 化學性:洗滌劑、頻繁洗臉、過度清潔。

• 物理性:脫毛、剃鬚等。

• 藥物:含硫的外用藥、維甲酸、過氧化苯甲酰、水楊酸等控油的產品。

二. 化妝品是如何保溼的?

吸溼劑(humectants):“開源”

第一類吸溼劑原料,包括甘油、丙二醇、乳酸鈉、尿素等一些小分子的物質,能夠從環境中吸收水,補充從角質層散發丟失的水分。我們可以把吸溼劑原料的作用形象地理解為“開源”。這些物質從環境中吸收水的前提條件是,周圍環境相對溼度大於皮膚表面的溼度,吸溼劑才容易從外界環境中吸收水分。在環境相對溼度很低,寒冷乾燥、多風的秋、冬季節,從皮膚深層吸取來的水分,還會通過表皮蒸發散失,使皮膚更加乾燥。這就是為什麼越噴水,皮膚越乾燥。因為皮膚噴水後溼度高於環境空氣,水就很快蒸發到空氣中了,皮膚反而會更乾燥。

封閉劑(occlusion):“節流”

是一些油脂性物質如:礦物油、凡士林、羊毛脂、牛油果油、可可脂、膽固醇、卵磷脂等,能在皮膚表面形成疏水性的薄層油膜,加固皮膚屏障的作用,阻止或延遲水分的蒸發和流失,我們將這種封閉作用比喻“節流”。

礦物油、凡士林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因為不透氣,使用後易誘發粉刺、痘痘。也正是由於不被皮膚吸收,能在肌膚表面形成一道保護膜,使皮膚的水分不易蒸發散失。而且它極不溶於水,可長久附著在皮膚上,具有很好的保溼效果,十分適合乾燥皮膚。

潤膚劑(emollients):“滋潤”

通常是油性物質,包括從酯到長鏈醇的一大類化合物,主要起“滋潤”皮膚的作用,如二異丙基二油酸、霍霍巴油、蓖麻油等。這些原料塗抹後能填充在乾燥皮膚角質細胞間的裂隙中,使皮膚表面更光滑,塗抹性好,產品的感官性狀更完美。它們還能提高乳、霜劑的潔白、光亮和細膩度,提高產品質量。霍霍巴油是從一種沙漠植物中提取的油脂,極易被皮膚吸收,清爽滋潤、不油膩,是最佳的皮膚保溼油,它所形成的油膜與礦物油不同,透氣性好。

“仿生”保溼原料

是天然存在於皮膚的成分,如:

天然保溼因子:吡咯烷酮羧酸、乳酸鹽、尿素、氨基酸

脂質屏障劑:神經酰胺、膽固醇硫酸酯、角鯊烯、遊離脂肪酸

生物大分子:透明質酸、硫痠軟骨素

護膚品中添加這類皮膚天然存在的原料,做出的成品與皮膚的相容性好,補充皮膚天然成分的不足,修復皮膚屏障,增強自身的保溼作用。

此外,還有一些天然原料如蜂蜜、蘆薈,具有很好的保溼效果,也常常添加在保溼產品中。因其成分複雜,可能涉及以上多種保溼機理。

化妝品通過以上的機制,到達平衡皮膚的水份。由此也可以通俗地理解化妝品是通過補水——鎖水達到保溼的功效:

補水:既可以使用水劑(活泉水或是保溼精華液)直接給與皮膚加水。

也可以通過吸溼劑、與水結合的生物大分子幫助皮膚吸收並儲存水分。補充細胞組織所需的水份,不僅滋潤皮膚表層,更可以深入真皮與細胞緊密結合,改善微循環,增強皮膚的溼潤度。

鎖水:通過保溼霜、保溼乳液,在皮膚表面形成疏水性的薄層油膜,阻止或延遲水分的蒸發和流失,鎖住皮膚水分,以增加皮膚的水合度。

不同的產品形式與保溼作用維持的時間有明顯的相關性。各種保溼潤膚水、含水面膜直接補充角質層的水分,很快皮膚水合度增加,但水分容易蒸發,流失,保溼時間短,僅僅維持約1-2h;凝膠劑次之,2-4h,霜劑尤其是含油脂成分高的產品,由於形成了阻擋水分丟失的“油膜”,保溼的效果維持時間更長,大約4-6h左右。因此,要根據不同的劑型保溼的作用時間,及時補搽產品。

