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之治與開疆拓土丨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第三卷有感

黃老之治與開疆拓土丨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第三卷有感

機緣巧合,得到一本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卷三,內容是“黃老之治”“開疆拓土”這兩大部分。以往對古籍本《資治通鑑》望而生畏,現在的白話本打消了我一部分疑慮和畏難情緒,再加上是業界公認的、比較推崇的柏楊先生翻譯的白話版本,似乎就又加了一分精彩,於是不分晝夜,抓住一切的零碎時間趕著閱完。

黃老之治與開疆拓土丨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第三卷有感

“文史不分家。”研究文學尤其是古文學的學者,是必看這套古籍原本的,只是在閱讀的功夫上著實有著比較高的要求。對於既想看《資治通鑑》又沒有信心一下子啃完古籍全本的,建議可以先從白話版的《資治通鑑》先看起來,等到已經整個有了一定的瞭解之後,再酌情入手原文言版本更為科學合理一些。

司馬光當年歷時19年主持編纂完成這麼一部鴻篇鉅製的編年史,目的很明確,在於“治道”“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世休慼,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這才有了這一大部頭的三百餘萬言的大著作,青史留名。

黃老之治與開疆拓土丨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第三卷有感

司馬光的畫像,他歷時19年主持編纂了《資治通鑑》

01

文景之治,那是西漢歷史上最美好的時代

第三卷是從公元前160年開篇的,這是西漢王朝,太皇竇太后喜歡用黃老之治的理念來管理國家大事,不喜歡儒家那一套。所以這段時間被稱為黃老之治,意思是黃帝之學和老子之學的合稱,是華夏道學之淵藪。戰國中期到秦漢之際,黃老道家思想極為流行,其既有豐富的理論性,又有強烈的現實感。該流派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作為一種哲學思想,黃老之術形成於東周戰國時代。

既然是來自於道家思想體系,那麼道家的順天的自然思想是一定會體現出來的,說無為而治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更為準確的來說,這段時間的黃老學派思想精華主要體現在社會管理層強調的“修行”、“經世”和“致用”,也就是表面上看起來順應天理、無為而治,但是這一切的治理國家的基礎是以形而上本體的道作為依據,結合形而下的兵法、謀略甚至養生、方技、數術等等,前提是一種統治者心裡的標準去引導民眾來達到修身養性、休養生息、無為而治,致力於用寬鬆的政策去引導民眾向善向好,具體將變化回饋到民眾本身,具有極強的目的性、操作性。

“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

黃老之術繼承、發展了黃帝、老子關於“道”的思想,他們認為“道”是客觀存在的規律性,是可以用來指導人們順應天時而生活的,無為而治也不是由著民眾隨心所欲,還是提倡的“休養生息”,人們感受到這種政策的變化,後來就出現了被稱為“文景之治”的盛世。

黃老之治與開疆拓土丨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第三卷有感


應該說這時段民心敦厚,簡直算得上西漢最著名的一段美好時代。

02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帶來的結果是什麼

公元前140年的十月,西漢的漢武帝劉徹本年17歲,下詔徵求“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人才,由劉徹親自主持考試,題目是“古今治國之道”

黃老之治與開疆拓土丨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第三卷有感


廣川人董仲舒脫穎而出,他認為:“仁愛、道德、禮教、音樂。都是治理國家的工具。”他舉了孔子的例子說“是人弘揚真理”,論述中說“國家的治理和混亂、興盛和衰亡,掌握在自己之手,和天命無關。”還提議設立太學,以培養知識分子,為國家所用。

董仲舒還列舉了一些例子來建議國家政策和管理應該實行大一統,用儒家學派的思想來發號施令,不需其他學派和儒家學派並存,以免給民眾的認知上面帶來混亂。

黃老之治與開疆拓土丨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第三卷有感

年輕的漢武帝急於求成,希望能有文治武略變成自己的光輝業績,被董仲舒說服了,於是,一個巨大的社會變革時代到來了,以前的那個寬容自由、縱容知識分子的美好時代不見了,代之而來的則是漫長的儒家思想一統天下的年代。

