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闲情偶寄》之取景在借:须弥山藏芥子中

生如芥子有须弥,心似微尘藏大千!

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李渔一生工于诗文书画,又擅于园林曲赋,光绪年间《兰溪县志》评其:

李渔性极巧,凡窗栏、床榻、服饰、器具、饮食诸制度,悉出新意,人见之莫不喜悦,故倾动一时。所交多名流才望,即妇孺亦介知者李笠翁。

李渔《闲情偶寄》之取景在借:须弥山藏芥子中

笠翁一生才情四溢,著作频非,有如《风筝误》、《连城璧》、《闲情偶寄》及《无声戏》等,其《笠翁对韵》至今尚能被三五幼童朗朗读诵,《闲情偶寄》更因囊括词曲声容、居室器玩等八大生活内容,加之‘寓庄论于闲情’的庄重诙谐而深得人们喜爱!

有如《闲情偶寄》之《取景在借》,李渔以其轻松欢脱之笔调,书之生活之美学,隐现个人之人世认知,实为巧也!

船舶扇窗互借景

李渔一生才识渊博,却又不曾受约束于其中,他生性不喜盆中之花、笼中之鸟、缸中之鱼以及桌上有底座的石头,原因是这些刻意为之的东西,总令人有种局促不安、被囚禁的感觉,因而,对于生活的百事万物,李渔的认知也屡屡异于常人。

有如窗栏居室,富庶之家求富丽豪华,才子文人求素净雅逸,至于李渔,则求随心而至,因此,对于窗栏之事,李渔的认知全然跳脱采光、挡风、隔寒透气之传统思维,在其看来,窗之功作,在延续其实用价值的同时,则重在借景。

如其《闲情偶寄》之《取景在借》所述:开窗莫妙于借景,而借景之法,予能得其三昧。

关于这一点,李渔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称其曾居住在西子湖畔的时候,有一度时间特别想购置一条小船,为什么想要购置一条小船呢?是为游山玩水出行方便?不不不,他只是想将传统的船舱窗户改良一下!而此改良之思想,便是建立于其对窗户‘开窗妙于借景’之思。

李渔《闲情偶寄》之取景在借:须弥山藏芥子中

于此,李渔提出了一番设想:

四面皆实,独虚其中,而为‘便面’之形。实者用板,蒙以灰布,勿露一隙之光;虚者用木作框,上下皆曲而直其两旁,所谓便面是也。纯露空明,勿使有纤毫障翳。是船之左右,止有二便面,便面之外,无他物矣。

此间‘便面’即为‘扇面’,李渔设想将船舶之窗改为完全虚空的扇面形状,这样坐在窗里的人可以随着船只的移动将窗户外山水石峰尽收眼底,而窗外之人也可透过窗户,观得舱内游者把酒言欢的场面。

在李渔看来,这样的扇面窗户造价并不昂贵,可是为什么常人却总是沿袭传统模式而去制窗,却不肯加以变动呢?而这样的变动在李渔看来,几乎不费什么麻烦,便能将平常之物,借于书画之中,可遗憾的是他这个愿望最终因为迁居,并没有实现。

后来李渔只能将这样的设想用于新家的装饰之中,平日依窗观景,倒也惬意,只是这种想法的实施与其本意有些微出离,不过倒也无所谓了,至少他将这种设想记录并保存了下来,也隐现了其个人对于人事风物的不同之解。

李渔《闲情偶寄》之取景在借:须弥山藏芥子中

尺幅窗之无心画

康熙元年,李渔自西子湖畔迁居古都南京,因仰慕六朝名士周处,便于城东南隅的‘周处台’置地造园,取名芥子园,为南京园林一绝。

芥子园设浮白轩,浮白轩后有一座小山,山虽不高,但却景色秀丽,而此山此轩却仅因一位善于雕塑的朋友于此为李渔雕了一尊雕像,因李渔其号笠翁,所以朋友便将他雕成垂钓的造型。

这闲钓的造型深得李渔欢心,但又开始思虑:既执纶竿,必当坐之矶上,有石不可无水,有水不可无山,有山有水,不可无笠翁息钓归休之地!

