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成長》:心理大師的焦慮認知,不過度猜想才能有效擺脫焦慮

聰明睿智的藝術,就是了解該忽略什麼的藝術。

——威廉·詹姆斯

《內在成長》:心理大師的焦慮認知,不過度猜想才能有效擺脫焦慮

12月4日,演員胡可在自己的公眾平臺發佈了這樣一條消息:時常提醒自己不要用力量去教育,也時會讓焦慮在心中蔓延,我想這都是一個過程,一個我和孩子一起成長必經的過程,我相信終究我們會擁有教育的力量,一起加油!


聰明如胡可,在呈現焦慮的同時,也樂觀地認清了焦慮的本質會最終被克服,然而現時今日,我們還有太多的人,一再地被各種各樣的焦慮圍追堵截,不知不覺地把自己逼進了死衚衕:


如果我失業了,房貸怎麼辦?

如果孩子成績還上不去,未來怎麼辦?

如果媽媽病了,要花很多錢怎麼辦?

如果我這個設計方案搞雜了,接下來的工作要怎麼辦?

如果我突然遭遇意外,家人怎麼辦?

如果我投資失敗,以後怎麼辦?

……


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之下,我們幾乎每天一睜開眼就要面對無數繁複雜亂的問題,焦慮也便像藤一樣,纏上來,扼得整個人連呼吸都覺得艱難。有如美國著名心理大師塔瑪·瓊斯基在其所著《內在成長》一書中所說的那樣:不管人生是否真的艱辛,我們總是習慣於用那顆焦慮的心來給自己的生活編故事。


但是,我們從這一連串的焦慮故事裡收穫了什麼?似乎除了恐懼、膽怯、抑鬱,我們什麼也沒有收穫!所以,這些用焦慮組編的故事,其實完全可以忽略!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一種全然輕鬆的狀態下迎戰生活,而不至於被無邊無際的焦慮拖下絕望的深井!


《內在成長》:心理大師的焦慮認知,不過度猜想才能有效擺脫焦慮

我們為什麼會焦慮?


塔瑪·瓊斯基作為一名負面情緒方面的治療專家,她對負面情緒的研究已有20年之久,在塔瑪·瓊斯基看來,一切焦慮的根源在於我們對未知的恐懼:


你不希望一直坐人生的冷板凳,卻又不知道新的改變會帶給你怎樣的結果。要知道,一腳踏入這一潭不知是冷是熱的水中,本來就是產生焦慮的根源。不安和焦慮會隨時等在那裡,向你證明你解脫的機會微乎其微。這樣的保護機制會讓你一直無法走上正道,把你的注意力從你需要聚焦的地方移開,從而迫使你努力與最糟糕的情境搏鬥。


《內在成長》:心理大師的焦慮認知,不過度猜想才能有效擺脫焦慮

事實也確實如此,老祖宗教育我們‘有備無患’的生存法則讓我們用過了頭,常常會為一些有可能發生,也有可能永遠不會發生的事情而煩惱、焦急、抑鬱、恐懼:


你想要演繹一場完美的演講,儘管你做了充分的準備,可是在演講開始之初,你依然擔心自己會不會忘詞,會不會表現得不夠優秀,會不會緊張到無法繼續!


你想要趁著假期,帶孩子開始一場徒步之旅,雖然你具備豐富的徒步經驗,也有充分的準備,但是你還是會在出發之前生出重重焦慮,萬一旅途經歷突發事件怎麼辦?萬一孩子體力不支撐不到終點怎麼辦?萬一自己病了或是孩子受傷了怎麼?


你工作數年,好不容易存下一筆積蓄,想著終於可以按揭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了,可是這時候你又恐懼於邁的父母沒有足夠的養老儲備,年幼的孩子沒有足夠的教育資金!


甚至,即便身體健康的你,在目睹周圍人群經歷疾病的過程中,也會暗搓搓地猜測著自己會不會突然生病,而導致整個家庭的運轉崩塌呢,而最可悲的是,這樣的擔心你往往都不會說給第二個人聽……


類似於‘有一萬個讀者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般,有一百個人,也絕地能生出一萬種焦慮,而導致我們總是焦慮重重的一個根本性原因就在於:


我們對於未知的恐懼思慮過多,而且大多都偏向於一些負面情境的猜想和應對設計,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我們大部分注意力的偏移,從而無法進行正常的工作和學習,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惡性循環,促使你的生活雜亂密實的焦慮干擾下最終亂成了一鍋粥!


《內在成長》:心理大師的焦慮認知,不過度猜想才能有效擺脫焦慮

解決焦慮的前提是擺脫過度猜想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經歷,比如原本興高采烈的去參加一場聚會,結果卻因為自己的到場周圍有那麼兩三個人沒有表現出異常歡迎的姿態,因而內心就集起了憂慮,猜測著對方會不會不喜歡自己。


也可能是在場的某位挨個敬酒,卻偏偏有意無意繞過了你,你也會過多猜想,這個人是不是對我有什麼看法?為什麼他敬酒偏偏要繞過我呢?但也極有可能他只是疏忽大意罷了。


也有可能你給熱戀中的情侶發了一條表白衷心的消息,他卻遲遲沒有回覆你,這時候剛剛還浸在幸福中的你突然就生出了一些恐懼,他會不會變心了?會不會是在和別人談天說地呢?會不會是因為反感你了才不回消息?


