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狼群”


最後的-“狼群”


資本的故事系列之一

——金錢永不眠!

當我們站在東方地平線上,回望自1988年以來,證券發展歷程,可謂雲風莫測、大浪淘沙、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正如生蓬其實,改革開放後中國資本市場迅速發展和成熟的過程中,時代賦予了行業以機遇,也體現了哪句話:“亂世出英雄”!


最後的-“狼群”

已經從野蠻生長時代步入標準化、資本化和透明化的券商行業,在新的資本市場環境中,隨著國內證券行業的新老交替逐步完成,資本證券化的平臺不斷浮出水面,“英雄”式的個人主義情懷也在行業中漸漸褪變。但是,場內場外聯動併購重組仍然在中國資本市場呼風喚雨。

關於自然界的狼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動物。在狼的生命中,沒有什麼可以替代鍥而不捨的精神,正因為它才使得狼得以生存下來。狼駕馭變化的能力使它們成為地球上生命力最頑強的動物之一。

狼性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團隊精神,主要強調創新精神和頑強的拼搏精神,是一種主動奉行自然界優勝劣汰規則,優化集體的危機意識,從而在有限或劣勢環境和資源條件下求生存和求發展的手段。

狼默默駐守族群四方,望向四周的眼裡有著無盡的嗜血、殘忍的方法來告訴深山裡的強族。何為嗜血,何為狼這時一頭身高如熊、四足如虎、眼力有著無盡凶氣、只要看上它那麼一眼、毫不懷疑它有著兇名好鬥實力。

早期的資市場就出現了這一現象,金融狼窩、資本狼穴、證券狼群、他們形成了一個“狼圖騰”。

通俗地講,早期資本市場以坐莊炒作為核心竟爭力,初闖江湖就是瘋狂的年代……

一樁違規操作事件形成了滔天巨浪,不勝唏噓,做對了方向掙的盆滿缽滿,做錯了方向傾家蕩產。有一批人“殺紅眼”,這一群人都認為自己能掌控自己的命運,其實不然,有的人亡命天涯,有的被關進監獄,有的暴富轉行,有的仍在堅守,這一天就是中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1995年2月23日。


最後的-“狼群”

狼群共聚327國債事件——

327國債是國債期貨合約代號,327國債事件指的是那些在1992年發行,並且在三年後到期兌付的3年期國庫券。在那個年代,居民的收入本來就不高,而且大家對於國債也不是太熟悉,所以發行國債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幾乎沒有什麼人願意去購買。為了能夠將國債賣出去,設計推出了12個品種期貨合約。

“327”是一個國債的產品,兌付辦法是票面利率9.5%加保值貼息。由於保值貼息的不確定性,決定了該產品在期貨市場上有一定的投機價值,成為了當年最為熱門的炒作素材,而由此引發的327案,也成為了中國證券史上的“巴林事件”,民間(英國金融時報的說法)則將1995年2月23日稱為中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解釋:327是國債代號,並不是案發當日,出事的那天是1995年的2月23日)

狼穴裡走出來的那群人

李祥瑞、尉文淵、管金生、湯仁榮、姜繼增、韓國春、魏東、高原、高齡、戴學民、戴志康、黃偉、郭建新、仰融、唐萬新、周益明、劉漢、闞治東、袁寶璟、周正毅、陳樹隆、胡俍、陳萬寧

朱南松、戴志祥(戴志康兄長),還有杜猛(魏東的盟友)等一批與狼共舞青年教師。

別了,金融界最後一窩群狼。

327事件產生的影響巨大

1995年2月24日,上交所發出《關於加強國債期貨交易監管工作的緊急通知》,就國債期貨交易的監管問題作出六項規定,即:從1995年2月24日起,對國債期貨交易實行漲跌停板制度。

“327國債事件”之後:主角的命運沉浮錄

中金所的5年期國債期貨合約已於9月6日上市交易,淡出投資者視線達18年之久的國債期貨重又歸來。追溯18年前“327國債事件”中掀起滔天風暴的大佬們,券商教父管金生歸於平淡、監管者尉文淵卻翻身下海,湧金系沉浮、新湖系崛起,無數人命運被改變。如今,國債期貨的歸來是否將造出新的資本大佬?

尉文淵:上交所總經理轉戰商海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尉文淵出任首任總經理,他也是最早把國債期貨引入國內的人。“327國債事件”後3個月,國債期貨市場被關閉,尉文淵因負“監管責任”辭職離開了他一手創建的上交所。

1996年起,尉文淵開啟商海征程,創立了新盟公司。2000年相繼擔任了證券網站海融證券的CEO和股東。2005年9月,尉文淵投資東方現代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並任董事長。

2005年底,東方現代和西藏新盟各向華銳風電投資1750萬,分別佔到17.5%的股份。如今,西藏新盟仍持有華銳風電4.2億股,市值超過18億元,已獲得近100倍的回報。

2012年下半年,華銳風電業績下滑,尉文淵開始擔任代理總裁,今年3月一度擔任董事長。然而5月尉文淵突然辭去了董事長、代理總裁的職務,這或許標誌著這位資本市場上的老舵手將開始一次新的轉向。

管金生:最大主角歸於平淡

每當提到“327國債事件”,管金生永遠是目前可以確知的第一主角。

管金生於1988年籌建萬國證券公司,到1995年為止一直在走上坡路,而“327國債事件”成為他們的命運拐點。萬國證券因327國債虧損近13億元,臨近破產。

1995年4月,管金生辭職,5月在海南被捕,1997年被判處17年徒刑,罪名為挪用公款,總額269萬元。1996年7月,萬國證券已與申銀證券合併為申銀萬國證券公司。

