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孩子,我更不希望老人太“懂事”

比起孩子,我更不希望老人太“懂事”

最近的电影《狗十三》,掀起了社会对孩子"懂事"教育的关注和讨论。如果孩子的"懂事"代价是痛,那么老人的"懂事"给身为子女的我们留下的,大概只剩下"空"—— "空落落"的"空"。

比起孩子,我更不希望老人太“懂事”

老人的"懂事":怕给儿女添麻烦

这应该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样态:

为了工作和事业,背井离乡,在巨大的生活成本下,只好把老人留在老家,老人便成了空巢老人。专家预计,到2030年,中国老龄人口接近3亿,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也就意味着,届时,全国将有超过2亿空巢老人。

比起孩子,我更不希望老人太“懂事”

01 担心没人照顾,不敢生病、不敢住院

之前看过这样一则报道,哈尔滨的一对老夫妇,唯一的儿子常年在天津打工。老两口都患高血压、糖尿病十余年。最近病情严重,老两口也不敢住院——"我们也想去医院看病,可我俩身体都不好,谁能照顾谁呀!"——每个月光用药就要花1300元,住院开销更大,老两口如果住了院,儿子听说了一定会担心地回家,折腾儿女、耽误工作还花钱,老两口一盘算,宁愿"扛着"。

比起孩子,我更不希望老人太“懂事”

电影《桃姐》剧照

因为衰老、因为孤独,许多老人的生活变得畏手畏脚。他们害怕像一些新闻里其他的空巢老人那样凄凉:

2014年,嘉兴陈先生在外回到家中,推开门闻到一股恶臭,父母已在屋中去世;

比起孩子,我更不希望老人太“懂事”

65岁的朱阿姨瘫痪的老伴突然从床上掉了下来,朱阿姨忙活半天,也没能将老伴扶到床上。她翻开自己手机通讯录,

看着100多个联系人,却不知道该打给谁。即便是亲近如子女,身在外地,也无法沿着冰冷的电话线及时赶到。凌晨两点钟,生性刚强的她抱着老伴哭了起来。

这些也曾是少年的老人,就这样因为衰老,在生活面前低下了曾经骄傲的头颅。

02 除了孤独,就是思念

小说家弋舟曾在采访完一对空巢夫妇之后说,在孤独中,人的尊严也会丧失干净。

空巢生活将近十年的李老夫妇,两个儿子分别从清华、北大毕业,现在在北京定居。一次老两口生病住院,两个孩子都回来了。李老本觉得孩子用不着回来,因为他们回来并不能改变自己和老伴儿需要救治的事实,而且,也给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但是,当孩子们出现在病房门口的时候,李老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有些伤心,就好像自己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一样。老伴儿更是哭得一塌糊涂,孩子们越安慰,她哭得越凶。

比起孩子,我更不希望老人太“懂事”

在医院陪了李老夫妇几天,看父母的病情都稳定下来了,孩子们就回北京了。李老说:"他们太忙。是我让他们回去的,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在理性思考的时候,感到这么违心。"

03"懂事"地退出儿女生活,不给儿女"添麻烦"

无论在情感上,还是起居上,李老夫妇和其他空巢老人一样,都需要孩子的陪伴,但他们还是让孩子走了。因为孩子太忙,因为老人太"懂事"。他们不是没有试图参与进孩子的生活,从老家来到孩子工作的城市,只是现实比想象的更加复杂。

比起孩子,我更不希望老人太“懂事”

老人们来到儿女所在的城市,却发现儿女比自己预料的还要繁忙,根本无暇照料老人,自己与儿女的生活习惯大相径庭,互相勉强迁就……这些情况发生后,老人选择"懂事"地自动退出儿女的生活,宁可回到自己原来的城市孤独生活,不打扰孩子们的生活节奏。于是,老人与儿女又回到了"不敢打扰、不敢生病"的怪圈里。

比起孩子,我更不希望老人太“懂事”

电影《东京物语》剧照

电影《东京物语》就细腻地展现了一对老夫妇从老家搬到儿女家中,又搬回来的故事。老两口对老家生活略感孤独寂寞,于是决定往东京一行,探望已经成家立室的儿女。他们兴致勃勃地抵达,但却受到颇为冷淡的招待——大儿子、大儿媳、女儿、女婿都因生活的重压而相当忙碌,无暇招呼两老,因此建议他们去热海渡假,表面上是让他们有个松弛和游览的机会,实际上却是希望摆脱他们。只有年轻守寡的二儿媳纪子,对他们比较关怀体贴。

比起孩子,我更不希望老人太“懂事”

电影《东京物语》剧照

二老觉知自己贸然闯入了儿女生活,便返回老家。不久,东京的儿女就收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从东京匆匆赶回老家,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一次,电影中的父亲成了一个孤单的空巢老人,他是和子女回到东京,还是开始在老家一个人的生活?点击图片,收听更多精彩内容!

最后,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老人们正在经历的,或许就是我们的未来。趁一些都好,多一些爱与陪伴,愿我们的父母能为自己"任性"一次,别太"懂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