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8生鲜新零售,巨头的格局已经形成,“小而美”为新机会?

生鲜新零售是2018这个资本寒冬里为数不多的热门赛道。今年已经披露的融资事件中,生鲜新零售占生鲜行业总数的比重超过了的50%,资本的偏爱可谓有目共睹。

生鲜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在零售消费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尼尔森对亚太零售的研究,亚洲消费者食品账单的50%以上花费在生鲜上。我国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生鲜消费市场空间广阔。数据显示,2012年之后我国生鲜市场交易额保持在6.5%左右的增速,2017年我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达1.79万亿,同比增长6.5%。

回首2018生鲜新零售,巨头的格局已经形成,“小而美”为新机会?

生鲜市场毛利率低、损耗率高,大型商超、农贸市场供给稀缺,社区生鲜或将成为线下生鲜渠道第三极。生鲜市场供应商来源混杂,产品供应不稳定,加上供应链物流成本高昂,造成产品的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导致毛利率低下,在一般的大卖场中,生鲜品类作为高频刚需主要起到聚客的作用,毛利率也较其他品类更低。统计数字显示,2017年,生鲜板块的上市公司中,三江购物毛利率达15.66%,相比为最高;永辉、华联的毛利率分别为13.54%和10.94%。

回首2018生鲜新零售,巨头的格局已经形成,“小而美”为新机会?

果蔬、肉类、水产、面包、熟食一般被统称为“生鲜五品”。我们在研究生鲜新零售的概念时发现,它的特点可以用消费场景多元化、线上线下全渠道、技术手段的加持三个关键词总结。

生鲜零售的发展历经了农贸市场、生鲜超市、生鲜电商、新零售4个阶段。特别的是,这4个阶段并不是依次替代,而是有交叉共存。2014年和2016年是重要的两个时间点:2014年生鲜电商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16年生鲜新零售开始出现,同一年,生鲜电商走入了冷静期。

回首2018生鲜新零售,巨头的格局已经形成,“小而美”为新机会?

互联网巨头和产业基金是生鲜新零售企业培育的主要力量。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或以自营,或以投资,都在生鲜新零售市场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阿里和腾讯是这个市场最突出的布局者,他们在生鲜配送、餐饮+超市、社区生鲜便利店三种模式中已经有非常突出的典型代表。

阿里和腾讯的做法稍有不同。阿里巴巴自营的业务范围已经覆盖到生鲜,它在对生鲜新零售进行投资的同时,也在考虑如何将二者进行结合,易果生鲜经营的物流公司安鲜达承担了天猫超市一小时达服务的运营。而腾讯在产业链的布局,在依靠社交流量优势(特别是微信入口)来支持被投企业的同时,也在为微信支付业务寻找高频消费支付入口。

对于生鲜零售而言,线上和线下只是渠道的外在表现,当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渠道的融合是必然。围绕用户本身,满足他们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提供更好、更快、更近的消费体验,是新零售的核心。

在巨头带动下,目前生鲜新零售的行业格局基本已经确定。对于其他的生鲜创业者来说,“小而美”是他们未来的机会所在,如何解决消费者购买生鲜时面临的品质、距离、价格、时间痛点,是必须接受的挑战。

回首2018生鲜新零售,巨头的格局已经形成,“小而美”为新机会?

供应链是未来生鲜新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包括采购、流通、仓储、配送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的质量把控最终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体验。虽然生鲜新零售企业都在加码供应链基础设施的改造,但冷链物流技术渗透率低、产品损耗大、跨区域运输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难以满足生鲜产品的仓储配送需求。企业如果能通过技术手段优化供应链并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就能在未来的市场上占得先机。

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是供应链改造的方向,也是解决消费者体验问题的重要砝码。未来的生鲜新零售企业如果可以通过大数据画像,就能精准了解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并进行趋势预测,做到精准营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