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作者:魏清海,路遥人生高加林新传,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八章

感受人生,必须笑对人生。人生中的每次聚会都是一种缘分,但高嘉林最烦的就是聚会。

没过几天,高嘉林就又遇到一次推不掉的应酬,参加村里由巧珍出资兴建的中学大楼典礼仪式。不过,这次他是带着老婆孩子,高高兴兴地前去。

早晨的太阳照耀在原野上,大地立即展现出了一片斑斓的色彩,庄稼和青草的绿叶上,闪耀着亮晶晶的露珠。一到了夏天,路两边的蒿草长的有一人多高。

车子一进高家村,高明明和高平洋就啧啧称赞:“爸,妈,你们看,上次来还是坑坑洼洼的土路,现在居然都变成水泥路了。”

高嘉林也自豪地告诉孩子们:“这条漂亮的水泥路就是你们巧珍阿姨出资一百多万修建的。”

这条水泥路并不宽,直通乡县主干道,但十分干净平坦,路两旁整整齐齐的白杨树迎风摆动,发出“沙,沙”的声音。

“咦,那是哪儿啊?是不是乡政府大院呀?”平洋指着前方一个大院子好奇地问。

“少见多怪!乡政府设在大马河,啥时候跑高家村来了?”明明很认真地告诉弟弟。

“那你说这么好的一座大院子是谁家的?”平洋高声惊呼。

说着说着,俩孩子就争论起来,淑芬无力地抚着额头,显得很不耐烦地说:“别吵了,问你爸去!”

高嘉林也不记得谁家有这么大这么漂亮的院子,更何况眼前这块地原来应该是荒坡才对,怎么一年不回村里就大变样啦!等车子驶近,一家四口才看清院子门口的牌子:大马河乡高家村小学。

高嘉林将车停在校园门外空地上,下车仔细观看。小学就如同一所大三合院,北高南低,依坡而建。北面、东面和西面盖着整齐的三座两层楼,高大明亮的窗户前后通透,教室内光线充足,桌椅整齐。大概因为今天是周六,学生不上课,南门紧锁,只有喜鹊和燕子在屋檐下大树旁喳喳啾啾地叫着,飞来飞去。

当年,高嘉林离开村里的时候,孩子们上学还得跑几里路,没想到这几年适龄儿童少了,村里漂亮的学校反而建了起来。百年育树,十年育人。有了良好的教育条件,山沟里也能飞出金凤凰。

高嘉林在校门外感慨万千,身后一个声音猛然从远处传来,粗犷中带着几丝悲壮,抬头看看,像是个老头赶着一群羊向村口走来,一路上坡一路唱,歌声顺着大地山川飘然而至,悦耳动听。

《变》作者:魏清海,路遥人生高加林新传,第三十八章

上一道那个坡勒坡 哎哟哟哎

下一道道梁

想起那个那个小妹妹 哎哟哟哎

好心慌噢号哎

你不去哪个陶勒菜 哎哟哟哎

崖畔上那个站

把我们那个年轻轻人儿哟

嗨 心扰乱噢号哎

上一道那个坡勒坡

哎嘿哎嘿哎嘿吆

下一道那个梁来吆

哎嘿哎嘿哎嘿吆

想起那个小妹妹

哎嘿哎嘿哎嘿吆

看你的心上人吆

……

平洋扭过头问明明:“姐,你会不会呀?唱个听听呗!”

明明犹豫了一下,想了想对弟弟说:“就唱一段儿吧!这还是跟电视上学的呢!”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啊

手拉着那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

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

走路走那大路地口

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

汪汪的泪水肚里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

还没唱完,那个老头听到有人唱歌,抬头往这边一望,不由得高声喊道:“是嘉林回来了?”

