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根据地,百姓一见八路军就关门,张国华纳闷:在躲咱们?

开国中将张国华25

重建根据地,百姓一见八路军就关门,张国华纳闷:在躲咱们?

1940年3月中旬至4月底,115师第343旅恢复番号并兼鲁西军区,所辖部队统编为黄河支队和运河支队。杨勇任旅长兼军区副司令员,肖华任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彭雄任黄河支队支队长,张国华任支队政委。

6月10日,彭雄、张国华率领黄河支队到达山东金乡县南部地区。张国华触景生情,不由得感叹道:“湖西紧邻苏豫皖,东南紧扼津浦、陇海两条铁路干线和战略要地徐州,是华中与华北两大战略区域的联系纽带,真乃兵家必争之地!”

彭雄雄心勃勃地说:“控制湖西,就打通了八路军与新四军的联系,掌握了华中、山东抗日根据地和延安、太行山等抗日中心来往的交通要道,直接威胁日寇占据的徐州、济宁、菏泽、商丘等重要据点,有力地阻止蒋军顽固派对华北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突然,他发现有几户人家,远远瞧见队伍走来,急忙关上了大门。“你感觉到没有,老百姓好像在躲咱们?”

重建根据地,百姓一见八路军就关门,张国华纳闷:在躲咱们?

张国华

张国华的心一沉,长叹一口气:“‘肃托’阴影未消除呀!老百姓还视我若‘强盗’。”

1939年8月,混入党内的异己分子王须仁,勾结苏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兼4大队政委王凤鸣,无中生有地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湖西“肃托事件”,从湖边地委干部学校开始,逐渐扩大到湖边地委、苏鲁豫区党委。他们以严刑逼供、潜心诱供,据供抓人,各级干部五六百人被逮捕、刑讯,其中约300人惨遭杀害。

第115师政委罗荣桓闻讯后,与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统战部长郭子化、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张经武、第115师锄奸部(保卫部)部长朱涤新等人,星夜兼程冲过敌人条条封锁线,来到单县楚洼、宋刘楼等村,解救了大批干部,挽救了湖西党组织和抗日武装。

张国华的心像是被揪着一样痛:“肃托”之前,湖西的抗日根据地蓬勃发展,苏鲁豫皖4省接合部20余县皆为抗日武装驰骋的战场。历时3个月的“肃托事件”以后,湖西的各级党组织一度瘫痪,各种群众组织几乎解体,地方党的武装大部丧失,军队大批干部仍然受到牵连,群众的革命热情严重受挫,恶性影响尚未消除……

“我总感到,‘肃托’还没有彻底解决。”彭雄话到这儿,看见秘书李鉴朝他们跑过来,便终止了谈话。

“报告!蒋军丰县县长董玉珏、丰县常备队总队长黄体润,将我丰县第2区徐楼乡民选乡长张德方和有声望的抗日爱国老人王茂龄扣押,激起民愤,群众游行示威抗议,要求释放张、王二人。”

彭雄曾与董玉珏、黄体润打过交道,知晓他们的德行,忍不住骂了起来:“这些人表面与我们合作,背地里千方百计排挤我党在丰县常备队内工作的干部,百般刁难抗日武装,不供粮食,还企图将其挤出丰县……”

重建根据地,百姓一见八路军就关门,张国华纳闷:在躲咱们?

【1940年,黄河支队在湖西(左起张国华、戴润生、邓克明、杨尚儒、郭影秋、李东潮、欧阳文、李贞乾、匡斌)】

彭雄怒气未消,第3团团长卢迪又前来报告:“近1万名群众游行示威,抗议蒋军沛县县长兼保安旅长冯子固撤第5区区长李剑波的职,取消我党第5区抗日组织。冯子固竟下令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并以武力驱赶我沛北独立营第5区中队及铜北独立营。”

“国华,依我看,不给他们点厉害,他们还会这样胡作非为。”

张国华点头同意:“马上通知副支队长邓克明、政治部主任欧阳文,第1团团长李金铎、政委戴润生,第2团团长匡斌、政委刘仁贵前来。”

