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教師》:現實版“母愛的羈絆”,演繹窒息母愛下的扭曲人生

《鋼琴教師》:現實版“母愛的羈絆”,演繹窒息母愛下的扭曲人生

《鋼琴教師》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耶利內克的代表作,這部半自傳體長篇小說,發表於1983年,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外國出版,後來又被法國拍成電影,獲得了戛納電影節的多個獎項。

一說到母親,我們通常會用"偉大"、"博愛"、"無私"等詞彙來形容,母親愛孩子,這彷彿無可質疑,但是不幸的是,其實很多傷害往往也來自母親。影片講述了女主人公艾莉嘉在母親極端變態的鉗制下,心靈被扭曲和情愛被變異的痛苦歷程。

這部作品用血淋淋的現實告訴我們,母愛有時候會殺人,對所有為人父母者,都有深刻的警示作用。下面我將

  • 首先用心理學經典著作《母愛的羈絆》的相關理論來剖析人物的心理;
  • 然後從影片中揭示的三層人物關係入手,層層深入來解讀本片的內涵;
  • 最後用心理學的科學方法,指導被母愛所傷的人,正確地自我療愈。
《鋼琴教師》:現實版“母愛的羈絆”,演繹窒息母愛下的扭曲人生

《鋼琴教師》:現實版“母愛的羈絆”,演繹窒息母愛下的扭曲人生

1、用經典心理著作,剖析影片中現實版“母愛的羈絆”

《母愛的羈絆》是近兩年大熱的心理學書籍,專門描述"自戀型母親與其女兒"之間複雜的親密關係。作者找到一個獨特的角度來考察母女關係中複雜的心理狀態,讀來平實溫暖卻又發人深省。

書名譯為“母愛的羈絆”,非常精準形象,母愛不是隻會為我們帶來滋養,有時它是我們成長的羈絆。

愛來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傷害也往往來自父母,而這愛與傷害,總會被孩子繼承下來。對女兒而言,母親的影響最大,母親的不當教養方式,很可能導致女兒一生的成長困境。

《鋼琴教師》:現實版“母愛的羈絆”,演繹窒息母愛下的扭曲人生

我們今天要講的電影,就是現實版“母愛的羈絆”,影片中女兒的種種隱秘且扭曲的心理,都跟母親密不透風且專制的愛,脫不了干係。

下面我將用書中相關理論,來深度解讀該影片,來看看扭曲的母愛是如何一步步將人摧毀的。

不過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不論書還是電影,我們探討的出發點不是為了討伐母親和將責任甩鍋,我們之所以深究,是想要看清創傷的來處,是為了療愈創傷,也是為了以後儘量少造成創傷。

下面我們將運用書中理論,深度解析影片中層層遞進的三層關係。

《鋼琴教師》:現實版“母愛的羈絆”,演繹窒息母愛下的扭曲人生

2、第一層關係:病態共生的母女,相愛相殺的絕望

艾莉嘉是維也納的一位40歲的鋼琴教授,音樂修養很高,她可以理解音樂大師們音符中的細膩情感。

現實生活中,她卻是一個待人冷漠,性格扭曲之人,有著許多令人不齒的行為習慣。她會無情地羞辱自己的學生,她會設套傷害自己的弟子,她傲慢地鄙視所有不如自己的人,她靠租色情光碟、偷窺別人偷情來釋放慾望,她甚至會經常用刀片來割傷自己來滿足壓抑的內心……

她為什麼會有如此極端的兩面?這要從她的媽媽說起。

母親的婚姻生活並不幸福,結婚20年後生下艾莉嘉,艾莉嘉的父親患有精神病,後來被送進精神病院。在這個家庭中,父親是缺位的,而父母雙方有一方缺位,孩子往往就會承擔這部分責任。

在潛意識中,艾莉嘉要絕對忠於母親,因為母親的一生已經很悽慘,自己需要承擔部分父親的角色,來無條件滿足和忠誠於母親。

而母親也將所有的情感、關注全部傾注到唯一的女兒身上,給予她的是高壓、強權的母愛。

母親給艾莉嘉設計好了人生道路——成為世界級鋼琴家,全方位監管她。

《鋼琴教師》:現實版“母愛的羈絆”,演繹窒息母愛下的扭曲人生

在《母愛的羈絆》一書中將這類母親稱為“自戀型母親”,她們在情感上過度的貧乏和強烈的自我關注,使得她們無法為女兒提供無條件的愛和情感支持。

母女之間的互動多有以下特徵:

  • 1、你發現自己常常想得到愛、注意和讚許,卻從來沒法取悅母親
  • 2、母親更在意事情看上去好不好,而不是事情讓你感覺如何
  • 3、媽媽會嫉妒你
  • 4、媽媽並不支持你進行健康的自我表達,尤其當這些表達和她自己的需要相沖突,或威脅到她的時候
  • 5、在家裡,所有的事都圍著母親轉
  • 6、你的母親沒有同情心
  • 7、你母親沒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 8、母親愛挑毛病,指責別人
  • 9、你媽媽把你當朋友,而不是女兒對待
  • 10、你在媽媽面前沒有界限,沒有隱私

影片中艾莉嘉的母親,完全符合這些特徵:

如果艾莉嘉未在規定時間回到家,母親就會坐立不安,或者大發雷霆,甚至會在她回來後打罵她。

晚上艾莉嘉需要與母親同床而眠,必須把手放在被子下面,入睡前,艾莉嘉需要目前彙報當天的經歷和想法,目前會就艾莉嘉一些“錯誤”的想法進行糾正。

艾莉嘉不能穿時裝,買回來的時裝,母親會被強行撕破,並把艾莉嘉狠狠地訓斥一通。;週末艾莉嘉需要與母親共度,艾莉嘉不能有自己的安排。

母親的密不透風的監控,到了瘋狂的地步。

《鋼琴教師》:現實版“母愛的羈絆”,演繹窒息母愛下的扭曲人生

艾莉嘉當然有反抗的時候,艾莉嘉會咒罵母親是卑鄙的壞蛋,母親會在衝突的關鍵時刻提到自己心臟不好,艾莉嘉很快就會為自己針對母親所做的行為感到後悔做出讓步。

《母愛的羈絆》中,將自戀母親分為了三大類:事必躬親型、心不在焉型和這兩種類型的混合型。

很明顯艾莉嘉的母親屬於混合型,一方面她事必躬親,又像僕人一樣,耐心地服侍著艾莉嘉的飲食起居;另一方面,她對女兒的感受和需求完全不在意,像一位獨裁者,給艾莉嘉的生活制定了條條框框必須遵守的規章制度。

這種相愛相殺的關係,維持了幾十年。

心理學上用“完全共生”來形容這種狀態,共生意味著項目依賴,完全共生意味著兩個人完全依賴於彼此,誰缺了對方都不能活。

小說裡面寫道:

“只有死亡,才能把她們兩人分開。”

但是這種共生是以孩子屈從於母親的意志為代價,是以扼殺孩子自由人格為代價,而這也是艾莉嘉後面一系列悲劇的根源。

《鋼琴教師》:現實版“母愛的羈絆”,演繹窒息母愛下的扭曲人生

《鋼琴教師》:現實版“母愛的羈絆”,演繹窒息母愛下的扭曲人生

3、第二層關係:變態畸形的情慾,不良模式的傳承

《母愛的羈絆》中講到,自戀型母親養育大的女兒通常會有以下特徵:

低自我價值感、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她們會最終成長為兩類人:自我破壞型和高成就型。

  • 自我破壞型的女兒,會自暴自棄,既然自己不配被愛,於是她們做出更多自我放棄的行為,來應對自己的悲傷和無力感,而這往往會導致更差的現實結果,來進一步驗證她們內心的負面信念。
  • 高成就型的女兒,看似走向了一條相反的路,她們刻苦、努力,最終也獲得了很高的成就,外人看來她的人生很成功,但是其實她們的內心卻備受煎熬。她們努力的動力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即便別人認可了,她卻依然無法消除內心根深蒂固的觀念:自己是不配的,是不值得的。

這兩類孩子看似成長路徑、人生成就完全不同,但是其內心本質是一樣的,都是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自我價值感是很低的。

