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破局:深圳,该学习东京吗?

前段时间,日本宣布推迟2020年东京奥运会。原本寄希望给日本的经济带来第二次腾飞的日本,却倒在了YQ面前。


毕竟在上一次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后,日本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


当时,日本向全世界展示了一种最高运营时速达200km/h的铁路运输系统,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运营的高速铁路系统。


日本是一个多山国家,在交通上,地形本是硬伤,但却能发展到全球的交通强国,尤其是在东京都市圈内,几乎所有人都能通过铁路上下班,实现远距离城郊通勤。


反观现在的深圳,正面临着地少人多的窘境。那么,深圳也会借鉴东京都市圈,成为轨道上的城市吗?


PART.1

早期,城际交通的发展

在带来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大城市病


1964年,当不少的欧洲国家还在使用蒸汽火车咔嚓咔嚓地前行时,日本的第一条新干线正式通车。这条新干线便是东京到大阪间的东海道新干线,单程513公里(“新干线”,便是我们说的高铁)。


新干线通车后,由原本7个小时的车程立即缩短至4个小时,将周边的京滨、中京和阪神工商业地带及中间城市连接了起来,中心城市的人口也越来越多,经济逐渐发展起来。这让日本政府尝到了一点甜头。


之后,新干线发展更加迅速,多个新干线相继落成。1972年,新干线开通至冈山,1975年延伸至九州的博多,1982年东京以北的新干线开通。


为了争夺更好的资源,各种人才和资本纷纷从外围城市涌入中心城市东京,处于东京外围的大阪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965年,大阪企业员工有53.9%工作地点是在大阪,而到了1997年这一比例已经降至23.2%。这一部分人员,便是转移到了中心城市东京,数据显示,当时工作在东京的比例从70%多升至90%以上。



东京本身面积并不大,而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东京很快就面临交通堵塞、房价大涨等一系列问题。


从1985年底到1990年初,短短四年多的时间,日本城市地价增长了200%。企业做一年的利润,可能还不如一块地一天的涨幅。


尤其是1990年,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当时还有人放出豪言,“日本人要买下美国!”


以当时的环境来看,“买下美国”其实也并不是完全在说大话。根据查询的资料可以看到,当时东京地价最贵的地方是银座商业区,在那里,有住宅价格高达4500万円/平米,折合成人民币约合250万/平米!


这是个什么概念?30年前的东京,就有地块住宅卖到了250万/平米,就算是30年后今天的深圳,250万的首付也可以买到总价830多万的房子。


不过随着房价的暴涨,日本楼市逐渐hold不住。到1991年,日本楼市宣布崩盘,房价一泻千里,造成了历史上最大的房地产泡沫之一。


房地产企业倒闭,银行因为不良贷款率暴增而倒闭,普通国民住房在转眼间就变成了负资产。


与之而来的,国民财富持续缩水,损失高达1500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3年的GDP综合。甚至那次的影响延续到现在,20多年来,日本六大主要城市住宅用地价格跌幅达到65%,日本年均GDP增速只有0.75%。


PART.2

为了缓解人口过密

东京政府开始以半径划分都市圈,建设副中心


楼市的崩盘无疑给东京,乃至日本带来了沉重一击,日本政府不敢再集中火力加速东京的发展,便努力想办法把周边的城市发展成副中心。


其实,早在1970年,日本就在大量建设中小城市,只是当时并没有将其作为承接中心城市部分功能的作用利用起来。当时,在距离中心区30公里的区域内,开发建设的面积超过1000公顷的中小城市达13座之多。


中小城市的建设主要是沿着城轨向边缘线状展开,这就是现在东京都市圈的雏形。


东京都市圈也称东京圈,由东京都、埼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组成,也就是所谓的“一都三县”。


以东京都为中心,80公里为半径向外扩充的圆形范围便属于东京都市圈。总面积达1.3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3.5%,人口规模却占了全国人口的30%,约4000多万,GDP占到日本全国的一半。


东京市政府为了缓解都市中心人口过密问题,将东京都市圈划分了三个不同的半径圈层,以建设多个副中心来分散各种设施和功能。


第一圈层:0-30km半径圈

布局于横滨、琦玉、千叶3个疏散首都综合职能的大型副中心城市,伴随轨道交通的发展,建设住宅承接商业和人口外溢,西侧更为密集。


第二圈层:30-50km半径圈

以疏散首都人口,承接科教、工业的转移和发展为主。


第三圈层:50-80km半径圈

布局筑波等3个单一产业型新城和小田原等3个外围交通物流节点的枢纽型新城,以科教、生产、交通等功能为主。


高房价破局:深圳,该学习东京吗?

东京都市圈城镇体系示意图


这样的做法,对于去中心的效果很明显。据统计,1982年通向仙台、岩手的东北新干线开通后,沿线城市的人口和企业分别增加了30%和45%,地方财政收入也水涨船高。


值得一说的是,其中超过80%的轨交线路采用市郊铁路方式运营,里程达4476km,负载大量往返于东京与周边城市的通勤人口,这样一来,外围居住人口能在不放弃核心区就业机会的同时降低生活成本。


所以在东京,几乎人手一张西瓜卡。这张西瓜卡连接着一都三县1.3万平方公里,形成很好的人口集聚和人口疏导。从中心城市东京到外围城市千叶、埼玉、横滨,根本不觉得是到了另一个城市。




高房价破局:深圳,该学习东京吗?

