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諸葛亮為何派關羽去守華容道?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七星壇祭風后便料定曹軍必敗,之後便安排兵馬回擊曹軍,但諸葛亮安排人特有意思,只安排了趙雲、張飛和其他一些人的任務,唯獨缺少關羽,很明顯諸葛亮故意設置一個陷阱給關羽。

關羽也是傲氣十足,見沒有自己的任務,便對孔明埋怨的說了一句:關某隨兄南征北戰多年,未曾落後,今日之事,軍師何意?關羽此言便是為自己討回公道。這一切都在孔明的意料之中,於是孔明道出了“華容道”這個地方,也說出這個關口的重要性,真可謂是吊足了關羽的胃口,關羽請命出擊曹軍。

三國演義:諸葛亮為何派關羽去守華容道?

之後便發什麼戲劇性的一幕,諸葛亮明知道曹操走華容道、明知道關羽來守華容道定會放走曹操走,但是還是讓關羽鎮守華容道。

往淺的地方說諸葛亮是想賣關羽一個面子。關羽是傲世天下的猛將,在他的眼裡,打仗是靠武將取勝的,所以對軍師的態度就顯得過於僵硬,對軍師的戰術也似理似不理。諸葛亮很明白這一點,也很明白在劉備一統天下的過程中,關羽是出戰便能震撼敵方的悍將,所以關羽必須用,而且必須要聽自己的命令。

三國演義:諸葛亮為何派關羽去守華容道?

從另一方面來看關羽很講義氣,也很講理,這就是計謀實施的保障。軍師先故意挖個陷阱給關羽,關羽硬是往下跳,還立了軍令狀。結果關羽無獲而歸。關羽就表現的很愧疚,諸葛亮沒有斬關羽,這份恩情永遠記在關羽的心裡。

更重要的是曹操命不該亡,為什麼這麼說那?

諸葛亮出師之時為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局勢,又給出了劉備的大業方略,即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眼下曹操赤壁戰敗,劉備分毫領地沒有,沒有謀取天下的基礎。

三國演義:諸葛亮為何派關羽去守華容道?

倘若殺了曹操,北方魏就沒有了首領,肯定會出現內亂,西涼軍馬騰也會趁虛而入,這下一折騰魏國兵力大大衰減。而孫權就沒有了對手,軍力增長便會一發不可收拾,很可能就會北上謀取天下。劉備此時不會得到什麼,鬧不好還會有性命危險。

倘若不殺曹操,魏與吳依然處於對抗階段,他們倆相互對抗,誰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的軍力不會發展太過迅猛。劉備也只有此時乘機謀取一塊地方發展實力,為之後立業打下基礎。

三國故事,有因有果,令人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