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为何诸侯的谥号都一样?

在读《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有个现象让我很疑惑,那便是:很多同时期的诸侯谥号感觉都一样,为什么?为解此惑,个人做了一些小研究,供大家参考。

一、什么是谥号、庙号、年号

二、同时期诸侯谥号是否一样(先问是不是)

二、为何会觉得同期诸侯谥号一样(再问为什么)

战国时期,为何诸侯的谥号都一样?

一、什么是谥号、庙号、年号

1、谥号

(1)什么是谥号

古代帝王将相死后,后人依据他们生前的功绩,给予一个褒贬善恶的评价,这种制度称为谥法,所给予的称号为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进行盖棺定论。谥号起始于周朝,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废除了段时间。西汉建立后又恢复谥号制度。

一般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新的君主宣布;大臣等人的谥号则是由朝廷赐予的。


(2)谁可以拥有谥号

周朝,天子、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获得谥号资格;

汉朝,只有生前封侯者有获得谥号资格;

唐朝,官三品以上者有获得谥号资格。


(3)谥号的分类

谥号大致分为: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思”表示同情。

下谥(恶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谥法起初没有恶谥,自周厉王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起,开始有了恶谥。

2、庙号

(1)什么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用的称呼,起源于商朝。隋朝以前并非所有君主都有庙号。

一般君主死后会建专属家庙祭祀,然而由于家庙众多,祭祀非常困难,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被加上庙号,并入太庙,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后由于谥号字数的膨胀,谥号已经很难显示帝王的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了盖棺定论的作用


(2)谁可以拥有庙号

君王。

也并非所有的君王都有庙号,周朝没有庙号,汉朝恢复庙号制度后,也仅有4位皇帝拥有庙号,汉朝之后庙号才开始滥用。

3、年号

(1)什么是年号

先秦至汉初没有年号,直至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建元”,此后才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等大事时才会更改年号。

一般帝王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个人一个年号,所以后世以年号称呼皇帝,比如:永乐大帝、雍正皇帝等。


(2)没有年号时,古代人怎么表示年份?(纯属个人好奇)

一般用君主谥号来纪年,比如《资治通鉴》中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等。

如果君主健在,则用天干地支来纪年,一共有60个组合,比如甲子年。


从上面的定义和描述可以看出,战国时期诸侯全部用的是谥号而非庙号或年号。


二、同时期诸侯谥号是否一样

1、战国时期(部分)诸侯谥号

战国时期,为何诸侯的谥号都一样?

战国时期部分诸侯谥号表


2、诸侯谥号统计表

战国时期,为何诸侯的谥号都一样?

谥号统计表(根据上图统计)


从上谥号表中可以看出:

天子和诸侯的谥号重合的较多,部分是两个字的组合,但是同时期诸侯的谥号却并非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看书时会觉得同时期诸侯谥号一样?

三、为何会觉得同期诸侯谥号一样

从上面统计表其实可以看出,同时期诸侯并非谥号一样,也无特别规律。为何看书时总觉得同时期人物谥号一样呢?比如,智简子、赵简子等等。可能的原因有几个:

  • 《资治通鉴》属编年体史书,时间跨度大,读书过程中对时间概念不敏感,就容易将不同时期人物联系在一起
  • 战国时期谥号不多,很多诸侯的评价相似就容易出现谥号重合的现象,重合就错误的觉得人物谥号一样
  • 从谥号的制度来说,谥号本身就是对一个人生前功绩的评价,每位诸侯执政贡献都不一样,评价也会不一样,即使同期两位谥号一样也只能说纯属巧合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研究和统计,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谬误,还请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