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高中生讀的散文詩,《諦聽:陽光走過大地》,質樸動人的美感

詩承載著時間、時間氤氳著生命、生命傳遞著信仰。當春回大地,“太陽抖落半途風塵”時,《諦聽:陽光走過大地》在空間的廣度上探究著原始自然到城市社會再到大千世界的生命歷程,以節氣承載著中華民族兒女的生存智慧,用浪漫的表現方式被賦予美感與質樸。每一個自然交替時刻記載下的故事,帶領我們在錦繡花園中從精神迴歸大地、從喧囂迴歸寧靜。

關於自然、自然觀、生態的詩歌,很多詩人曾涉及到,比如華茲華斯筆下萬物有靈的自然,勞倫斯筆下“最溫暖、最具野性、最急切的熱血”的鯨魚們,迪金森的敬畏自然以及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等。

適合高中生讀的散文詩,《諦聽:陽光走過大地》,質樸動人的美感

詩人在表現自然富饒與貧瘠的同時會不自覺地帶著對城市、工業文明、現代社會的諷刺和批判。不同於此類詩人,《諦聽:陽光走過大地》這部在節氣與節日中探尋詩境的散文詩集中,詩人對人與自然間的關係進行著純粹的呼喚與記載,“在你的杏樹下仰望,我看到滿天繁星,看到世世代代的眼睛”,仰望過程中詩人看到繁星也可以看到它的光明,其中包括自然萬物、季節變化、人類社會、人際關係、情感體驗等。如果說對於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種生活目的,那對詩人來說這僅僅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因為喚醒人們的意識,才是詩人的職責所在。

一、敞開:場域下的自然

詩歌內容很少直接切入實際存在的人類社會,他往往將內容設置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背景之中,把大自然與人共生得以實現的場所寫進詩歌。幻想性以及永恆色彩極其強烈。然而,將詩歌設置於特定的宏大場域中進行對話,自然、生命、情感交錯經由文字才更清晰地呈現出來。

適合高中生讀的散文詩,《諦聽:陽光走過大地》,質樸動人的美感

《立春日意象》篇,詩人寫到“有人舉著手機向遠方傳送海的歌吟,向北方,向西方,向八面四方……”海原本存在於固定的位置,“手機”的介入即人類的參與將自然之聲傳遞到更遠的遠方。此篇中的諸多意象皆是對空間打開的召喚,比如“匆匆遠去”的水鳥,怒放於牆壁的“一株紅梅”,孩子們追隨風箏遠去的目光,自然與人的交融在立夏時節合唱為詩,在此之上幻想元素可能性組合讓詩人的作品帶有清新如初的自然氣息和鮮明生動的可感性,詩人的作品獲得了獨特的精神氣質,超拔於現實之上來繪製自然和人類精神本應具有的原貌。

在詩人的筆下,自然就是一個藝術的世界、思想的世界、美的世界,詩人把大自然當成書、畫來品評賞析,並對帶給他無限歡樂的自然懷著永恆的愛與關懷。

適合高中生讀的散文詩,《諦聽:陽光走過大地》,質樸動人的美感

一個有著卓越歌喉的歌者必須將他在時間中領悟到的一切轉化為歌唱,他用語言建構著自己的散文詩王國,從過去向未來、此在向彼岸、感官到精神、時間到空間的蛻變過程中,詩人自覺地完成了由對“個體生命”體驗到“人類大生命”意識的昇華,從而抵達了生命存在的光輝巔峰。

《芒種:我想去田野》中寫到,“父親揹著手,眸子裡灌滿了麥漿,目光在麥浪之上航行得很遠很遠”“疼痛著我,溫柔著我,陳舊著我,更新著我”,對舊事的回憶,詩人隱秘而憂傷的抒情,帶有大自然寬廣深厚的氣息,如一曲氣勢恢宏、聲部繁複的“合唱”,輕和重、優美和崇高、痛苦和憂傷,使詩人的語言處於寂靜。

二、凝視:經驗中的審美

歌德說過:“我們在投向世界每一瞥關注的目光的同時也在整理著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習慣於用理性思維尤其是工具理性思維去對待世界,人類在獲得暫時的利益的同時,卻失去了審美精神,從而導致生命感覺的枯竭和詩意的喪失,

“回到事物本身”,現象學的箴言揭示了存在的真諦,也揭示了詩歌的原初本質,對自然的持續凝視,使詩人能夠充分地對自然美景進行回味、聯想,在此過程中自然的景物與詩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拉開,因此他可以用各種情緒以及由自然美景所喚起的歷史回憶來進一步補充對景物的感受。

適合高中生讀的散文詩,《諦聽:陽光走過大地》,質樸動人的美感

詩人與自然的對話是在幻想中進行的,這種交流與對話,是面對自然時的一種自思、自問和自答。自然的陽光催熟了心靈的智慧果實,詩人運用平凡的選材寫出的情感飽滿的詩。

在《端午:誰是大地的主人?》中詩人寫到,“我想對你說,在今天,在往後的日子裡,要對那些不曾見過也不曾夢到過的人,對那些在遙不可及處久久地仰望過天空、俯瞰過大地的人,對他們俯首敬仰。”呈現給我們的是語言的幻象,是生命的內在,由現實生活處切入並提出疑問,“不知道你和兄弟姊妹是不是學習古人,今天在蘭草湯裡沐浴,酣飲菖蒲雄黃酒,在門窗楣上插艾蒿,手腳腕上絞纏五色索,是否打算划船,禳送災邪……”,他在書房之中心已越過時空,語言表徵下詩歌融入幻覺體驗,文字因凝視而產生愛,繼而延伸出書寫自然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最終讓詩人的自然帶有厚重的哲思,正是這種思索背後的厚重感使得凝視自然成為經驗中的獨特審美藝術。

三、回聲:生命中的哲思

在希臘神話故事中,皮格馬利翁雕塑了一個少女像,他看著自己的作品並且痴情地愛上了它,這種看是一種凝視,他投入了自己整個身心來看,後來,雕像因這份真摯的愛而獲得了生命。濟慈曾在《希臘古甕頌》中寫下詩句:“美即真,真即美。”

適合高中生讀的散文詩,《諦聽:陽光走過大地》,質樸動人的美感

詩人是靈魂深處的呼喊者,是發出真實的、感性的心靈語言的歌者,在《諦聽:陽光走過大地》中詩人面對自然生命,體悟各種生命真切的脈動,與寂靜的自然生命在無聲中狂歡。自然詩歌就是他和原始生態自然的心靈呢喃,是對各種生命敬畏之情的表達,是沸騰的血液,燃燒的火焰,是一種生命存在的體悟,是其對自然生態思想真實地傳達。

將筆下的人物放在自然的背景下,將人生苦難的畫面在大自然中展開並在自然中尋找生存的力量,詩人對自然的愛使他洞察了自然的本質,也啟發了他對自然與人類社會關係的哲思。“……而大地,它一直與天空一起,在行走,在裂聚,每天都孕育新的動物和植物”,在機械化生活中的恐懼最終在感受自然中消解。這種對人類社會的思考、對生態的反思以富麗的色彩豐富了詩歌內涵和美學特質。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本應該是和諧的而不是敵對的,而自然也時時刻刻用它的和諧力量來感化人類。

適合高中生讀的散文詩,《諦聽:陽光走過大地》,質樸動人的美感

《諦聽:陽光走過大地》,詩人在靜坐仰望中,默默地聆聽自然的語言,感受自然與心靈的契合,並由此喚起自身與讀者心靈深處的回聲,理解自然的美麗和自然的教誨,讓自然真正地化成為生命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