高嘉林赶紧上前握住德顺老汉的双手,似乎他的手在颤抖着,“是,爷爷,我回来了。”

“哦,娃娃们也都回来了?恁媳妇也来了?”德顺老汉胳膊夹着羊鞭,乐呵呵地拉着嘉林的手。淑芬正领着孩子们四处观看,听见德顺爷爷说话,也赶紧过来。

德顺老汉见到小辈儿,喜欢得合不拢嘴,“我说哩,大老远看着像你。走,回家去,看看恁爷爷的新房子。”不由分说,拉着高嘉林一家就往前走。四人无奈,只好跟着德顺老汉顺着宽敞干净的街道,来到一座花门楼前。德顺老汉先从腰带上摸出一把钥匙,开了门,身后羊群“咩咩”地涌进院子,乖乖的进圈了。高嘉林领着媳妇孩子进来,正看见一座五间大堂屋,推拉窗和雪白的墙面上,挂着德顺老汉心爱的年画。堂屋内摆放一套组合沙发,有一个餐桌,周围是四把椅子,门后放着两条凳子。

淑芬进门感慨道:“到底是农村地方大,摆放这么大的沙发,屋子里还恁宽敞。”

“那可不,我这么大的岁数了,也像你们城里人一样,享受享受。”德顺老汉哈哈一笑。

高嘉林一家在沙发上落座,德顺老汉递过来瓜子和糖,坐下来问:“是不是村里叫你来参加咱村中学落成典礼呀?”

“是,爷爷,说是十点开始。”高嘉林连忙答应。

“嗯,你来的早,还有一个多小时,咱爷几个先说说话。”

高明明和高平洋对大人说话没兴趣,两个人不停地围着屋子转来转去。德顺老汉抓一把糖塞到俩人手里,说道:“吃吧!这可是好糖,听说城里孩子最爱吃这个。”

明明捏一个一看惊讶道:“哇,德芙巧克力,老爷爷,这得多贵呀?”

德顺老汉捋着胡子哈哈大笑起来,脸上的皱纹像条河流,使出很尖的嗓门说:“今年好收成,囤里的粮食都很丰满。吃吧!我多着哩。”

这下,明明也不往周围看了,睁大眼睛问高嘉林:“爸爸,前几年老家不是还很穷吗?怎么说富就富了?”

“你不也在变化吗?”赵淑芬慢慢地说,仿佛突然有个性的想法使她吃了一惊,“小小年纪,你干吗操这份心?看来你长大了。”

其实,不仅高家村如此,就连附近几个村子,乃至整个大马河乡,都富得流油。现在农村,除了农忙过年,几乎都是一座座空壳村,除了老人小孩,年轻力壮的都出去打工,有的还能挣俩回家,相当一部分仅仅维持生计而已。大马河乡的一枝独秀,什么时候来,都是一片繁忙景象,几乎与省城不差分毫,惊动了很多媒体。面对记者的话筒镜头,村民们第一个要感谢的就是省人大代表巧珍。

养猪场刚建起没几年的时候,巧珍一年内多灾多难,不是遭遇了大猪成批病倒,就是猪崽夭折,要不是乡亲们和张柯南帮忙,过了这个坎,恐怕就不会有今天的三合集团。致富不忘本,巧珍并没有把目光仅仅盯在自己的企业上,只要是老乡有事来找,没有不帮忙的。

可是零零散散、一家一户地帮助,也只能帮少数人致富,虽然在肉联厂养猪场做工,但也不比在外打工挣的少,毕竟离大家追求的小康生活还差那么一步。巧珍想了个方法,跟马拴商量后出资十万元,订阅《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科技日报》等报纸杂志,免费送给马店,甚至供附近几个村子的群众阅读。

《变》作者:魏清海,路遥人生高加林新传,第三十八章

和城里人一样,农民同样渴望了解世界,与世界接轨。巧珍为农民订阅报刊,也着实为山里百姓架起一座与惠农政策联系的桥梁,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让咱农民兄弟不出家门,都能挣上这么馋人的白哗哗票子。

马店有一个马拴的本家哥哥,在村头承包了十几亩荒地,种植葡萄多年,也只是勉强收支相平,碰上病虫害多的年景,那就血本无归了。自从在《科技日报》上学到国外广泛采用的套袋培育技术,不但减少了人力,还提高了产品质量,第一年试用,年收入就净增两万多元。高兴得连夜给巧珍送去两大筐新摘的葡萄,巧珍嘴里含着葡萄,听本家哥说还要再承包一个山头,连忙又替他订了份果木种植的杂志,没过几年,这个本家哥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大王。