东京轨道交通线路图


从上图的轨道网来看,以东京火车站为圆心,形成了半径50-80公里,通勤时间在1.5小时以内的大都市圈。


以东京为例,生活在周边城市的上班族,如横滨、千叶,在早晚高峰期可以乘坐通勤列车半小时内到达东京中心区域。再比如从横滨到银座,路程28km,早高峰时期只需要35分钟就能到达目的地。


这样的通勤的时间,完全在可接受范围内。也就是说,东京圈的1万多平方公里,算是比较好的实现了“一体化”。


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资料显示,目前整个东京大都市区单程通勤时间在2h以内的居民比重占到96%,77%居民的通勤时间可控制在1.5h之内。


由于都市圈内快速轨道的联系,东京圈实现了每天超过1000万人的潮汐式通勤,轨道交通分担率在高峰期则达到90%以上。


回过头来看深圳,如果我们以深圳北站半径50公里的范围来统计深莞惠都市圈,轨道里程可能只有数百公里,而且主要还都在深圳一城之内。


那么,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深圳会不会参考东京的发展模式走?





PART.3

要发展深莞惠都市圈

首先要补交通的短板,破城市的边界


深圳正面临着跟东京一样的问题,可用来发展的土地不断变少,人口却不断涌入。


从2019年城市新增常住人口数量来看,深圳在去年新增41.22万人口。在所有的一线城市中,排在前列。



高房价破局:深圳,该学习东京吗?




相反,在2016年北京和上海的常住人口占比首次出现了负增长,2017年北京的常住人口绝对量出现负增长。从这点上看,深圳当前的进程很像1950-1990年间的东京,人口一直保持高增长。



高房价破局:深圳,该学习东京吗?




从上面的图可以看到,一线城市中,深圳市的人口密度是4个城市中最高的,已经接近面积相当的东京都,上海市的面积是东京都的3倍,人口密度接近4000人/km²,处于较高水平。


也就是说,在所有的一线城市中,深圳最有可能最快成为第二个东京。换句话理解,加快深圳与周边城市的融合是发展的首要目标,也就是加速深莞惠一体化。


再按东京都市圈的半径圈层,来看深圳。


我们以深圳轨道最多的车公庙站为中心,分别以30km、50km和80km为半径向外辐射。


从图上可以看到,30km半径范围内还处于深圳范畴,但在30-50km和50-80km的范围内,向外已经辐射到了东莞、惠州、中山和广州,尤其是东莞和惠州在圈内的面积更多。


也就是说,在物理距离上,深莞惠一体化是可以实现的。



高房价破局:深圳,该学习东京吗?


最后,再来看看这些城市与深圳在轨道交通上的连接。


目前,除了关注度很高的深中通道,造价200亿美元的港珠澳大桥已经合龙,广深港高铁的香港段也已经开通,虎门二桥、三桥也在规划之中。


其中,惠州是临深城市中拥有的高铁枢纽站数最多。据统计,目前已有惠州南站、惠东站、博罗北站以及惠城南站共4个高铁站,另外还有5个在建的。


在没有地铁的情况下,这些高铁站的存在对惠州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按东京都市圈的发展进程来看,位于深圳周边城市的交通枢纽站,将是人口回流的第一站。


以惠州南站为例,这是厦深高铁途经的站点之一,也是惠州首批开通运营的高铁站点,从链家网的数据来看,周边二手房价都在1万/平以上,最高到了2.4万/平,为星河丹堤。而离惠州南站更远的,基本上处于1万/平以下。



高房价破局:深圳,该学习东京吗?


前段时间,国家发改委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表示推进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向周边城镇合理延伸,支持重点都市圈编制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城市间的交通一旦发展起来,一体化也就不远了。


最后附上一张大湾区各城市间的房价地图,感受一下深圳与周边城市房价的价差。



高房价破局:深圳,该学习东京吗?


PART.4

结语


从2015年世界各大都市的人口和面积的数据来看,虽然东京都中心3区的就业人口密度达到6万人/km²,但是居住人口密度仅为1万人/ km²,而北上广深4个城市的核心区人口密度几乎都达到2万人/ km²以上,尤其是深圳近6万人/ km²。

高房价破局:深圳,该学习东京吗?


再来看从2015年世界各大中心区的常住人口密度来看,东京、名古屋、大阪、纽约、伦敦、巴黎等大都市通勤人口远超中国一线城市,随着中国一线城市轨交建设完善,人口郊区化成必然趋势。


前段时间,国家宣布放开放宽超大、特大城市落户限制,这也就是说,长期来看,城市化的终极形态是都市圈。


而都市圈的内部则会经历聚集、扩散、再聚集的不同阶段,从日本都市圈的规律可以发现,人口流入的区域住宅价格涨幅更大(或抗跌性更强)。


中国一线城市人口仍然具备增长空间,但中心区域人口密度已经较高,随着轨交体系的完善,人口有望向外围疏导,带动周边城市住宅价格上涨,从这个角度来看,周边城市住宅仍具备相对配置价值。




-End-


文丨加美

主编丨刘二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