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梧舞虎,展现了海岛乡土文化的特质,充满了生机活力

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有一句民谚,叫做“三江鼓,罗梧虎”

。三江镇的罗梧是一个小村。那里民风淳朴,其民善鼓,每逢礼庆盛典,村民便会描动大鼓,与天同庆。其民善舞,若遇佳节良宵,村民就会人虎共舞,人虎同乐。舞虎,是海岛原生态舞蹈,那是一个动人的场景,有远古巫滩之舞的遗风。你看,三江之鼓,清扬激越,震古烁今,扣人心弦,甚于威风锣鼓;罗栖之虎,玉貌锦衣,虎步龙行,刚柔兼济,风流儒雅,其舞艺娴熟、舞姿优美,胜于舞龙舞狮。

罗梧舞虎,展现了海岛乡土文化的特质,充满了生机活力

舞龙舞狮,家喻户晓,妇需皆知。可是,人虎共舞,知者寥寥,见者可数。其实,龙为神物,谁人见过真龙?虎为山君,神虎屁股摸不得,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望虎生畏,谈虎色变。然而,不管是真是假,龙虎作为古老图腾,早已在国人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虞舜时期,古国已有“象人斗虎”的石刻;商周之际,青铜酒器之中已有“龙虎尊”。相传,道教鼻祖张天师的坐骑就是一只黑虎,武财神赵公明的坐骑也是黑虎。崇虎尚虎,由来已久,西汉时期,中原地区已有舞虎习俗。而“舞狮”不同,狮子源于域外。

罗梧舞虎,展现了海岛乡土文化的特质,充满了生机活力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舞狮随之,早先只流传于宫廷,后来传播于民间,继而反客为主,大行其道,并且在发展演变中融入华夏文化,逐渐形成了北狮、南狮两种流派。北狮的头部造型近似于商周时期的石雕虎,南狮的狮头则源自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的虎头造型…专家考证,南狮源于古代舞虎。而关于“舞虎”,《古氏南迁》记载:“祖上自中原南迁,越南海而入桂,历尽艰辛,艰难谁知?千里奔波,粮尽物耗,独有传世虎头,雨淋日晒,随众翻山越岭,舞虎觅食,斗虎描台,谁能分真假焉!”这段短文告诉人们,当年中原战乱,灾民流离失所,尽管道路遥远,但古氏先辈仍然肩背传世虎头,靠舞虎换取食物。

罗梧舞虎,展现了海岛乡土文化的特质,充满了生机活力

一路南奔,不畏艰难险阻;一路舞虎,展示刚毅勇武;一路舞虎,保护族众平安。这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文化意识,这是一种超凡的生存艺术、生活智慧。这种精神意志,所彰显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这种文化传承,所蕴含的是一个族群的生存密码。也许,正是由于神虎保佑,迁琼先祖“踏波涛如履平地”,平安渡海。于是,流浪逃荒不忘舞虎,太平盛世不忘舞虎;于是,觅地建宅不忘舞虎,年节庆典不忘舞虎。于是,高祖舞虎,曾祖舞虎,父辈舞虎,儿孙舞虎……世代舞虎,人虎共舞,传承至今。

罗梧舞虎,展现了海岛乡土文化的特质,充满了生机活力

据介绍,罗梧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立村。其时,琼州大地震,三江周边有72个村庄沉入海底,罗梧之虎躲过一劫,屈指算来,至今已有四百余年。至于罗梧舞虎始于何地,传自何人,已无从知晓。但知罗梧舞虎,虎气十足;几个虎队,虎虎生威。每场虎舞,舞虎两只,时而翻滚,时而腾跃,其神威猛,其态憨厚,煞是可爱。每只舞虎,扮演者二:一人扮“虎头”,一人为“虎尾”,配合默契。鼓乐乍起,虎头高昂,尾巴低扬,头尾呼应,虎啸风生,活泼灵动,气吞万里。此外,还有土地公前导,土地婆随后,公婆相伴,亦歌亦舞,诙谐有趣.……演者观者,济济一堂,场面壮观,气势恢弘。

罗梧舞虎,展现了海岛乡土文化的特质,充满了生机活力

罗梧舞虎,村民血脉里流溢的是虎文化基因。不管是毫耋老人,还是费年童稚,男男女女,人人都可上场,老老少少,个个都能临阵。每年二月“军坡节”,那是罗梧虎群大显身手的日子,每群虎都露“绝技”,他们用这种方式来纪念洗夫人,歌颂巾幅英雄“平定岭南”的丰功伟绩,颂扬社会和谐安定。之所以选择舞虎,是因为虎是赫赫有功的战神。相传,周武王伐商,牧野之战,商纣王的御林军就是被周武王的3000虎贲打得落花流水。舞虎助兴,模仿洗夫人出征,已成为特定程式,成为乡土文化特征。舞虎出行,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罗梧舞虎,展现了海岛乡土文化的特质,充满了生机活力

虎是吉祥之物,虎舞是吉祥之舞。舞虎,镇祟、辟邪;舞虎,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舞虎,祈生意兴隆、四季平安……真无愧罗梧虎,虎虎势势,虎虎彪彪。《周易·乾卦文》曰:“云从龙,风从虎。”龙飞于天,虎行于地,虎龙结合,雄奇强盛,不可一世,成了逐妖、祛邪、镇宅的角色。罗梧舞虎,展现了海岛乡土文化的特质,充满了生机活力,具有斋戏的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