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期的冬季,是最容易減肥的季節

Hi everybody,今天是宅在家裡的第17天,希望疫情可以快一點結束...

離開健身房的第23天,想它,想它,想它...

相信很多肌友已經想念“鐵”的味道了,也有很多的胖星人看看自己愈發圓滾滾的肚子,獨自惆悵。

疾控期的冬季,是最容易減肥的季節

那疾控期宅在家中,是否會在寒冬中「變胖」這成了一個最大問題~

今天博主就給大家發一個科普貼吧。

和常識相反,寒冷的冬天其實利於減肥,前提是不在空調暖氣下。

冬天減肥的原理,來自於「減肥特供肥肉」——棕色脂肪。只要在熱帶呆1個月,這種減肥肥肉就會消失。

一些現象能凸顯這種肥肉的存在。為什麼剛剛入冬的時候覺得冷,但是冷了一段時間以後,就沒那麼冷了?還有,冬天吃的高熱量食物,在夏天看來十分肥膩,冬天身體是怎麼把它們消耗掉的呢?

實際上,這都是靠一種特殊的臘肉色的脂肪——棕色脂肪。

棕色脂肪和我們平時講的肥肉,也就是白色脂肪不大一樣。白色脂肪主要長在皮下以及內臟附近。

當我們貼秋膘的時候,貼的是白色脂肪,不是棕色脂肪。

棕色脂肪主要長在脖子、脊柱、主動脈,還有腎臟附近。而且棕色脂肪裡有大量的發電站——線粒體,會把脂肪轉化為熱量。

雖然它倆都是胖子,但白色脂肪比較像「會攢錢的胖子」,棕色脂肪比較像「會花錢的胖子」。


疾控期的冬季,是最容易減肥的季節

白色脂肪細胞(右)的脂滴比較大,線粒體比較少;棕色脂肪細胞(左)的脂滴比較小,線粒體比較多。

科學家們很早之前就發現一些動物(如齧齒動物)和新生兒體內有大量棕色脂肪。因為嬰兒和齧齒動物禦寒不能靠抖(戰慄產熱),所以棕色脂肪相當於他們的「暖寶寶」(非戰慄產熱)。

因為成人體內的棕色脂肪比較少,所以以前一般認為大人是沒有棕色脂肪的。但是隨著新的成像技術——PET/CT掃描技術的出現,在10年前這個觀點被推翻了。

成人棕色脂肪的發現是癌症研究中的意外,因為PET/CT掃描技術本來是找癌細胞用的。

疾控期的冬季,是最容易減肥的季節

新生兒體內棕色脂肪的分佈(紅色)

做掃描之前,會先注射一些具有放射性的葡萄糖(18F-氟脫氧葡萄糖),然後躺到機器裡觀察。因為癌細胞的耗能比一般細胞要大,吃得多,葡萄糖容易往它們那兒跑,所以它們在PET下的圖像不太一樣。

可以看到,在PET下,腦和心臟是黑的,因為耗能較大,吸收的葡萄糖多。癌細胞也是一樣,在PET下看就是黑黢黢的。

疾控期的冬季,是最容易減肥的季節

PET/CT掃描儀

研究者在用PET掃描的時候發現,一些成人脖子附近也有陰影,他們一開始嚇壞了,以為這些人生了癌症。

結果進一步的分析後才明白,腦、心臟周圍等「好胃口」的組織不是癌細胞,而是脂肪組織,它們就是棕色脂肪了。

這3篇奠基性研究後來發表在2009年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

和小嬰兒還有齧齒動物不太一樣,成年人的棕色脂肪主要長在脖子還有鎖骨附近,還常常和白色脂肪混在一起。

不同人體內的棕色脂肪含量有很大差別,少的人只有50克,多的人有200克。

恰恰就是,肥胖者身體裡的棕色脂肪含量比較少,而比較瘦,血糖比較低的人,棕色脂肪含量較高。

疾控期的冬季,是最容易減肥的季節

年輕的瘦子(左),年輕的超重者(中),以及中年超重者(右)體內棕色脂肪數量(藍色)

不能小看這一兩「異色肥肉」,如果它們全年無休,那麼每年可幫助燃燒4.5千克的白色脂肪的卡路里,相當於每天多吃一個巨無霸都不會肥。

不過,棕色脂肪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這也可能是導致中年發福的一大因素,

因為它們只能陪伴到人類40歲左右。


如何激活棕色脂肪

  1. 挨凍

在受寒的時候,動物和人體內的一些白色脂肪會轉化為棕色脂肪。舉例幾個典型的研究。

在提到的3篇奠基性論文裡,其中一個研究讓一些志願者呆在17-19攝氏度的房間裡2小時,然後躺到PET機器裡掃描;另一些志願者則呆在溫暖的環境裡。

結果發現,只需要2小時的低溫,志願者肩頸部脂肪組織的葡萄糖代謝量就增加了15倍。

疾控期的冬季,是最容易減肥的季節

溫度不低時棕色脂肪代謝(肩頸黑色區域)不大(左),受寒後體內棕色脂肪的代謝顯著增加(右)

