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跟孩子講道理?這屬於“冷暴力”,用“邊門效應”讓孩子聽話

現在很多家長喜歡和孩子們講道理的教育方式,家長們常常認為"講道理"的這個方法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雖然他不能在當時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卻能讓讓讓孩子們明白道理。

但是如果家長們經常給孩子們講道理、只會對他們進行說教,那麼也只會讓他們更叛逆、更無助,這對於孩子來說,這不亞於家庭的"冷暴力",為什麼會這麼說呢?給大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前幾天去朋友家裡吃飯,兩個孩子正玩的高興,但是朋友的孩子不小心將家裡喝水的玻璃杯打破了,嚇得孩子們都哭了起來,但是朋友的舉動卻讓我有點吃驚,她第一時間不是安慰孩子們,而是對著孩子說打壞杯子會有多危險,詢問他為什麼不小心等等。

其實這種情景也是大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當中的情景,但是家長有沒有想過,如果孩子們做錯事情時家長就給他們一味的講道理而不去關懷他們當下的情緒,那孩子們真的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又或者這些道理孩子們真的聽進去了嗎?

總是跟孩子講道理?這屬於“冷暴力”,用“邊門效應”讓孩子聽話

為什麼當父母講道理時,對孩子會起反作用?

1.認知有限,不能聽懂

著名的教育學家皮亞傑說過:孩子看世界都是從自己出發的,而三歲之前孩子主要被右腦所控制,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會比較的感性,他們做任何事情都只是希望能讓自己內心的情緒被釋放或者需要得到滿足。

況且孩子在六歲以前探索心和好奇心極其強烈,他們對所有的事物都比較好奇,因此,有些孩子可能就會用自己的感覺器官探索這些物品。這就是為什麼孩子會喜歡玩水,在打翻水的時候甚至還會笑,這是因為他們覺得好玩和好奇,可是在家長眼中會覺得這是孩子們故意的,調皮搗蛋所導致,然後就給孩子們說一些大道理,但其實孩子壓根可能就沒聽懂,只是因為家長當時的情緒變換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事,又或者對他們的不喜愛等等。

總是跟孩子講道理?這屬於“冷暴力”,用“邊門效應”讓孩子聽話

2.引發"超限效應"

心理學將由於相同的刺激對個體使用次數過於頻繁或者時間過長而導致個體出現逆反現象的作用稱為"超限效應",當父母對孩子講大道理的次數過多,又或者每一次和孩子講道理的時間都過長,就會讓孩子覺得有點像孫悟空被唐僧念緊箍咒一般,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

這就好比,家長們加班工作了一個月好不容易放假一天卻被老闆說你工作這裡不行那裡不行,要你回去重做的感覺是類似的。

總是跟孩子講道理?這屬於“冷暴力”,用“邊門效應”讓孩子聽話

3.孩子被"反向心理強化"

父母在孩子們做錯事情的時候經常和他們講道理其實是為了強化他們,等孩子們在下次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不容易出錯,但是往往越是對孩子們講道理,越是禁止他們去做一件事情,孩子們就越想去關注和嘗試探索,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反彈"也是形成了"反向心理強化"。

有的時候在父母和孩子們講道理時,孩子雖然表面上默認了或者悶不做聲,但是內心其實是壓抑的、無奈的,這就是不知不覺當中所產生的反向心理強化。

4.情緒的積壓

有的時候,父母只看到孩子犯錯的一面,卻沒有看到孩子其實是在探索,這也是孩子們的天性。況且當孩子犯錯時,在當下會產生一定的內疚感或者羞愧感,而父母如果沒有及時關心到孩子的這種變化可能會使孩子的內疚情緒積壓,特別是父母剛開始對孩子嘮叨,講道理的時候,孩子們會變得膽小。害怕甚至是討厭父母,從而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

既然講道理對孩子不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方式,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做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利用"邊門效應",這個方法比對孩子"講道理"效果好得多,家長們不妨試一下。

總是跟孩子講道理?這屬於“冷暴力”,用“邊門效應”讓孩子聽話

什麼是"邊門效應"

所謂的"邊門效應",通俗來說,其實就是人們容易對"異質"的東西發生興趣,反而對"同質"的東西產生厭惡。

所以,父母不妨用這種方式來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可能效果更好。"邊門效應"其實就是希望家長們通過間接的方式對孩子們講道理,而不是直接用語言去描述,如果家長能夠巧妙的利用"邊門效應",教育效果可能還會顯著放大。

家長應該如何利用"邊門效應"

1.利用遊戲,進行角色扮演

一些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他們可能根本沒有辦法聽懂和理解父母對她用語言表達的道理,但是如果家長將這些道理融入在和孩子們玩遊戲的過程當中,以孩子最喜愛和最常見的方式出現,或許能體現教育的效果。

比如,孩子們不喜歡晚上刷牙就上床睡覺了,但是不管家長怎麼說孩子都不聽,那麼家長可以通過自己來扮演蛀牙,而孩子扮演好的牙齒,然後讓爸爸或者其他家庭成員扮演牙刷,這樣利用家庭的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們親身去體驗,不刷牙的話後效果會怎麼樣,這樣比家長直接和孩子說道理有用的多。

總是跟孩子講道理?這屬於“冷暴力”,用“邊門效應”讓孩子聽話

2.講道理的語言要生動有趣,避免枯燥

如果父母們平時工作比較忙,沒有時間和孩子們玩一些角色扮演的家庭遊戲的話,那麼對孩子們講道理的時候,不妨將話語說成是孩子的語言,儘量以生動有趣活潑的語言方式來和孩子交流。

比如,孩子不小心將家裡的水杯打碎了,很多家長直接就會和孩子說杯子打碎了容易弄到腳,千萬不要動等等,但是這樣說孩子可能也還是無動於衷,不妨換一種方式對孩子說:"寶寶,你的水杯碎了,你傷不傷心呀?如果傷心的話,那下次可以再小心一點對這個杯子寶寶嗎?它最怕摔在地上了。"

以這種有趣的語言對孩子說,孩子以後拿杯子的時候就會更加的小心,更加的謹慎。而我們需要學會的就是用這種類似的話來讓孩子認識到真正的錯誤所在,而不是一味地去責備孩子。

總是跟孩子講道理?這屬於“冷暴力”,用“邊門效應”讓孩子聽話

3.利用自然後果法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有的時候自然後果法也會比家長們對孩子直接用語言說教要有用。自然後果法指的就是如果當孩子們做錯事情,而他的這種行為會遭到一定的懲罰,使孩子承受一定的痛苦,從而讓孩子們日後減少這種錯誤行為的出現。這是讓孩子們親身體驗,並且自行承擔行為的後果,這樣有些道理,其實孩子們不懂,也可以通過自己承擔相應的後果來體驗這些道理的本質。

比如,有些孩子喜歡玩剪刀,但是當孩子被剪刀劃破手的時候,他就會知道原來剪刀是要小心去利用的,不然就很容易傷到手,手指就會疼。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因為擔心孩子們受傷,而不讓孩子去碰剪刀,所以就直接跟他們說剪刀割到手會怎麼怎麼樣,但是孩子們如果自己不體驗一次,他們是沒有辦法停止對使用剪刀的慾望。

那麼既然如此,家長們和孩子們說再多的道理都沒有用,還不如直接讓孩子們自己嘗試自己摔跟頭來的有效果,當然,家長們可以在旁邊保護孩子,在必要的時候幫助孩子。

我是奶瓶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