柏楊在點評裡指出當年劉徹的17歲,是個讓人很起疑的歲數,畢竟這個時候單純由漢武帝發出號令是不現實的,獨尊儒術,說到底和宰相衛綰為首的一小群給自己尋求最大利益的人提供了一個排除異己的機會。

黃老之治與開疆拓土丨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第三卷有感


柏楊先生在講座上

自此,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社會有別於春秋戰國時代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同時也遠離了“文景之治”的歲月靜好,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停滯畏縮、發展遲緩的遠離思想自由和社會變革的時代。

03

儒家反對戰爭,但君主總是希望開疆拓土

黃老之治與開疆拓土丨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第三卷有感

書中這些地圖超讚

儒家強調要保證人民的生活儘量不被戰爭拖累,但是對於歷朝歷代的皇帝來說,開疆拓土都是他們作為君主更為關心的大事記。

公元前127年,劉徹30歲,主父偃向劉徹建議實行分封制,削弱了親王們的權力。

但是匈奴的經常犯邊作亂給政府帶來了不小的壓力。西漢政府決定要做徹底的還擊。這時候,衛青的黃金時代到來了。

書裡有很多特別清晰的地圖,方便我們能隨時明白國土的邊疆的擴展到了什麼樣的狀態。張騫的初識西域、霍去病的年輕有為、戰功不斷,標誌著西漢的版圖在不斷擴大。

但在寫到李廣將軍的歷史事實都語焉不詳,不論是司馬遷的《史記》還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在記述李廣將軍帶隊率軍前進上文字都比較模糊。

原本李廣要和衛青匯合,但是在浩瀚的沙漠中,書中記錄部隊失誤未能趕上與匈奴會戰,是因為“無導”,也就是:沒有嚮導。這麼大一支隊伍,何以會沒有嚮導?不知道,我們查不到可靠的文字記錄。

黃老之治與開疆拓土丨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第三卷有感

飛將軍李廣的畫像

衛青在戰後傳令李廣的幕僚聽候審訊,李廣說不是部下的錯,是自己的過失,說自己六十多歲了,距離遙遠,迷失道路,是上天要自己這麼窮途末路吧,自己不能去面對那些小官吏的舞文弄墨,損害尊嚴,說完竟拔劍自刎了。死訊傳出,全軍痛哭,不認識的老百姓也都為他流淚。

直到九百年後的唐代,大詩人王昌齡還寫:“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李廣簡直標誌了一個輝煌的時代,那個不斷開疆拓土的西漢王朝。

柏楊先生說自己不敢妄言,但是懷疑這是一個政治陰謀,而司馬遷也悲憤地沒有辦法在書中仗義執言,所以迷路的原因只寫了兩個字:“無導”


放下這卷書,我覺得意猶未盡,讀歷史真的是可以解決我們認知上的一些問題的,就像是在和古人對話,換位思考後,你會覺得在浩渺的歷史時空中,個人真的只是滄海一粟,什麼小情緒、小挫折、小變故,面對著歷史中的大變革、大洪流,你會頓時感覺自己的那些人生得失完全算不了什麼,你還可以更豁達樂觀一些。

這就是我對第三卷《黃老之治 開疆拓土》這卷書閱讀後的感受,我想我必須要找全套書回來開始閱讀了。

用有限的時光做人生值得的事情,這才是相匹配的,也是快樂的。另外,還想表達對柏楊先生歷史功底的佩服和文采的折服,難怪說用柏楊的思想來解讀歷史對讀者來說是一大幸事呢。

黃老之治與開疆拓土丨讀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第三卷有感

唯有感恩,多讀書、讀好書,在春日的四月美好時光裡記下這些閒言碎語。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