低溫不僅能增加身體耗能,還能減少白色脂肪,增加棕色脂肪。

比如,2013年發表在《臨床研究雜誌》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一項被引用了600多次的研究發現,每天呆在17攝氏度的房間裡2小時,連續呆6周以後,人體的白色脂肪含量減少了,而棕色脂肪的體積以及燥熱活動增加了。

更令人激動的是,不但那些本來棕色脂肪就多的人有這種反應,那些在身體裡檢測不出棕色脂肪的人挨凍後,棕色脂肪也多到能被檢測出來。

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內科學教授Francesco S. Celi和同事也有類似的發現。他們曾讓5個成年男子住在美國馬里蘭州的國立衛生研究院裡整整4個月,過嚴格控制的生活。

這些人每天吃規定的食物,到了晚上各自回房睡覺。

他們的睡房溫度在4個月裡分別是24、19、24和27攝氏度。

實驗結果的可應用性不低,因為十幾度的溫度其實不難熬,人體會很快適應。

作出3個奠基性研究其中之一的團隊,荷蘭馬斯特裡赫特大學的代謝和生理學教授Wouter van Marken Lichtenbelt和同事在2013年發現,人體在15攝氏度的環境裡呆10天后,棕色脂肪產生的能量就會讓不再感覺寒冷。

所以說,冬天是很適合和棕色脂肪「培養感情」的季節。

但是,隨著春暖花開,行使完重要職能的棕色脂肪也就自行下線了,這時身體的產熱和減肥技能點也會慢慢冷卻。

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生理學家 Barbara Cannon 表示,棕色脂肪是有需要才會出現的肥肉,“如果不冷,棕色脂肪組織就會萎縮,最後可能就留幾個幹細胞在那兒,剩下都沒了。”

因此,只要在熱帶地區呆上一個月,人體內的棕色脂肪就會消失殆盡。通常從熱帶到寒冷地區的人會覺得特別冷,難以適應。

因為這些研究,van Marken Lichtenbelt警告,發達國家的肥胖率居高不下,空調要負一部分責任。長江以南不供暖,可能無意中造成了南北體重分化

在這個研究中,睡房溫度降低1個月後,參與者體內的棕色脂肪體積增長了42%,脂肪的新陳代謝增加了10%,但是當睡房溫度升高後,這個趨勢就完全倒轉了。

  1. 吃辣

普通人可能不會自願呆在17攝氏度以下的環境健身,所以也有嘗試其他刺激棕色脂肪的方法,就是吃辣。

原來,低溫通過刺激瞬時感受器電位通道(TRP channel),一步步刺激下丘腦,導致周圍神經系統的反應,從而調動棕色脂肪細胞。

而研究者發現,其實辣椒裡的辣椒素酯(辣椒裡的一類有機物,辣度只有辣椒素的1/1000),會影響TRP通道。

他們讓一些身體裡檢測不出棕色脂肪,或者棕色脂肪很少的志願者每天吃9毫克的辣椒素酯,連吃6周。不出所料,他們身體裡的棕色脂肪變多了,白色脂肪減少了。

也就是說,多吃辣椒,也可以欺騙身體,讓身體以為自己挨凍了,這樣也能增加棕色脂肪。

  1. 運動

如果不想在挨凍的情況下減肥,最後一個方法就是運動了。有大量研究發現,運動可以讓白色脂肪變成棕色脂肪。

比如,2012年發表在《自然》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而讓白色脂肪變棕色,

和一種最近被發現的激素——鳶尾素有關。

簡單來說,運動會增加肌肉細胞的一種特殊蛋白質PGC-1α的含量,從而增加鳶尾素在血液中的水平,鳶尾素和白色脂肪細胞表面的某種未知受體結合,迫使它們變性為棕色脂肪細胞。

從結果來看,自由跑3周的小鼠體內的鳶尾素上升了65%,而進行了10周耐力訓練的人體內的鳶尾素增長了一倍。

所以,疾控期間關上空調,在房中跳一段健身操,做一些簡易的居家健身項目,或許也能激活這種「減肥特供肥肉」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啦~,這篇知識點,小夥伴們get 到了嗎?

最後!

再次提(jing)醒(gao)各位

等疫情結束再進健身房!

停訓幾周不會耽誤你打奧賽的~~~


疾控期的冬季,是最容易減肥的季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