什么意思呢?如今人家既然雕了我执纶垂钓的样子,那自然得坐于矶石之上,那有石就得有水,有水就得有山,有山有水也就得有我笠翁休息之地嘛!

李渔《闲情偶寄》之取景在借:须弥山藏芥子中

因此,有了此番思虑,才有了那山,有了浮白轩,也有了‘尺幅窗之无心画’!原因是李渔将这一切建成之后才发现,隔轩观山大有‘须弥山藏于芥子之中’的意境,于是他又开始在窗户上动心思了。

这一次,李渔设计的是‘尺幅窗’,以山为画,窗户边缘则设计成堂画边框的样式 ,命童子裁纸贴于窗棂之上,却令中间全空起来,目的是要显现窗外山色,自成一画。这样窗户就不只是窗户,而是画了!山也不只是屋后的山,而是画中的山了!

林语堂在其《悠闲生活的崇尚》一书中言: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看得很平凡,刻板且无聊。而李渔的一生之所以极尽丰富,则在于他懂得于生活的平凡无聊间,发现它的美,从而尽享关于美好生活的命运馈赠!

李渔《闲情偶寄》之取景在借:须弥山藏芥子中

枯树梅窗讫于此

扇面窗之异,尺幅窗之巧,足见李渔心思之巧致,然而这两个作品虽然深得李渔欢心,却又不非其得意之作,在《闲情偶寄》之《取景在借》这一篇章中,李渔称‘生平制作之佳,当以此为第一’的却是他用枯木制作的一扇‘梅窗’。

‘梅窗’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李渔家因久涝而疾而枯死的一棵石榴树和一棵橙树,原本因为天气久涝不晴而被淹死的果树,本来是被砍下来用作柴火的,但是无奈果树木质密细,比较竖硬,不好劈开,于是便被闲置台阶数日,李渔数番考虑将这两棵枯树作何用处。

李渔《闲情偶寄》之取景在借:须弥山藏芥子中

有一天,又是阴云密布的日子,天光昏暗,李渔便又想到开一扇窗,缓解久雨不晴之烦闷之情,这时他突然就想到了那两棵枯树,于是找来工匠,一一吩咐,命其将枯树主干,按它们本来的形状,截成窗户的上下两边,这样窗户的外框就做成了,然后他又吩咐工匠选取两段一面比较平直一面比较盘曲的树枝来,做成两棵梅树的造型,再使两棵梅树一上一下,两两呼应,这样窗体就已然大致成型了。

枯梅窗虽取其自然,但难免枯燥,李渔便又同家人仆佣制作了一些彩纸梅花以及绿萼装饰其上,如此以来,曾经干枯到似乎毫无用处的枯树三下五除二地成就了一扇别致的窗户,窗间红梅绿萼,便鲜活到令人叫绝的地步!连同李渔都在书中称‘予之心思,讫于此矣’,意指梅窗之后,他再也没有了这种令人叫绝的别出心裁的窗棂设计!

李渔《闲情偶寄》之取景在借:须弥山藏芥子中

无论是文学的修养还是生活的情趣,《闲情偶寄》一书实为书物,却于无形中将鲜活的李渔纳入其中,而李渔作为文人,受明末自然哲学思想影响的他,又将‘雅思巧举、芥子须弥’这一生活理念借《闲情偶寄》书于后人,不得不说,实为相互成就之事也!

后记:李渔《闲情偶寄》一书,收录囊括词曲声容、居室器玩等八大生活内容,窗栏之事仅为其一,大家想要了解其中详细内容,可以使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闲情偶寄》’或‘李渔’进行详细搜索,从而了解与其有关的更多信息!

李渔《闲情偶寄》之取景在借:须弥山藏芥子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