三、如何正確使用保溼產品

保溼是化妝品最基本也是最要的功能。普通人皮膚護理,人人可用,天天可用;抵禦秋冬季節寒冷、乾燥環境,必須使用;在塗抹防曬產品前、化彩妝前,用保溼霜打底,以減少防曬劑、粉劑、顏料對皮膚的刺激;在剃鬚之後,恢復皮膚屏障。具體到每個人,還要根據不同的環境和自身情況選擇保溼產品。

根據季節氣候和皮膚類型選擇保溼產品

1. 在秋、冬季節,或中性偏幹、乾性皮膚應選擇含油脂較高的膏、霜劑產品護膚。

2. 春末、夏季,或中性偏油性/油性皮膚

(1)避免使用有封閉作用的油性原料如凡士林、礦物油,最好使用植物油如霍霍巴油等保溼產品;

(2)多使用水、凝露、啫喱等含油脂少,清爽的產品,但是這些產品保溼作用時間段,可以多搽一兩次,以彌補保溼時間短的不足。

特殊人群使用保溼產品

新生兒:健康新生兒出生時帶有豐富的胎脂,具有很好的保溼作用,且生活環境較為穩定,因此一般不需要特別使用保溼護膚品,需要注意不過度清潔新生兒的皮膚,以避免天然脂類的丟失。若皮膚十分乾燥,則可以使用含脂量高的乳、霜。

嬰幼兒、兒童:兒童皮膚非常薄、嫩,以中性或偏乾性為主,因此要以保護為主,特別是要避免過度清潔,不建議使用皂類的清潔產品。可以使用護膚油或兒童保溼霜。產品的成分應該簡潔,刺激性低。可以使用專為兒童皮膚設計的護膚品,以防皮膚皴裂。

孕婦:孕婦可以使用絕大部分護膚產品。保溼護膚品使皮膚滋潤,增強了抗牽拉力,有一定的減輕妊娠紋的作用。但要選擇成分簡單,安全性高的產品,市面上有專供孕婦使用的保溼霜。此外,建議孕婦不要頻繁地更換護膚品,最好使用已確定對自己安全不刺激、無不良反應的產品。這是因為孕婦處於特殊的生理時期,一旦發生化妝品不良反應,用藥、治療等都受到限制,難以處理。

老年人:老年人角質層較厚,皮脂分泌量低,故皮膚較為乾燥,適合使用油脂含量較高的保溼護膚品。膝關節、足跟、肘尖等特別乾燥的部位,可以使用含有尿素的保溼護膚品。

如何正確使用保溼產品?

保溼產品種類很多,這裡主要介紹水劑和霜劑的使用方法:

水劑:一般以噴霧的形式包裝

(1)不要固定地正對著面部噴水,這樣水霧匯聚成水滴,在面部流淌,容易弄花已經塗擦了的妝容。應離面部約30cm,對著面部畫圈移動噴霧。

(2)我們可以隨身攜帶水劑,在不同場的場合都可以及時地使用,如日曬、空調房間,飛機上、甚至可以用於乾燥的頭髮等。

(3)使用水劑噴霧後,不能讓水在面部自然乾燥,在水霧停留大約20秒後,將多餘的水用紙巾吸掉。

(4)要配合膏、霜、乳劑使用,單用水劑很難鎖住水分,過度使用水劑,還會使皮膚變乾燥。因為皮膚表面過多水分,不僅沖刷掉天然的皮脂膜,還會使水分從高溼度的皮膚表面向空氣擴散。

霜劑:

(1)面部:可以先分別點塗保溼霜於額、兩頰、鼻背和下頜,然後用手均勻塗抹開。也可以先放在手心,雙手相對按壓均勻後,再塗抹到面部。

(2)全身:塗搽保溼霜,應在洗澡後快速毛巾搽幹水滴後,趁著毛孔張開,皮膚還比較溼潤時,立即搽保溼霜,以利於霜劑的滲透。先抹在手心,再由肢端向近心端塗抹,邊塗抹邊按摩。

(3)對病房的患者,護士可以用紗布將棉球包起來,成棒球狀,蘸保溼霜全身均勻輕柔地塗抹;也可以戴上手套,將保溼霜放在手心後均勻地塗在皮膚上。

編寫人員:王寶璽,王秀麗,朱學駿,劉瑋,李利,李恆進,何黎,賴維

執 筆:李利,王秀麗

參考文獻:《護膚品皮膚科應用指南》中國皮膚性病學雜誌,2015,2:553-554

《皮膚防曬專家共識2017》

一、防曬相關的基本概念

陽光主要包括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

波長很短紫外線被臭氧層吸收,無法到達地面,所以對皮膚無任何影響。

波長居中的紫外線:主要引起皮膚急性曬傷,表現為陽光曝曬部位出現鮮紅色的斑片與腫脹,重者出現水泡,自覺灼熱和刺痛,數日後紅斑逐漸消退,可出現脫屑和色素沉著;

