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在日本軍界,元帥和大將有什麼區別?

小編以前寫過一篇關於日軍無條件投降時,四位元帥的結局的文章,遭到了一些網友的質疑。這些網友認為二戰時期日軍的最高軍銜是大將,元帥只是一種榮譽稱號。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談一談二戰時期,日軍元帥與大將的區別。


二戰時期在日本軍界,元帥和大將有什麼區別?


01.榮譽地位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高級軍官的軍銜有少將、中將、大將、元帥、大元帥五個等級。少將一般對應的職務為旅團長、師團參謀長;中將對應的職務為師團長、軍參謀長甚至軍長;大將對應方面軍司令官以上職務(此對比不包括海軍編制)。元帥屬於榮譽軍銜,無實際對應職務,但是要晉升元帥,首先得擁有大將軍銜,並且戰功卓著,經過天皇許可,晉升為元帥。而大元帥軍銜專屬於天皇,平民百姓無法染指。由此不難看出,元帥軍銜不管從級別還是榮譽方面都高於大將。


二戰時期在日本軍界,元帥和大將有什麼區別?


02.晉升條件不同

根據日軍軍銜晉升條例,中將晉升大將,首先要獲得中將軍銜滿五年;其次是擔任過方面軍司令官、陸軍大臣、海軍大臣、參謀總長、軍令部總長、教育總監等高級軍職;第三是立有足夠的戰功。根據日軍軍史統計,從明治維新以來,一共產生了134名陸軍大將,77名海軍大將,總人數為211人。單從人數來看,似乎還沒有到難於登天的地步。但是從大將晉升元帥,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了。從明治維新到1945年無條件投降,日軍一共產生了30名陸、海軍元帥。其中明治時期8名、大正時期12名、昭和時期10名。


二戰時期在日本軍界,元帥和大將有什麼區別?


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開始至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一共產生了6名陸、海軍元帥,均是對世界人民犯下累累罪行的戰犯,他們分別是:山本五十六(海軍元帥,1943年追贈)、永野修身(海軍元帥,1943年晉升)、杉山元(陸軍元帥,1943年晉升)、寺內壽一(陸軍元帥,1943年晉升)、古賀峰一(海軍元帥,1944年追贈)、畑俊六(陸軍元帥,1944年晉升)。六人當中,山本五十六和古賀峰一戰死,永野修身和寺內壽一病死於戰犯監獄,杉山元畏罪自殺,畑俊六被判處無期徒刑,1954年假釋後病亡。


二戰時期在日本軍界,元帥和大將有什麼區別?


03.任職資格不同

根據日軍軍事管理條例規定,陸、海軍大將年滿65週歲,就必須強制退出現役。而陸、海軍大臣、參謀總長、軍令部部長、教育總監包括各方面軍司令官,都必須是現役軍人擔任。這意味著什麼,就意味著那些年滿65週歲的陸、海軍大將(鈴木貫太郎)和被強制退出現役的陸、海軍大將(米內光政、西尾壽造)徹底告別軍事舞臺。元帥就不一樣了,獲得元帥軍銜就成為終身制軍人,不受65週歲強制退出現役的規定限制。這對軍人來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綜合來看,二戰日軍元帥和大將相比差別還是挺大的。不能僅僅因為元帥沒有實質對應的職位就否定它的存在,這是不客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