《鋼琴教師》:現實版“母愛的羈絆”,演繹窒息母愛下的扭曲人生

影片中的艾莉嘉,不幸全中,是自我破壞型和高成就型的綜合體。

雖然她獲得較高的事業成就,但是卻無法消除內心的負面信念,母親的強權和控制,讓她有著極低的自我價值感;同時內心有著深深的憤怒,這種憤怒無法朝向母親,因為每一次朝向母親,母親就會以心臟不好來實施情感勒索,

她只能將憤怒投射到自己身上,她會對自己做出種種破壞型行為。

她的慾望是畸形和扭曲的,她會用刀片將自己割得鮮血淋漓來釋放被壓抑的慾望;她會偷窺別人偷情;會嗅著殘留了別人液體的衛生紙,觀看色情光碟。因為母親希望她做聖女,她就要將清心寡慾的一面徹底毀滅,這是一種無聲的抗議,用毀掉自己的方式來報復母親。

甘華德的闖入,打破了艾莉嘉平靜且壓抑的生活,但是艾莉嘉用一封寫滿她隱秘慾望的信,徹底嚇退了這個年輕人,信中是各種重口味的被虐幻想,她希望甘華德能暴力對待她,在母親的隔壁房間,即便媽媽知道,媽媽也無能為力,這仍是一份毀滅自己、報復母親的衝動。

《鋼琴教師》:現實版“母愛的羈絆”,演繹窒息母愛下的扭曲人生

當甘華德退卻後,艾莉嘉迅速從高高在上的神壇跌落,卑微且低賤地哀求甘華德的迴歸,最終甘華德用暴力羞辱且強暴了她之後,迅速退回到自己原本的生活。

被自戀母親養大的女兒,根本沒有愛人的能力,跟她的母親一樣,母女兩代都是愛無能,因為她們未曾體被愛滋養,所以她們的一生都在用愛,滿足自己的缺失。

不良模式會代代傳承,艾莉嘉在這段感情的最開始像母親對待她一樣,強權霸道;在得不到之後懦弱卑微,內在那個真實的她已經被母親養殘,從未真正長大。

睹甘華德全身而退的艾莉嘉,只能將刀刺向自己的肩膀,繼續回到壓抑痛苦的輪迴中,共生關係已經根深蒂固,救贖已經變得無比艱難,那刺向自己的一刀透露出深不見底的絕望。

人們內心的創傷,不會因為養兒育女就自動療愈,反而會因為他們帶著創傷撫育孩子,而將創傷傳遞給子女,將悲慘的命運輪迴下去,直到某代子女覺醒,通過學習療愈,這段輪迴才能被打破。

《鋼琴教師》:現實版“母愛的羈絆”,演繹窒息母愛下的扭曲人生

《鋼琴教師》:現實版“母愛的羈絆”,演繹窒息母愛下的扭曲人生

4、第三層關係:意識與潛意識、生能量與死能量的博弈

武志紅曾經指出,自戀、性和攻擊性,是人類的三大動力。

人越是遠離這三個東西,就越是死氣沉沉,沒有了生命力。而那些能直接展現自戀、性和攻擊性這三種能量的人,他們容易有爭議,但也容易有熱情、創造力、魅力等生命力的各種表現。

在艾莉嘉的悲劇中,生能力和死能量一直在不停博弈。

  • 一方面她有著正常的慾望,她有著性慾望,她對母親有著攻擊性,這些生能量是她靈魂還未徹底死亡的象徵;
  • 但是另一方面,死能量在一直深深鉗制著她,她無法發洩正常的性慾望,她不能展示對母親的攻擊,她只能將這一切深深壓抑在心底,投射成自我厭惡和自我攻擊,最終自我毀滅。
《鋼琴教師》:現實版“母愛的羈絆”,演繹窒息母愛下的扭曲人生

而這份生能量與死能量,對應的也是精神分析中的意識和潛意識,那些潛意識中的人性慾望,被內心的牢籠緊緊捆住,壓抑在潛意識中,最終能在相互撕扯中,走向滅亡。

而在艾莉嘉的個人悲劇中,罪魁禍首是那個宣傳以她為中心,深深愛著她的母親。吃人的母愛,比魔鬼都恐怖。

《鋼琴教師》:現實版“母愛的羈絆”,演繹窒息母愛下的扭曲人生

5、掙脫羈絆心靈的母愛,給你幾個心理學建議

母慈子孝是我們傳統倫理的核心,質疑母愛彷彿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不正面母親帶給我們的傷害,就很難治癒內心的創傷。