高家村人从读书看报中得到了实惠,除了经常参加巧珍举办的专家讲座外,大家还经常看肉猪养殖技术方面的文章。巧珍瞅准了大型养猪场和农村散户养殖各自的优劣以后,更是经常请专家到有业务联系的村子去指导。到现在,高家村家家都是养猪能手,甚至还有人通过了兽医资格考试,拿到证书挂牌办起了小兽医站。

说到这儿,德顺老汉满面红光,连胡子都乐得一颤一颤的。“你看,这人手里一有钱呐,看着前景又好,还不该买房买车,过好日子哩。马店咱就不说了,单看咱村里,不就是家家小洋楼,户户有存款。就是我这个老头子也住上这大房子,坐上这好沙发,这要是搁以前啊!想都不敢想!”说着,还故意上下晃晃,“好,这万把块钱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坐着就是比板凳得劲。”

高嘉林和淑芬相视一笑,抬头看看墙上造型独特的石英钟,起身说道:“爷爷,我们该走了,时间快到了。”

“你看,俺差点把正事忘了。刚好,我也去,走,我送送。”说着,德顺老汉一手拉着高嘉林,一手拉着高平洋,出门就往新盖的初中走。淑芬和明明在后面跟着,顺着来路往回走不远,绕过小学后面一条水泥路,就是新落成的高家村初中。德顺老汉一路走,一路跟街坊邻居打招呼,乡亲们一看见功成名就的高嘉林,都笑着打招呼:“回来了?”

高嘉林笑着回应,给俩孩子介绍。一路上,遇到的人都是眉开眼笑,步子不紧不慢。高嘉林不禁感慨,老家的人过上了好日子,就像这脚下的路,殷实平坦。

门外院里,张灯结彩。在微风中,一排新教学楼犹如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欢笑着迎接来宾。有乡里政府部门来的干部,有乡教育办公室来的领导,有像高嘉林一样,从这个村里走出去的有头有脸的人物,还有像巧珍这样,留在农村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勤劳致富,又帮助乡亲们致富的农民企业家。

落成典礼上,校长的一番讲话,感动着所有的人:“这所初中能够盖起来,实在是不容易。这里面一砖一瓦一沙一石,都凝聚了所有关心农村教育,热爱农村教育的领导、老师、农民兄弟的一颗颗赤子之心。在此,请接受我真诚的谢意!”

深深一躬之后,校长接着说,“大家都知道,自从前几年高家村小学建成之后,大家都在盼望,有一天我们十二三岁的娃娃,也能不用出村,就在自家门口接受初中教育了。可是一所初中,谈何容易?即使我们富了,有钱了,师资呢?设备呢?就在我们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我们的省人大代表农民企业家刘巧珍同志为我们送来了及时雨。是她!以她母亲般的胸怀,为我们村的娃娃们捐资八十多万元,送来了这么一份大礼。让我们请巧珍同志上来,给大家说几句话。”

主席台前就坐的巧珍款款站起来,扶了扶话筒,朗声说道:“谢谢校长老师给我这么一个机会,跟大家说几句心里话。这所初中不是我一个人建起来的,它凝聚着咱全村甚至全乡人的汗水和期盼。咱们建初中,不是为了赚钱,更不是为了图个啥名头,咱就是希望将来咱们的娃娃们都能识字懂科学,别去走咱这辈人走的弯路。再穷不能穷教育,咱摆脱了贫困,就要叫娃娃们世世代代不再受穷!”

