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從三面鏡子中悟四條原則,不甘平庸,做平凡的自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

這是曾子的三面鏡子“忠”、“信”、“習”,在看到自己的同時,也可以照出別人。這三個點似乎看起來都很簡單,做起來是否也很容易呢?非也,或許一輩子都不可能做到。

“忠”在古代的理解是對事對人要盡心盡力地去做,與現在的理解有點出入。我們現在所講的“忠”是效忠或者叫追隨跟從之意,兩者相比,曾子所說的“忠”更有意義,包含了現在的“忠”的含義。對於任何一件事,答應了別人,就應該盡心盡力地去完成,是一種人格性負責。

“信”是守信,講誠信,這一點優秀的民族精神,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都不變。交朋友是否言而有信?說出的話是否都能兌現?答應別人的事情是否如期辦完?無不在考驗著每一個人,涉及到生活與工作的方方面面,這個“信”少了,就很沒有立足之地了。

“習”在古代講的是真正地去實踐之意,老師教我們如何做人做事,我們有沒有按照所教的知識去真正地實踐,運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去。與現在我們所說的“練習”有點差別,曾子所言的“習”注入了品格修養。

《論語·學而》從三面鏡子中悟四條原則,不甘平庸,做平凡的自己

讀完了《論語·學而》這篇,最令我深思的是曾子所說的這句話。不僅為自己敲響了警鐘,而且為別人樹立了榜樣,做了模範與表率。可是,這句話的立場看起來像在自省,實則卻是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了問題。如果拿來借鑑應用到現在的社會上,還需要加上其中的一點,那就是要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建立底線與原則,做到“人不知而不慍”。

處於現在社會,在此基礎上,應該如何做呢?為人處事,做到以下四條,受益無窮。

01 “忠”於事,忠於人,忠於家,忠於國

“忠”於事於曾子的表述相同,答應別人的事,要盡心盡力地去做好,同時自己的事也需要如此。忠於人,是對人需要有負責的態度,不能做小人,表面善意,背後捅小刀;講究行君子所為,行善事,講誠信。

忠於家,是要營造幸福的家庭,對家人忠心,不得出現背叛,或者出現不道德的行為之舉。這個問題最容易出現在夫妻之間的矛盾,例如最近最熱門的周揚青與羅志祥離婚事件、蔣凡的出軌事件。不忠於家的後果遲早會被曝光,失去了家庭,還毀了辛苦建立的個人品牌。

忠於國,生存在這片土地上,我們沒有理由不愛自己的國家。無論任何時候,沒有國,哪裡會有家?背叛國家,辱罵國家,損壞國家形象等都是不可取的行為。例如前段時間許可馨罵國人的事件,侮辱了國家,損毀了形象,對於她或者她的家人又有什麼好處呢?反而會讓自己掉進自己親手挖的坑。

《論語·學而》從三面鏡子中悟四條原則,不甘平庸,做平凡的自己

02 守“信”處事,以誠相待

“人無信則不立,業無信則不興”一句話就道出了“信”的重要性,不可或缺的。人要生存在這個社會上,就要講究誠信,守信,否則是沒有立足之地的。在我們的身邊,最常見的就是借錢不還的事件,失錢事小,失信才是大事。能做到第一次借錢不還,還能做到第二次嗎?如何立足社會?不但失去信用,還失去了一位朋友或者親人的信任。

掛羊頭賣狗肉的生意往來,能做得長久嗎?造假賣假,質量差的產品有市場嗎?關門倒閉那是遲早的事。做事業不講究誠信經營,連市場都沒有,又何來興旺發達之說。做事業要守信,誠信經營,要對消費者負責,用心服務,方可興旺。

當今社會,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業,都要守信處事,以誠相待。一時的投機取巧,是換不來任何利益的好處的。“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無論何時何地,必須講究信用,守信,對人以誠相待。數據化的時代,任何不良行為都會影響到自身的信用,影響到吃住行穿各個方面。

《論語·學而》從三面鏡子中悟四條原則,不甘平庸,做平凡的自己

03 “習”於傳,要尊重師者,對自己要負責

曾子的“習”講究注重實踐,通過實踐來驗證知識的準確性。從而能夠有效地應用到生活和工作當中去,這是對知識的一種敬畏,對傳授者的一種尊敬,同時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負責。畢竟誰都沒有義務去給你傳授知識,誰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教你如何對人處事。

現實工作中,出現最多的現象是師傅帶徒弟,老員工帶新員工,如果你連尊重都做不到,別人是不會全心全意教你的,而你失去的不僅是印象不好,而且有可能會失去工作的機會。當然也許你會說存在“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他們會有所顧慮,不會認真的教自己或者說毫無保留地教會自己。

其實對於這樣的想法,應該打消這樣的念頭。無論別人教多少,都必須認真學習,看見了你學習的誠心,別人才更有動力去教你。再者,師傅領進門,修行還得靠自己。對知識和專業技能必須在實踐中,學習到更多。

《論語·學而》從三面鏡子中悟四條原則,不甘平庸,做平凡的自己

04 人不知而不慍,不甘於平庸,做平凡的自己

在求學吸取知識的道理上,難免會有些寂寞,也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更加優秀。做學問,如何對人處事,因為自己懂了,但是別人看不懂,又不理解自己,這樣的現象就沒必要再花時間去解釋了,會浪費很多時間與精力。對自己的境遇,要看得淡一些,要有底氣和自信,自己不是太陽與月亮,沒必要每個人都看得懂自己。

創業這個話題無論什麼地點什麼時間,都是一直存在的,因為它是一種生活,一種生存方式。創業初期,很多人會看不懂,也沒人支持,到底在幹什麼?環繞在耳邊的總是一些質疑的聲音,不斷地在打消著我們的自信心。這時候就必須冷靜下來,看淡一切,提升內心的承受能力,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保持默默奮鬥的勁,做自己。

別人不理解自己,看不懂自己,那也只能說明是他們的知識不足,辨別能力有限,感到悲哀的應該是他們自己。凡事都要向他人解釋清楚,讓他人來明白自己,那是多麼累的一件事。孔子講的“人不知而不慍”非常妙,

擁抱不甘於平庸的心態,做平凡中的自己,去創造不平凡的自己。

《論語·學而》從三面鏡子中悟四條原則,不甘平庸,做平凡的自己

05 總結

初看《論語·學而》,第一印象就是以為是講孔子教學,學生們如何學習知識,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的理解,或許很多人和我一樣。其實,它講的是做學問。那麼什麼是學問呢?放在古代,做學問,就是如何地做一個完整的人如何正確地做事,簡單點就是為人處事。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吸收智慧,提高智商和情商,這就是做學問的重點。

整篇文章都令人收穫滿滿,我唯獨對曾子的那句話深入思考,結合了現在的社會情況,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曾子的三面鏡子中,加上自己的“心鏡”,學以致用,由此總結出當今處事的四條重要原則:

第一,“忠”於事,忠於人,忠於家,忠於國;

第二.守“信”處事,以誠相待;

第三.“習”於傳,要尊重師者,對自己要負責;

第四.人不知而不慍,不甘於平庸,做平凡的自己。

以上純屬是我個人的見解,讀者有什麼想法的歡迎評論區留言,一起交流學習。

《論語·學而》從三面鏡子中悟四條原則,不甘平庸,做平凡的自己

《論語》第一篇:學而

善讀書愛寫作,觀影視評書籍,用文字分享知識,帶你領悟不一樣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