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懶惰,從小事開始

關於改變自己,有這樣的一種說法叫21天改變法,只要一件事堅持21天就你能形成習慣,從而就能克服惰性得到改變,所以現在很多每日1萬步挑戰、一個月早起打卡、三個月晨跑計劃等等,其實都是希望通過克服惰性,來改變自己現在的狀態。不過剛開始總是熱火朝天,信心滿滿的,甚至每天都在朋友圈分享截圖,沒過幾天就開始銷聲匿跡,彷彿沒有參與過,可見很少有人能一直堅持。

打破懶惰,從小事開始

21天改變法其實是很好的,不過是我們的方式不對。

而現在心理學家們就專門提出了一種方式,用來糾正惰性的生活方式,並且給人帶來良好的改變,這種方式也被稱作普瑞馬法則

打破懶惰,從小事開始

簡單的來說,普瑞馬法則就是讓我們給自己要做的事情排個順序,從困難到容易,從討厭到喜歡,從而強化內心的力量達到改變的作用。說起來很簡單,但是真的實施起來卻是很難,因為普瑞馬法則就需要做到計劃有規律性執行有強制性持續有強化性

根據普瑞馬法則的要求,首先咱們要在一個一定的時間週期內,對自己需要處理的事情來做一個排序。不論咱們從事什麼職業,排序只有一個要求,從難到易,從討厭到喜歡,每件事情所需要完成的時間由自己來確定,根據每件事的難易程度不同,規劃1到2天或者3到4天不等,有一定難度但在合理範圍內,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就能攻破的問題,這樣的才有意義,才能真正的幫助我們達到計劃的目的。

計劃做好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計劃的執行力了。我們所設定的計劃能不能成功最依靠的就是執行力。咱們中國有句俗話叫做"萬事開頭難",咱們的計劃就是貫徹了這句話,從一開始咱們就得迎難而上還不能知難而退,回想咱們學習時,習題遇到不會的跳過後,又是否還想去努力的專研呢?寫了一大堆的解題思路後來看了後影響還深刻嗎?相信咱們大多數人的答案都一樣,下次遇到了還是隻能跳過,所以在這個計劃中,

絕對不能跳過,因為很可能一跳就直接跳到了最後,一開始遇到的難題,我們就要花時間去攻破它,攻破第一個難題後才能處理下一個問題,嚴格按照計劃去進行,這樣才能最大化的發揮計劃的作用。

認真的執行完了咱們所制定的計劃,最後就是要驗收成果,在計劃結束的時候回頭看,從一開始覺得十分困難的事現在來看是不是也不覺得有多困難了,同時完成了以前認為自己完成不了的事心裡也有極大的滿足感了,對待接下來做的事情也更有信心了,這就是普瑞馬法則的強化作用,計劃的一開始就是最困難的工作,在完成時不僅強化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增強了工作效率,同時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因為難度的降低,完成起來就更加得心應手了。先處理困難的事,再處理不那麼困難的事,就是對前面行為的一種強化,而這種強化效果一直持續下去,那潛意識中我們對待困難的力量就會更強,對待未完成的事情也就更積極,那惰性自然而然就在這樣的過程當中被減弱了,也就達到了我們想要的目標。

打破懶惰,從小事開始

說到這兒了,咱們有的朋友可能就會想:完了,看來我只有一直當一條鹹魚了,我這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調調,怎麼能堅持到這麼長的時間,就沒有什麼更簡單的方式嗎?難道只有一直這樣懶惰下去嗎?

可以肯定的說簡單的方法是沒有的,如果說克服惰性很簡單就可以完成,那就不會那麼多網友自稱鹹魚了,也不會有各種各樣打卡的活動了對吧。不過心態咱們要擺正,首先能想要去克服惰性就是一種進步,其次要明白克服惰性這是一件需要長期堅持的一件事,沒有什麼事情是一下子就可以做好的,就像冬天到了,樹會落葉,但葉子也是慢慢的落下,不會在一夜之間就全部落完。長期的計劃咱們可能堅持不了,可以先從短期開始啊。就比如咱們是學生,就可以先以一個星期為計劃,給每天的學科作業排個順序,固定每一科花多少時間,先取得階段性的成果,等自己適應了,然後再製定一個長期的安排。以此類推,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制定適合的計劃,只要開始計劃了,你就離改變不遠了,沒有人能一口就吃成個胖子,心急是吃不了熱豆腐的。

所以如果你對自己現在的狀態感到不滿意,不妨仔細的想想,是否是因為惰性已經在開始影響你的生活;又或者是你想變的更好,但卻不知道該如何去改變自己的狀態,那麼就可以試試咱們的普瑞馬法則。希望咱們都可以通過這樣的方法來克服自己的惰性,以更好的狀態面對我們未來會迎接的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