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虚度人物

照相师傅

李宗泽

01.

照相师傅从旧式相机的套子里探出头来,又去摆弄两支用来布光的灯,挪左边一点点再右边一点点,眯着眼儿瞅来瞅去,来来回回捣鼓了近半小时。

站在镜头前的被拍摄者,始终不做声的耐心等待,似乎一点都不会怀疑为他照相之人的拍照水平。

快门按下,照相师傅也不说什么话,冲在场所有人笑笑就算拍完了一张照片,站在窑洞里的所有人都松出一口气来。

拍照的这个人叫李宗泽,3年前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北京,定居在河南焦作,于此同时,落脚居住的窑洞外间儿,成了他用来照相的“摄影棚”。

从在村里安家的那天起,照相师傅又一次成为李宗泽的职业。

如今他专注于为自己“朋友圈”范围内的人拍摄标准照。56岁的他从未用过数码相机,用旧式胶片拍摄标准照,举办以“国家的肖像”为名的百人肖像展是他的愿望。

熟悉他的人都认为,这个窝居在窑洞里称呼自己是“准农民”的人,一点都不寻常。

他拍摄的标准照,不是寻常所见用来办理证件的那种一寸或二寸照,李宗泽镜头下的照片会呈现出一种陌生感,视觉冲击力极强,成像放大至3米时依然清晰可见。

李宗泽也从不会拿着他的片子讲摄影,也绝没想过要进入主流圈子,更是直接否定用作品和艺术来定义他的每一张照片。

过去,李宗泽几十年如一日地拍着他想要的片子,拍自己正居住的每一处房子,拍院落、马路或是山野间的树,拍鱼干、黄瓜和土豆……曾经,他带着收养的几条流浪狗几乎游遍北京城,或与名胜古迹或与著名建筑或与所遇之人合影,照相师傅称是在为狗子们拍摄纪念照。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照相师傅带着爱犬们,成为京城胡同串子。

“如果要说得准确,那就是爱好,再矫情一点爱好和职业都不对,摄影是他的魂。没有摄影,估计他活的都立不起来。”一位他多年的朋友说,“反正,照相师傅是他,他就是照相师傅。”

02.

在村子里住了一段时间,李宗泽有了为村里老人们拍照的念头。

摄影师李宗泽用仙娜相机和上海黑白胶片拍摄的每一张标准照,从不刻意修饰更不会美颜,人最本真的模样会完完全全的呈现。

素颜、黑白、大头……是从照片中能感受到的最直观的元素,在他的镜头下,每个人生活过的痕迹全部展现在一张脸上,真实可感,甚至每天都会照镜子的人,也会觉着从来不知道自己长这样子。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 师傅在乡村集市里穿梭。

“国家由民众组成,站立在中国版图上的普通民众,谁又能说这不是国家的肖像呢?”李宗泽说,“我原本打算踏遍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拍摄人物肖像。后来发现很难实现,就在生活圈范围内以拍摄父老乡亲为主。”

和邻居熟识后发出拍张照片儿的邀请,照好了冲印成片送给人家,得到的反馈是表面上接受,心里不大接受。

在门口挂出“免费拍照”的木牌子,来者寥寥无几,他猜想大概是老乡认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加上黑白大头照对很多人而言属于遗照范畴,老人忌讳死亡就更敏感。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村民们渐渐就不愿意让他拍了,准村民的李宗泽从不向任何一位解释,他觉得根深蒂固的观念解释不来。

笃定了把标准照作为这辈子最后一种拍照方式的他,一丁点都不着急。

▲ 师傅和徒弟——陈鹏摄影。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李宗泽只能为自己的哥们儿拍标准照,甚至凡是来窑洞请他拍照的人,都主动要求他们拍两张照片,一张标准照留给自己,一张艺术点儿的给对方。对于这件事情,照相师傅李宗泽用了“妥协”两个字。

此前,同一时间内仅为客户拍一张照片,是李宗泽多年坚持的态度。“快门只能按一次,往往会很谨慎,这样照片自然也就真实。”严肃去对待每一次快门,是照相师傅李宗泽对摄影这个工种尊重的一种诠释,而八十年代的照相馆对一名摄影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次成像。

他坦言实际上也是与自己过不去,只给自己一次照相的机会。

李宗泽说,“和人生的意义一样。第一次度过童年、第一次走进社会、第一次衰老和死亡,叫李宗泽的一生是没有任何可以第二次的。”

03.

村民们对标准照重新有了认识,是照相师傅决定在村里办一场“国家的肖像”展览。

▲照相师傅在空白墙面上写下看展电话。

这场展览一共展出12张标准照,李河村的照相师傅李宗泽在朋友圈写:俺的展览,就是在俺村的屋子挂几张照片。

冲印出来的照片每一张都是2米,当被拍摄者站立在自己照片前面时,老人们本能的反应让一旁的李宗泽意识到“他们不再继续在遗照的念头中打转转了”。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焦作村医侯巍先生、成都吴道子以及海口覃自江先生在展览海報前合影。

▲照相师傅李宗泽和珠海来宾张涛、关勇先生合影。

最初得知要做一场展览时,大多数村民的反馈是觉得标题太大,“自己不配”。老人们更是一致认为只有科学家和大人物可以和国家这个词组放在一起,更不值“搞这么大一张挂起来”。

国家的肖像,这五个字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另一个面向。

▲ 邀请村民为展览嘉宾。

▲ 现场参观展览的人争相记录被拍摄标准照的“模特”。

李宗泽认为,“这些朴素的面孔最能展现一个国家的整体或是侧面。具有独立精神的人,生活习惯、家庭结构、发型着装、精神面貌与职业等等,无不与国息息相关。”

这是照相师傅李宗泽拍摄百人标准照的原因之一。

有人说,“从每张脸上,你都能看到历经岁月沉淀的能量因子在眼角和皱纹里荡漾。”

有人说,“冲击与震撼并存。”

有人说,“清晰到可怕,有多少人有胆量拍这样一张照片去看见自己?”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 上图可以点击放大观看人物文字介绍。

年轻时在照相馆,学徒李宗泽除去打杂事务,拍摄最多的就是证件照。尽管中间有十几年主业从照相师傅转换为图书美编,他对证件照的思考也从未间断,“用什么理由可将证件照送入艺术之列?”