像約瑟夫·李竇在《腦中有情》一書中所說:人類天生會為了應付過去老祖宗遭遇的危機而做準備,這些準備可能讓我們陷入麻煩,因為這會害我們對於在現代世界裡特別危險的事物生出恐懼感。


《內在成長》:心理大師的焦慮認知,不過度猜想才能有效擺脫焦慮

如同塔瑪·瓊斯基所言,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很快地從小挫折中恢復,幾乎不用把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放在心上,但是我們因這些小挫折而聯想到的大麻煩卻會瞬間將我們擊潰,可能需要很久時間才能從這些負面情境中掙脫開來!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呢?為什麼生活中一絲絲蛛絲馬跡的負面因素總是有那麼大的威力,讓我們無法冷靜思考,從而總是繞著一堆預設的麻煩打轉呢?


塔瑪·瓊斯基博士給出的解釋是這樣的:


當你感覺到自己因為備感苦惱的情境出現反應時,這條反應神經在大腦中連接的另一端被稱為杏仁核,這裡是大腦的情緒反應中心。杏仁核是二十四小時全天無休的監視系統,密切監督你的安危,並掌管大腦中超過千億個神經元及其他功能。早期人類必須和生存的威脅共存,比方說鬼祟飢餓的美洲豹和陰險狡詐的毒蛇,焦慮的大腦寧可殺錯,也不可放過。即便是最輕微的風吹草動,我們也會逃得遠遠的。


可是,這樣的大腦機制又能幫得上我們什麼忙呢?似乎經歷過焦慮的朋友們對此都深有體會,往往是我們得以冷靜下來,才能看清事情的真相,可是,當危險來臨的那一刻,即便這危險只是你的一種假想和預設,你也會處於驚嚇而似小鹿亂撞般失了陣角。


當然,這也怨不得你,一旦杏仁核出來主導全局,你的整個身體就只能聽命行事。所以,我們抗拒焦慮的前提便是不要對微小的負面因素做龐大的過度猜想,不要讓一些子虛烏有的虛設情境調動你的杏仁核,而應該讓你的理性之聲坐上駕駛座,奪回人生的主導權!


《內在成長》:心理大師的焦慮認知,不過度猜想才能有效擺脫焦慮


如何擺脫過度猜想呢?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導致我們總是很輕易就陷入焦慮的一個至為關鍵的因素,便是我們對於負面情境的過度猜想,而想要生活步入正軌,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有用的事情上的最好方法,無疑就是擺脫過度猜想。


那麼,當那些負面因素侵襲到我們生活的時候,我們該如何擺脫過度猜想呢?


1、重新設定內在的定位系統


塔瑪·瓊斯基博士曾和家人有過一場非常不開心的郊外之旅,用她的話說,原本三十分鐘可以欣賞寧靜風光的短途旅行,結果成了兩小時的繞路暈車體驗,而原因僅在於瓊斯基的老公堅持自己不用導航也能找得到路,甚至拔掉了導航插頭。


其實生活也是如此,尤其是在焦慮侵襲我們的時候,我們明知焦慮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將我們的生活搞成一鍋粥,但是我們卻不願意從自己虛設的負面情境中把自己抽離出來!


所以,當我們遭遇這樣的經歷的時候,要學會讓自己重新坐回人生的駕駛座,召喚個人內在的導航系統,做出明智的選擇,避免長時間的脫軌人生!


《內在成長》:心理大師的焦慮認知,不過度猜想才能有效擺脫焦慮


2、檢視下大腦列車,迴歸理性之路


生活中,我們常有這樣的體驗,家人晚歸,或是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出現在某個場合,我們一般都會迅速陷入焦慮,猜測他是不是出什麼事兒了?會不會很嚴重?是不是嚴重到連打個電話通知家人的行為都無法完成……


這樣一再誇大的猜測會讓我們瞬間陷入瘋狂的焦慮,似乎這種預設的危險已然成為事實一樣,但其實這時候我們完全可以放鬆下來,要知道惡性事件的機率非常小,家人或許只是因為堵車或者別的原因,而導致遲到一會罷了。而當你學會把脫軌的大腦列車在很短時間拖回正軌的時候,那種瘋狂的焦慮便也會銷聲匿跡。


《內在成長》:心理大師的焦慮認知,不過度猜想才能有效擺脫焦慮


3、避免繞大彎


其實,也不僅僅只是焦慮患者,我們遇到事情大多都會第一時間往最壞處想,這幾乎是人類保護自我的一種本能,就像遭遇風吹草動,我們總會第一時間聯想到草叢裡會不會有蛇出沒一樣,其實,並不是每一場風吹草動後面都一定藏著巨毒的蟒蛇,這個概率太低太低。


這時候,與其讓大腦去肆意猜測尚未造成危險的可能,不如儘快從這個思維模式上跳脫出去,因為,比起風吹草動後有可能出現的蟒蛇,跳脫這種令你焦慮恐懼的思路,就更不具備危險,所以,你幾乎不用付出代價,就可以控制思維不要讓它去繞彎路,因為大多的彎路都是沒有意義的!


《內在成長》:心理大師的焦慮認知,不過度猜想才能有效擺脫焦慮


煙火人生,實為不易,因而我們時常會因為種種憂慮而陷入瘋狂的恐懼與焦慮之中,這不僅會威脅到你的安全更,還會分散你的注意力,令你無法四平八穩地去處理眼下的生活,所以,當憂慮來襲,焦慮侵擾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在很快的時間內,把自己大腦的列車拖回生活的正軌,像塔瑪·瓊斯基博士所說的那樣:要相信世界永遠無法拋棄你,只要你還未丟失真正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