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在《提問》中告訴你,得到什麼樣的答案取決於你的提問方式

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伏爾泰曾說,我用來判斷一個人的,是依據他提出的問題,而不是他給予的答案。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認為,一個人提問的能力比回答的能力更重要。

但說到提問,我們想到的往往是家長裡短的搭話模式,鮮少有人正正經經地去構思如何提問。即便是在工作學習中,我們遇到不懂的問題,想到的無非是找個懂的人,直接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後看別人怎麼為自己解惑,若是遇到不願意回答或者回答了也沒有說清楚的情況,我們想到的也只是重新找個人問問。極少有人會反思,是不是自己問的方式有什麼問題。

殊不知,你的提問方式,直接關係到你獲得的答案是否是你想要的。

或許有人不解,一個人的提問能力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有著30年的傳媒經歷,獲得首屆“金話筒獎”的楊瀾,將自己30年間數萬次的發問心得,凝結成一本《提問》,告訴你提問的重要性。

楊瀾不僅將提問變成自己的職業,更是將提問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她意識到提問是認知與溝通的語言方法論,更是人人都用得上的一種能力。

楊瀾在《提問》中告訴你,得到什麼樣的答案取決於你的提問方式

一、一次提問,意外打開職業大門

1990年,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導演辛少英到北京外國語學院招聘主持人。本想找個純情,善解人意的姑娘,卻被“為什麼在電視上女主持人總是一個從屬的地位,為什麼她就一定是純情、可愛、善解人意的,而不能夠更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呢?為什麼中國電視屏幕上很少有職業女性的形象?”的提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個提問正是楊瀾以反問的方式與外界的互動,而這次互動剛好趕上社會經歷動盪,人們厭倦了生硬的電視語言,需要在更人性化的交流中放鬆心情,於是央視接受了這樣一個有著叛逆精神的新面孔。雖然這個新面孔從接到了去電視臺的試鏡的通知,到最終走上了《正大綜藝》的舞臺,經歷了7次面試。

當提問的機會來臨,楊瀾沒有被動地等待選擇,而是掌握了主動權,大膽地提出想問的問題,也是因為敢於大膽提問,從而成功踏上了《正大綜藝》的舞臺。

楊瀾因為此次提問,打開了職業的大門,也顯示出提問力與外界互動質量的高低有著根本的聯繫,想要與外界發生關聯式互動,使用科學思維模式可以有效的引導提問者。

經濟學教授尼爾·布朗與心理學教授斯圖爾特·基利在《學會提問》一書中,講述了海綿式思維與淘金式思維,並進行了對比:

海綿式思維: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千頭萬緒,而你獲取的知識將會為以後進一步展開復雜的思考打下堅實的基礎。相對而言,這種思維方式是被動的,它並不需要你絞盡腦汁地去冥思苦想,因此來得輕鬆而又快捷。

淘金式思維:自己掌握主動權,選擇該相信什麼忽略什麼。這種思維方式需要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他們得儘快決定自己的所見所聞到底價值幾何。在一場互動的對話中披沙揀金,需要你不斷地提問並思考問題的答案。

海綿式思維是被動獲取,不需要冥思苦想,而淘金式思維則重視互動,需要不斷提出問題並思考問題的答案。對於提問者來說,淘金式思維是一種可以效仿的思維模式。

楊瀾在機會來臨時,沒有選擇被動的等待,而是掌握主動權,提出了自己想問的問題,無意中遵循了淘金式思維,也為自己打開了職業的大門,而在我們生活中,常常會出現“把天聊死”的尷尬局面,如果使用淘金式的互動思維模式,你會發現你成為了一個健談且能在聊天中把握全局的人。

楊瀾在《提問》中告訴你,得到什麼樣的答案取決於你的提問方式

二、兩句自問,衍生出第一個以主持人身份命名的訪談節目

楊瀾在《正大綜藝》的舞臺上漸漸名聲大起,在主持人領域得到眾多獎項,也包括中國主持人最高獎金話筒獎。然而,就在楊瀾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她毅然辭去了央視主持人的工作,選擇去尋找能夠讓自己職業增值,成為節目製作人的夢想之路。

在美國深造的楊瀾始終不忘曾經的疑問:主持人的定義和功能是什麼?主持人有藝術嗎?這是不是一碗青春飯?