巧珍的话到此为止,接下来是各位领导发言。而在高嘉林的耳中萦绕的都是巧珍看似平淡的话语,像巧珍这样的人怎么能不受百姓爱戴……

马拴坐在主席台下,看着媳妇那红扑扑的脸,像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阳,心中装满着骄傲,脸上阳光多了。想起年前校长和乡领导到家里找她时,自己还有些不愿意,邻村已经有个初中了,叫高家村的娃娃跑几里路去上学,有啥了不起的?心里有些愧疚。再看现在,还是媳妇说的对,咱是从苦日子过来的人,可不能叫娃娃们再跟着过苦日子。

中午吃完饭,高嘉林借口路远,跟熟识的人告个别,一家人就开车回省城了。车子沿着小学前的水泥路一直往东,直通县里的交通主干道。当年,天旱赶路灰尘满脸,下雨走路满脚泥的日子,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巧珍回到家里,俩人一起坐在沙发上,她轻轻拢拢头发,感慨道:“你说,这年轻时候,一忙几天不合眼,也没怎么着。到现在,稍微忙一天,回来就不想动了。”

马拴笑着回答:“可不是,铮铮和琳琳都不在家了,集团的事也开始放手给年轻人了。你倒好,不享享清福,又当什么省人大代表,又搞什么培训班建学校,又是出钱又是出力,操心事比原来还多,咋能不累呢?”

“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宽容和帮助。”巧珍听了莞尔一笑说。

两口子正在说话,院门外一个声音喊:“马拴嫂在家不?”

两人正要起来,那人已经笑呵呵地进到屋里,又拍着马拴肩膀,高兴地说:“坐,坐,自家兄弟,不是外人。”

“有啥事儿,值得你大支书亲自跑一趟?”马拴重新坐好,乐呵呵地问。

马店村支书马福性情十分豪放,长着一身横肉,脸黑的像煤球,嘿嘿一笑,“我不是找你的,是找嫂子的。”

巧珍在一旁听说,也乐了,“咋了?”

“想为村里建个文化馆咋样?”马福不假思索地说。

巧珍倚在沙发背上问:“有啥好法子吗?”

“嫂子,你看,这城里人闲了,就去KTV、卡拉OK啥的,要不就去公园,看个,跳个舞,可咱这儿什么也没有啊!就是那地里的狗尾巴花、萝卜花呀……啥花哩,谁没见过?我寻思着,咱也学学城里人建个文化馆啥的,里头办个图书室科普班,也不用着天天到你家听专家讲课。文化馆最好,咱村和附近几个村也都成立腰鼓队舞狮队秧歌队,年轻人不是喜欢街舞吗?再成立个街舞队,闲了就开展活动,逢年过节咱也办个晚会,各队都拉出来遛遛。要是十里八村谁家办红白喜事啥的,咱还能凑凑热闹,给不给钱先不说,起码比在家闲着生事强。嫂子,你说呢?”

巧珍伸出手指敲敲下巴,看看马拴。马拴自作主张,也不征求刘巧珍的意见,“你说吧,全听你的。”

《变》作者:魏清海,路遥人生高加林新传,第三十八章

听他这么说,巧珍也笑了,坐直身子,认真嘱咐马福:“你说的,我赞成。这样,你回去先和村里的几个领导商量商量,看具体组织啥队?文化馆怎么建?还要跟村里人都说说,看大家有什么意见建议,拿出具体方案,村委会通过后,算算总共要花多少钱?”

“这些钱咋办呢?”

“只要是为群众办事,包在俺身上。”

“哟,那行!我这就去说。嫂子,你放心,你跟俺哥的钱绝对不白花!”说着,马福起身就往外走,走到大门口又折回来,探着头往屋里瞧瞧,嘴里还说:“嫂子,到时候你可别心疼钱呀!”

巧珍一听,咯咯地笑着,顺手拿本书朝他就扔过去,语气也很坚决地回答:“忙你的吧!俺原来拿几百万都不心疼,还心疼这几个钱?只要是办正事,好钢用在刀刃上,花多少钱俺都不会心疼!”

马福这才呵呵笑着,揉揉脑袋,出门到每个村干部家中去了。

不久,马店村的舞狮队就开始在村委大院排练了。在咚咚的鼓声中,在锵锵的铜锣声中,随着舞狮一个一个表演的双狮抢珠,大马河乡马店文化馆就在马店村委会大院落成了。

看着小辈们忙着挣钱,有钱了又忙着搞文化,德顺老汉也不肯闲着,除了教教娃娃们练舞狮,在一旁帮衬帮衬以外,这位老汉心里头也活泛起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