但是同時,正如我們開篇所提到的,我們討論這個話題,不是為了討伐母親,而是為了正視創傷來處,為了悲劇不再發生。

如果你正被“傷人的母愛”所羈絆,結合《母愛的羈絆》中的相關內容,我給你幾個心理學建議:

★ 1)接納自己的痛苦,向外界求助,給自己表達負面情緒的權利

心理學上有句話:看見即療愈。勇敢接受這個事實:我有一個不完美的母親,

面對問題,我們會迷茫痛苦,但當知道了問題在哪,解決路徑是什麼,痛苦就會大大減輕。

《母愛的羈絆》中,作者給出了三個步驟:

  • ① 弄明白母親是怎樣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你身上的;
  • ② 理解並解決媽媽和其他人的嫉妒;
  • ③ 消除內化的負面觀念。

媽媽可能這輩子都無法滿足你,她給你造成的創傷可能今生都不會主動幫你修復,你要陷在這個泥沼中不出來嗎?多數自戀的人,缺乏提供有效、真誠的愛和同情的能力,你要認識並接受這一點。

放下對母親的期待,接納自己的痛苦,給予自己表達負面情緒的權利。

這個康復的過程也是一個重新梳理回顧的過程,期間一定會體驗到很多痛苦,有憤怒有不甘,還會有對母親的內疚。

當你覺得自己承受不了,勇於向外界求助,允許自己痛苦,你可以寫日記,可以唱歌、可以運動,一點點疏解這種痛苦,然後最終放下這種痛苦。

《鋼琴教師》:現實版“母愛的羈絆”,演繹窒息母愛下的扭曲人生

★ 2)從母親身邊獨立出來,給自己一個獨立的空間。

武志紅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長要經歷三次分離,其中一次重要的分離就是與母親的心理分離。但是在自戀母親的家庭裡,多是這一次分離沒有做好。

在《母愛的羈絆》中作者建議要從母親身邊獨立出來,從給自己一個獨立的空間開始。

從現在開始你要給自己建立界限感,你可以和母親臨時隔離,告訴她你最近有事情需要處理,希望她不要打擾你,等你處理完你會再來看她。

不要去討好媽媽,不要去期待媽媽的改變,當自己跟媽媽的意見不符時,堅持自己獨立思考。

★ 3)改變錯誤認知,不從親密關係中尋求補償

媽媽帶給你的傷害和創傷,別人沒有義務幫你療愈,你在媽媽那未被滿足的期待,投射到別人身上同樣會以失敗告終。

很多人從原生家庭中受到創傷,會從自己的小家庭中尋求補償,自己的伴侶或者下一代往往會成為犧牲品,這樣的做法只會犧牲掉自己新的親密關係,得不償失,還容易讓創傷代際遺傳。

在自己身上找幸福不容易,從別人身上找幸福就更難,創傷的療愈最終還是要靠自己。

《鋼琴教師》:現實版“母愛的羈絆”,演繹窒息母愛下的扭曲人生

★ 4)正確養育下一代,終結代際創傷

《母愛的羈絆》中作者講到了她的一位諮詢者曾經說過的話:

我一直在祈禱,希望我攢的錢是給孩子上大學用,而不是付他們的心理治療費。

每位受原生家庭所困的人,都應該明白,創傷是很可能會代際傳承的,如果你不自我覺醒、自我療愈,這個輪迴的鏈條就不會被打破。

如果你有一位書中所說的自戀型母親,那麼請一定要努力進行自我療愈,在內心成長出堅定的力量,讓家庭的消極影響從你這一輩消除,不再傳給下一代。

結語:

《鋼琴教師》絕望而壓抑 ,但是現實生活中被母愛所羈絆的靈魂,並不是完全沒有自救的可能。

一切都要從邁出第一步開始,或許艱難,但是值得!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聞學碩士,多年媒體記者經驗,心理諮詢師。如果喜歡,歡迎點贊並關注 ,持續輸出心理學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視角幫你解讀生活、看透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