於上海提籃橋監獄服刑7年後,管金生在2003年獲得保外就醫的機會出獄,此後一邊在上海的一家會計師事務所擔任金融顧問,一邊安享晚年。一些萬國舊部或是江西樟樹駐滬老鄉的聚會上,亦能看到66歲的管金生身影。

魏東:崛起與離去

有說法稱:“‘中經開’在這一戰中獲利72億,魏家的跟風盤獲利大概2-3億。”魏東1990年起在中經開工作,1995年以前離開並創辦了湧金實業,最開始的主營業務便是國債期貨。

327國債事件之後,魏東的湧金系以驚人的速度在資本市場上攻城略地:全面參與轉配股、法人股受讓、新股配售等業務。2002年湧金系控股上市公司九芝堂,2005年控股成都證券,2006年國金證券成功借殼成都建投並完成股改。湧金還實際控制有云南國際信託、一度參股青島軟控、北青傳媒、中科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華同方威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家潤多商業股份有限公司等。

2008年4月29日下午,正處在事業巔峰的魏東,在北京紫竹院附近的家中跳樓身亡,享年42歲。在2013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繼承了湧金集團股權的魏東遺孀陳金霞,仍以15.5億美元的總資產排名第965。

黃偉:最神秘的掌門人

2013年福布斯華人富豪榜上,黃偉以26億美元的身家排名第26,在全球富豪中第554,已超過陳金霞。

有報道稱,黃偉是327國債的真正贏家,獲利在7.5億元左右。在征戰期貨市場的同時,黃偉創立了新湖系,介入房地產行業。後來更是以手中充沛的資金四處出擊,如今新湖系控制有新湖中寶、哈高科兩家上市公司,控股湘財證券、新湖期貨等多家金融機構,入股盛京銀行、吉林銀行及多家擬上市公司。

陳樹隆:最懂國債的副省長

327國債事件中,陳樹隆時任安徽省國債服務中心主任、省財政證券公司總經理,此後逐漸成為安徽省金融探索的核心人物,並創建了國元證券。目前陳樹隆作為安徽省排名第二的副省長,分管負責科技、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地震等方面工作。

1995年3月份全國“兩會”召開了之際,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官員出身的著名經濟學家戴園晨閉口不提中經開涉嫌內幕交易和違規操作以及財政部違背市場規律和經濟學原理極度損害國家利益的鉅額貼息,卻言辭激烈要求對萬國的迫不得已的違規予以嚴肅的查處。

自兩會上戴園晨對萬國證券窮兇極惡的攻訐後,有關327的反思就劍走偏鋒,輿論一邊倒地激憤、非理智、情緒化地聲討萬國證券的狂妄和違規,詬病上交所和上海市政府為做大市場交易量而放鬆監管。

1995年9月20日,國家監察部、中國證監會等部門都公佈了對“327事件”的調查結果和處理決定,決定說,“這次事件是一起在國債期貨市場發展過快、交易所監管不嚴和風險控制滯後的情況下,由上海萬國證券公司、遼寧國發(集團)公司引起的國債期貨風波。”決定認為,上海證交所對市場存在過度投機帶來的風險估計嚴重不足,交易規則不完善,風險控制滯後,監督管理不嚴,致使在短短几個月內屢次發生嚴重違規交易引起的國債期貨風波,在國內外造成極壞的影響。經過四個多月深入調查取證,監察部、中國證監會等部門根據有關法規,對有關責任人分別做出了開除公職、撤消行政領導等紀律處分和調離、免職等組織處分,涉嫌觸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對違反規定的證券機構進行經濟處罰。

事件評價

1995年2月23日的“327”國債券期貨事件無疑對金融市場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以至於股指期貨到2010年才正式推出,而新的國債期貨仿真交易到2012年才推出。根據現有的資料去分析1995年的事件,1995年中經開的特殊背景,和中經開在市場上瘋狂做多的行為來看,中經開很有可能參與內幕交易,在市場並不確定是否增加貼息率的時候,已經得到內幕消息,確定財政部一定會加息。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這樁內幕交易即使不是最大的一樁內幕交易案,也是影響最惡劣的內幕交易之一。根據1995年上交所規定,個人持倉不得超過3萬口,機構不得超過5萬口,最多隻允許開40萬口,不論是萬國證券,還是中經開,遼國發,都大大超出上證交易所的持倉額。但是最終處理該事件的時候,只嚴肅處理了管金生和萬國證券。而同樣違規的中經開,則成為此事件中最大的受益者。對於管金生最後八分鐘的砸盤,一些人認為是膽大妄為,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管金生也可能是受到中經開,遼國發的影響,看到他們都違規拉盤,直逼著萬國破產,萬國同樣也可以違規砸盤,保護萬國免於破產。對於尉文淵取消最後的8分鐘,其目的還是為了保護萬國證券,因為即使萬國證券按砸盤價格當天盈利了,但萬國既無真實持倉,又無法應對接下來的多頭的攻勢。1995年的國債期貨市場是有很多漏洞,使得這些本來違規的交易得以在1995年2月23日進行。

327國債事件被認為是中國證券監管從地方到中央轉變的標誌之一。1995年後,證監會逐步開始接手證券行業監管。直到1997年7月2日,根據國務院第150次總理辦公會議決定,將上海證交所和深圳證交所劃歸中國證監會直接管理。

327國債事件澆滅了中國期貨市場的熱潮,對中國金融結構的衝擊持續了十八年。直到2013年9月6日,國債期貨才重新在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市交易,交易規則有了大幅修改。

業內人士總結:實際情況是內幕交易和權力逼死資本的一場演變過程,是壟斷與市場的一次較量,是民間資本在證券市場的自我覺醒。

金融街電訊全球副總編:海 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