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一个热血青年到帝王之师的蜕变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张良,汉高祖刘邦身边最重要的谋士。历史上最著名的谋略家之一。张良的一生经历了多次的蜕变,最终才成为帝王之师。那么,张良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

张良出身于韩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其祖父到其父亲,张氏家族辅佐了韩国五代国君,被称为“五世相韩”。如果没有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张良的人生轨迹就是朝着“六世相韩”一直走下去。但是秦始皇把他一切美好的愿景打破,张良从一个前途无量的贵族世子沦为国破家亡的普通人。

家仇国恨刺激着热血青春的张良,几代人的敦敦教诲指引着他的方向。这一次,张良又改变了他的轨迹,他将由一个“普通人”转变成了“通缉犯”。

张良不惜变卖家产,用重金买通了一个大力士,打造了一个几百斤重的铁锥用来刺杀秦始皇。在博浪沙袭击了秦始皇的车队,事情经过大家很清楚,最后刺杀失败,张良为躲避抓捕,从此沦落天涯。

石桥三遗履,黄石公授书

张良--一个热血青年到帝王之师的蜕变

四处逃亡的生活磨炼了张良的心智。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的白眼,这一天张良走到了下邳一个石桥上,碰见了他人生中最重大的转折。

他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挺古怪光着一只脚,而且还毫不客气对他说:年轻人,把鞋拾起来给我穿上!张良照做。穿好后,老头又把鞋扔下说:拾起来给我穿上!张良又一次照做。老头第三次把鞋扔下,还是那句话:给我穿上!张良怒火中烧:这老头是不是神经病啊!要不是看你年纪一大把,换做以前我早揍你了。但是心想着自己的身份,还是把鞋给老人穿上了。这一次,老人说了一句话:孺子可教也,你明天早上六点来这里,我有东西交给你。

第二天早上张良来到了这里。老头很生气的对他讲:昨天约定让你六点来,你一个年轻人怎么比老人来的还晚?明天再来!张良第二天早早就去了,发现老头又比他还早。丢下一句话:明天再来!这一次张良索性不走了,我就在这里等着。第二天老人看到了张良说:你享尽人间富贵又受尽世间磨难,如今大彻大悟。我不是别人乃黄石公也,今传授你天书三卷,好自为之……从此,张良隐居起来,钻研天书以待时而起。

秦末大起义在陈胜的带领下如星火燎原之势迅速烧到全国各地。张良也由一个“愤青”磨炼成虚怀若谷的儒者,他的目标由单纯的报仇转变成复国。

偶遇刘邦

张良--一个热血青年到帝王之师的蜕变

六国的后人纷纷自立,张良想先寄身于楚国景驹,然后借机找寻韩国公子复国。在投奔景驹的途中,张良遇到了决定他一生命运的刘邦。两人一见如故,互为欣赏。张良告诉刘邦他复国的想法,刘邦说只要找到韩国公子,我一定借兵助你复国……张良就此留在了刘邦军中。

项梁采用范增之策,立六国国君的后人为王,使秦朝注意力分散,化解压力。张良找到了韩国公子成见项梁,项梁封公子成为韩王成,交给张良一支兵收复韩国土地。离开刘邦,张良仗打的并不顺利。最后在刘邦的帮助下攻占了十几个城,韩王成顺利接收。或许是出于感恩,张良暂时没有留下辅佐而是跟随刘邦一路向西。

一路上刘邦听取张良的计策,仗打的顺风顺水,很快攻入了咸阳,秦朝灭亡。接下来鸿门宴如果没有张良,刘邦如何逃生?所以,刘邦从心底不愿意让张良离开自己。每一次封赏都是把最好的留给张良;刘邦对所有人都是骂骂咧咧,唯独对张良总是尊称:子房。

君臣泪别,再重逢

但是,还来的会来,该走的留不住。项羽大封天下,战争告一段落。张良向刘邦洒泪告别要回去辅佐韩王成。临走前,又献给刘邦一计:烧毁栈道,使项羽放下刘邦图关中的戒心。这一幕场景和后来徐庶别刘备极为相似,什么望眼欲穿,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正当张良准备辅佐韩王成大干一场时,项羽的做法给张良“泼了一盆凉水”:项羽不放心韩王成和张良的“组合”,不许韩王成去韩国封地。为了断绝他们的复国之心,项羽杀了韩王成,张良侥幸逃脱又一次成为了“通缉犯”。殊不知,得罪了张良,项羽为此埋下了“杀身之祸”。

再一次的相见,刘邦喜极而泣,拜张良为侯。张良眼神坚定,他和刘邦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项羽。彭城大战的失败,刘邦知道不能和项羽正面相抗。他抓着马鞍子问张良:我决定捐出函谷关以东的所有土地,只求能打败项羽,子房你有什么人选?张良当即列出韩信、英布、彭越。事实证明,在对阵项羽的所有战役,这三个人起决定性的作用。

项羽逐渐败下阵,受形势所逼与刘邦签署鸿沟议和。张良依然成为刘邦不可或缺的军师。面对昔日仇人项羽,张良力劝刘邦单方面撕毁条约置项羽于死地。刘邦全面追击项羽,终于在乌江边上把项羽“五马分尸”。

功成名就,急流勇退

张良--一个热血青年到帝王之师的蜕变

刘邦称帝,第一个想封的人就是帝师张良。开国十八侯排名第一的萧何又如何?在张良的“待遇”面前真是“小巫见大巫”。刘邦让张良:自择齐地三万户。最大的侯莫过于万户侯,而齐地又是当时天下人口最多最富饶的地方。功成名就的张良晓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黄石公的天书可不是白看的。张良辞封,只想归隐山林,悟道参禅。在刘邦不许的情况下,张良为求全身而退,向刘邦来了一手“攻心计”:如果真的让我自己选择,我只想要我们当初第一次见面的地方-留地。这一手“攻心计”惹得刘邦泪流满面,心想:你不说我都忘了,还是你子房重情重义!所以,最后为刘邦消除了顾虑,张良得以全身而退。

从此,张良就过上了“半隐”状态,由帝王之师转为“闲云野鹤”。时而打卡签到,时而游山伴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古今多少功成名就之人,没有做到急流勇退?又有多少功成名就之人,没有放下私欲而身首异处?君不见刘邦丰沛集团最信任的第一功臣萧何,最后如果不“自污”也难免逃过刘邦的猜忌。

张良,只是一个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