長波段的紫外線引起皮膚光照部位的瀰漫性灰黑色色素的沉積;

可見光:打破黑暗,給人類帶來光明;紅外線驅逐寒冷,給人類予以溫暖。但是,可見光和紅外線的穿透能力強,可到達皮膚的深層結構,過度照射也可以引起皮膚紅斑和膠原蛋白流失,導致皮膚光老化。

由此可知,適當的陽光對人體是有益的。但過度或長期的日光照射能加速皮膚衰老,嚴重時還誘發和加重光感性皮膚病,更嚴重者,還可以誘發皮膚腫瘤。

防曬產品好不好:UPF、SPF/PA說了算

雖然夏日陽光異常兇猛,但是隻要防曬得當,依然可以在陽光下自由穿行!目前的防曬方法主要分為兩種,即硬防曬和化妝品防曬。

所謂的硬防曬,主要通過遮陽傘、遮陽帽、防曬衣等織物產品直接阻隔日光來達到防曬的目的,評價織物防曬性能的指標稱為:紫外線防護係數(UPF)。

UPF值越高防護效果越好。但UPF大於50以後,增加UPF值對人體防護效果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我國紡織品的UPF值最高標識為50+。當UPF值大於40,且紫外線的透過率小於5%時,可稱為“防紫外線輻射產品”。上街購物要認清喔,沒有這個標識的就不是正規的防曬衣。

防曬化妝品的防曬效果怎麼樣?SPF和PFA說了算。

中波紫外線的防護效果用日光防護係數(sun protection factor, SPF):是評價防曬化妝品防護皮膚髮生急性日曬紅斑的一種性能指標。

當產品的SPF值小於2時,沒有防曬效果;當產品SPF值在2~50時,防曬效果逐漸提高;當產品的實測SPF值大於50時,效果增加就不太明顯了。

這些太過教科書式的表達,總是讓人感到眩暈。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一般亞洲人在強烈日曬下,皮膚只需10分鐘左右即可發生紅斑,如果產品的SPF值為15,那麼理論上,塗抹這款防曬產品後,可以在太陽下停留150分鐘而皮膚不被曬傷。

防護長波紫外線的標識是PA(Protection of UVA),是防護皮膚曬黑的能力,分為4級:PA + 、PA ++ 、 PA +++、PA++++,PA等級越高,表示防曬黑的能力越強。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再舉個例子:假如你的皮膚不塗抹任何防曬霜的情況下,曬2小時就會曬黑,那麼使用PA++的防曬產品,在同樣的紫外線照射下,則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曬黑你的皮膚。

但是,要注意以上的測量是在皮膚塗抹防曬產品2mg/cm2,而且是塗了以後馬上測量得到的數據。生活中我們一般凃搽量只有1/4~1/2,防曬效果大大降低。

二、防曬措施有哪些

一提到防曬,大家腦海中就閃現出“防曬霜”三個字。事實上,“防曬”和“防曬霜”是兩碼事。防曬措施主要包括規避性防曬、遮擋性防曬和化妝品防曬,而“防曬霜”僅是屬於化妝品中的一類產品。

規避性防曬:不花錢的防曬

規避性防曬,通俗來說,就是避免在紫外線過強的情況下出行。

一天當中,中午時分紫外線最強,而一年當中晚春和夏季則是紫外線最強的季節。海拔越高,紫外線越強。海邊沙灘、雪地、城市高層建築的牆面或玻璃幕牆、汽車窗玻璃、地面硬化如瀝青/水泥路都會反射紫外線,從而增加紫外線的強度。強烈建議大家,室外活動要注意規避紫外線強的時段和地點,必須外出時儘量在樹蔭、山坡陰面從事戶外活動。簡單來說,太陽大少出門。簡單的規避措施,效果比幾百元錢的防曬霜還給力哦!