一般来说,证件照在人们眼中起到的是识别作用,普通的证件照几乎勾不起人们任何想象。

“我想做这样一件事情,摄影师把人物生存环境和空间抽离了之后,除了性别,还能够读到什么?在屏蔽的画面中读到更多被屏蔽的东西,图像的妙处在于有着言语或是文字无法表述的部分。”

“相面术历史久远,标准照和相面术有契合的部分,这是我在持续拍摄标准照过程中求证的逻辑关系。”

04.

选择一辈子用胶片拍照的他,给出的一个原因是笨,不想学也学不会数码摄影。

另外一个原因是矫情。

传统技术对摄影师的高要求似乎给了他一份特权,隐藏在特权中的优越感让他着迷。着迷的不是要成家成名,它是一种隐藏在成像冗长环节中的魅力。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李宗泽在整理拍摄的照片。

胶片摄影的特质决定了拍照后不能马上看见图像,“显像环节会给人一种期待,在严谨与单调之间能充分享受成像过程。如果胶片坏掉,就会沮丧,沮丧也是一种情感。”

曾有一位学生特意到北京请老师拍结婚照,忙活一天后开始冲胶片,结果误把胶片放在了定影中。只好硬着头皮给自己的学生打电话道歉,告诉对方师父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他回忆,拍照生涯犯错总是拍结婚照,都是不可逆的,能做的就是勇敢面对客户并告诉对方失败的原因。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照相师傅在焦作的婚前留影。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 按照习俗娶了个媳妇。

情感也是一个因素。

小时候放学了没地儿去,家长怕孩子惹事儿,照相馆职工的老母亲只能带着他上班。天天泡在里面看大人们照相和冲印,李宗泽好奇胶片能把人影留着,相机能把反像弄成正像。

当兵退伍进照相馆当学徒,今天去柜台当营业员,明天去洗照片,后天又去分照片,没有专长但什么都会一点儿。

三年后离职,正儿八经的干起了摄影。个体户的身份没风光几年,便因故“把自己搞破产了”,连母亲送给他的老相机也抵掉了。

如果非要提创业经历有什么特别的收获,是对照相在拍摄过程如何运用技术准确传达并真实记录,有了深刻的认识。“艺术就是按照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来好好生活。”

照相师傅给自己的分数是59分,他说自己“处在艺术与非艺术的临界点”。

标准照是照相师傅李宗泽以理性为自己规划的一种拍摄范本,这件事可能“会让我从一个街道的市侩变成一个照相师傅。”

05.

李宗泽镜头下的标准照让人人都熟悉的证件照变得陌生,人类本能地对陌生好奇,他也不例外。

照相师傅并不满足正在用瑞士仙娜相机进行着的标准照拍摄,他心中的标准照还没真正开始。

多年前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引进一本摄影史专著,李宗泽被邀请做审读,书中涉及到巨型相机的部分让照相师傅以前思考的问题重新浮现:“相机诞生时发明家和设计师们本著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摄影家的理念延续着,超大画幅相机的光学特征被人们忽视了。超大画幅成像和现在生活中普通的相机成像一定有著不同对立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啥?至今没有几个人知道。”

于是,照相师傅忍不住动手想尝试做个大相机,用超大画幅相机对准人类,看看会获得一种什么样的视觉结果。

“假设我们把超大画幅理解为上帝的眼睛,用上帝的眼睛和视角来观赏人类自身。”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李宗泽在调试他的巨幅卡车相机。

巨型相机必要的条件是需建立在卡车的基础上,为了拥有自己的巨型相机,仅有一次考试资格的李宗泽在2014年底专门去学驾照。

后经过买车、学车、练车,组装等环节,相机终于与卡车完美结合。巨型相机可以完成拍照、冲印等所有拍摄一张照片需要的功能。

从起心动念到制作完成, 整整用了一年多时间,还摔断了右胳膊。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 卡车相机在途中发生交通事故。

这是关于巨型相机的基本描述:

5吨载重、1.7米宽、13米长的箱体是巨型相机的主体,里面承载着照相机本身具有的镜头、感光材料、成像板等部件,还有显影、定影等冲印设备。车厢内又套上了两个不同大小可移动的箱桶,箱桶拉开11米长,可拍摄1.2×1.2米的底片,相当于1667张135底片。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 卡车相机全貌。

一个摄影师,离开北京去农村定居,3年没做完一件事

▲卡车相机第一次试拍。

同样是胶片摄影,现在用瑞士仙娜相机是小画面装大物体,将来用巨型相机是大画面装小物体。李宗泽说,“我想象不出用一张1.44平方米的底片拍出来的大头照是啥样的结果,更想象不出会遇到啥样的困难。”

答案未知,他也不知道会在哪一天开始用巨型相机拍标准照,但好奇心驱使着他往前走。尽管,“除了会拍点照片,一无是处。”

作者:京石(Lily),专栏作者、演讲与写作教练。

本文生活照片由陈鹏、李义刚、蔡勇、成诚、刘耿、侯巍、潘敬、关勇、卢敦敏、王喜平、六月等拍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