其實,這兩個疑問是兩個認知的互動,前一個是對外界的發問,也就是認知外界,後一個是對自我的發問,也就是自我認知。

然而,對於主持人有藝術嗎?這個問題,楊瀾在美國深造時,不斷地向自己提問,無論是在圖書館的書本文獻中,還是在實踐中,又或者向業界前輩的提問,她不斷地完善對自我的認知。

最終,《楊瀾訪談錄》的前身《楊瀾工作室》於1998年1月在香港的鳳凰衛視播出,這是中國電視史上第一個以主持人身份命名的高端訪談節目。

為了不讓自己提出愚蠢的問題,楊瀾將每個問題都放置在某個知識背景中,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方式接近受訪者的認知水平,也因此換來了對方更有誠意的回應和更深入的談話,雖然,有時候也會迴歸簡單的直覺式提問,但是,不管是哪種提問方式,都離不開案頭功課的支持,讓採訪者熟悉得“像一個沒有見過面的老朋友”。

2001年《楊瀾訪談錄》開播,楊瀾先後採訪了國內外近千人,他們中間有領導者、思想者、創新者,以及新聞話題的當事人。每次採訪的平均功課量為10萬-20萬字計,總的閱讀文字量有1.6億,相當於一千多本書。

楊瀾在不斷向自己提問中成長,為了讓談話能更深入一些,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做案頭工作,現在她能夠自信的說,“今天,只要給我足夠的時間準備,採訪任何人都是可能的”。如果你對待工作,能夠像楊瀾一樣,付出足夠多的時間研究,相信你的事業會更上一個臺階。

楊瀾在《提問》中告訴你,得到什麼樣的答案取決於你的提問方式

三、提問的方法論:不同的提問方式,你的收穫也截然不同

在《提問》中,楊瀾為我們講述了多種提問的方法,在眾多方法論中,“開放式提問”與“閉合式提問”最為常見。

在《拉里·金溝通現場》中拉里例舉了以下兩種提問方式:

第一種提問方式

這麼熱的天是不是糟糕透了?

經濟是不是又會滑坡?

紅人隊今年的情況是不是更糟?

第二種提問方式

這幾個夏天都這麼熱,肯定是“溫室效應”惹的禍。你覺得呢?

今年股市波動很大,讓人擔憂今年的經濟狀況會不會像我們想的那樣平穩啊。會不會出現滑坡呢?

自從搬到華盛頓之後,我一直都是紅人隊的忠實球迷,但說實話他們真的得好好整頓一下,而且達拉斯牛仔隊對他們的威脅很大啊。不知道紅人隊今年會怎麼樣啊?

雖然兩種提問的意思是一樣的,但是,第一組問題收到的答案只會是“是”或者“不是”,第二組問題卻能激發人給出較長的回答,也能讓談話順利的進行下去。

在《訪談的藝術》一書中,提出第一種提問的回答,只能用是與非,它屬於封閉式提問中的“高度封閉”讓對方的回答像是在做選擇題,是一種隨時可能“殺死”對方的交流方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將天聊死”的節奏。

第二種提問算是在開放式提問中的“適度開放”,具有開放性又包含一定的限制條件,這樣的提問方式有利於對方的回答,也有利於提問者控制談話的內容,但它並不屬於典型的開放式模式。

開放式提問是提問者安全的開場選擇,無論是高度開放,還是適度開放,都需要提問者能夠接住對方不同的回答方式。這也就需要提問者做好案頭工作,提前瞭解他的專業背景,並儘量少說外行話,只有這樣才能讓談話更加深入,讓對方的談興更高。

楊瀾在《提問》中告訴你,得到什麼樣的答案取決於你的提問方式

在《提問》中,楊瀾將自己上千次的採訪,數萬次的發問,提煉成“提問心得”展現在書中,教你通過提問與自我,他人,世界更好地互動。

書中有著近百個與世界大佬訪談的真實案例,帶著你感受真正優秀的人,特別會提問,當你感到困惑難解或絕望無助時,感謝上帝為我們安排的是開卷考試,你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去看看別人是怎麼回答的。

每次提問都是接近他人,接近自己的最好方式。掌握提問技巧,運用不同的方式,帶來交流與情感的高峰體驗。學會提問,問出好的問題,是我們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的生存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