遮擋性防曬:硬防曬

直白點說,那就是出門打傘啊!當然,戴帽子墨鏡、穿長袖長褲也屬於遮擋性防曬。遮擋性防曬,也就是採用物品遮擋日光。

一般來說,顏色越深或加有防曬塗層的太陽傘防曬效果好。而衣服呢?通常,衣服的密度越高、顏色越深,或加有防曬塗層,其防曬效果越好。夏天常穿的那種清涼、輕薄的衣服基本沒什麼防曬能力。所以大家騎車穿的淘寶爆款薄紗防曬服,基本就是個安慰效果。建議選購UFP大於25, 紫外線透過率小於5%標識的織物產品。帽子呢?帽簷的邊長最好在7.5cm以上,才有較好的防曬效果。墨鏡,不是為了裝酷,是為了保護眼睛,減少白內障,以免人老眼花。要選擇鏡片足夠寬大,同時最好選購能覆蓋全部紫外光的遮陽鏡,鏡片以深色為宜,但不宜影響視覺。

防曬化妝品

直接塗擦在皮膚上的防曬化妝品,是通過吸收、反射、散射紫外線或抗氧化作用達到防曬的目的。防曬霜是防曬化妝品中最常見的劑型,其他劑型還包括噴霧、凝膠、油、固體、粉劑、乳劑等。

乳霜劑中的原料易於分散,產品基質穩定,更容易製備高SPF值產品,其中油包水型(W/O)耐水性能好,但是油膩膩的不舒服,而水包油型(O/W)使用感更好,是最常用的劑型,但經不起水和汗液浸泡。

防曬油皮膚附著性好,防水防汗效果突出,但使用起來較黏膩,適合水中活動時使用。防曬凝膠使用感最好,也很受歡迎;防曬噴霧使用方便,感覺清爽,尤其適合妝後使用,但防曬效果不穩定、耐水性較差。同時,噴霧在夏季高溫使用時會有高壓氣體洩漏的風險。

固體型防曬劑主要見於彩妝如粉餅、粉底、口紅等,更容易添加高比例的無機防曬劑TiO2、ZnO,所以這類產品的防曬效果一般較好。

某些食物或藥物更易曬黑?是真的麼?

有些食物服用後會對陽光更加敏感,這類食物被稱為光敏性食物。包括一些野菜、茴香、莧菜、芹菜,但這些菜煮熟了光感性就幾乎沒有啦。柑橘類水果如檸檬都含有“香豆素類”,無花果、芒果、菠蘿、木瓜等都是會增加皮膚吸收陽光的。但是不是會發生曬傷曬黑,需要食用的量足夠大,且在陽光下的時間足夠長。因此,長時間陽光下活動或自身對光線特別敏感的人群,才需要注意避免食用或接觸這類物質。

除食物外,還有些具有光敏性的藥物,如四環素類、喹諾酮類、雌激素類、撲爾敏、維甲酸類等,服用時,同樣需避免陽光照射,或在晚上使用。

室內活動要防曬麼?

在沒有紫外光源的室內活動,不需要使用防曬產品;

室內可能受到UV輻射的活動(靠窗、接觸較強紫外燈光源、強熒光燈、驅蚊燈等),選擇SPF15/PA+以內的產品。

室外玩耍時候如何選擇防曬產品?

一般室外活動,使用衣帽、傘、太陽鏡等遮蓋性防曬,儘量避免體表直接暴露於陽光下,並根據所處地區、季節、當日陽光強度和室外活動時間長短選擇適當防曬類化妝品。

陰天或樹蔭下的室外活動,選擇SPF15~25/PA+~++;

直接在陽光下活動,選擇SPF25~30+/PA++~+++;

高強度UV:雪山、海灘、高原等環境,或春末、夏季陽光下活動,使用SPF50+/PA++++;

如活動涉及出汗或水下工作,應選擇防水抗汗類產品。

什麼時候塗?塗多少?什麼時候補塗?

防曬化妝品塗抹後產生防曬效果需一定時間,一般在出門前15分鐘提前塗抹產品,每隔2~3h重複塗抹。食指頭大小量足夠一次塗抹全臉。

哪些部位需要塗抹?抹臉就夠了麼?

全身曝光部位均需塗抹防曬產品,包括面部、脖子、露出的上下肢等,總之露得越多,塗得越多。此外,紫外線也導致毛髮乾枯粗糙,失去彈性和光澤,頭髮上可噴防曬產品。

塗抹防曬化妝品後需要卸妝麼?

這個很多人關心的問題。通常來講,一般防曬產品,清水或洗面奶即可洗淨。

而抗汗防水性產品則需更仔細徹地清潔,或藉助卸妝產品。注意一點,清潔後尤其是使用卸妝產品後必須塗抹保溼產品。

編寫人員:王寶璽,王秀麗,朱學駿,劉瑋,李利,李恆進,何黎,賴維

執 筆:李利

參考文獻:《皮膚防曬專家共識》中華皮膚科雜誌,2017,50-5:316-3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