李鉴得令,飞奔而去。

6月14日拂晓,第1团、2团分别对侵占便宜集、孙庄的丰县常备队发起进攻。在彭雄、张国华亲自指挥下,第1团顺利攻下便宜集,歼顽军700余人,当场击毙了“非常”政训处处长。第2团因事先未侦察孙庄地形,缺乏攻坚准备,也未能与丰县常备队内党组织取得联系,加之黄润体坐镇死守,所以一日之内6次攻击均未能成功,伤亡很大。夜晚,丰县常备队第1大队教导员李旭华(地下党员)率部策应第2团攻入据点,黄体润率部逃窜。黄河支队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仅俘敌100余人。接着,又乘势攻克丰县西的赵庙、刘元集,俘虏丰县常备队200余人。

重建根据地,百姓一见八路军就关门,张国华纳闷:在躲咱们?

刚刚教训完董玉钰、黄体润、冯子固部,“红枪会”又冒了出来。15日夜,黄河支队一部移驻金乡南部鲍楼地区,就被挥动着长枪、棍棒的杆子会成员堵住了去路,他们以“自保身家”为借口,拒绝黄河支队进驻。

接防时,张国华、彭雄从苏鲁豫支队的支队长彭明治、政委吴法宪处得知,湖西有很多利用群众消难避灾、祈求平安的心理,以信神拜佛等手段而组织活动。“红枪会”就是蒋军山东第11区专员朱世勤与地主势力相勾结组织的,又名“杆子会”。

“对反对我党我军和抗日政府,破坏根据地的顽匪,决不能手软!”张国华、彭雄下令平息“红枪会”暴乱!

部队初来乍到,情况不熟,面对这伙“地头蛇”显得力不从心。指战员在穿插、追击中歼灭了一部分匪徒,平息了红枪会的暴乱。战斗中,12名同志壮烈牺牲。张国华亲自在唐楼村南选址,安葬了两场战斗中牺牲的同志。

湖西各顽军的情况究竟如何?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张国华与彭雄认为,不能只听介绍,必须亲自考察。于是他们化装成商人、老百姓走村串寨,察民情、探民风。湖西内忧外患叠相交织、艰难复杂的局面,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

内忧来至“肃托”的恶性发展,不仅造成了乱打乱杀的恐怖气氛,而且使湖西党、政、军、民的工作都受到极大损失。虽然罗荣桓、郭洪涛采取了紧急措施,制止了乱捕乱杀,扭转了险恶局势,挽救了大批党员和干部,但由于当时的情况复杂,他们没能在湖西多作停留,来不及对“肃托”的全过程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致使这一重大案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外患来自蒋军在苏北、鲁西南的三部顽军——朱世勤部、冯子固部、黄体润部,约2.5万余人。他们利用苏鲁豫支队南下,黄河支队尚未立足的间隙,在单县孟新庄组建联合指挥部,由汤铁飞任总指挥,朱世勤、冯子固任副总指挥,对抗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第一次独立负责一个地区的全面工作,遇到这样复杂的局面,张国华深感责任重大。他提议召开官兵骨干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集思广益。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有的提出先攻周边顽军,有的说应当及时处理“肃托”的遗留问题,还有的建议“招兵买马”,增加实力……张国华认真听着,时而思考,时而记录,把当前的任务梳理归纳为三项:第一,同伪军、蒋军顽固派进行摩擦和反摩擦、抢劫和反抢劫、破坏生产和保卫生产的斗争;第二,同汉奸、特务以及封建会道门进行反破坏斗争;第三,同日寇进行“扫荡”和反“扫荡”、蚕食和反蚕食、碉堡和反碉堡、封锁和反封锁的斗争。

重建根据地,百姓一见八路军就关门,张国华纳闷:在躲咱们?

理清思路后,张国华合上笔记本,从座位上站起来,众声喧哗戛然而止。“同志们说得很好!这些都是黄河支队当前的任务。湖西环境艰苦,敌、伪、顽、匪、会各种力量错综复杂。特别是‘肃托’严重影响了我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党的许多组织还没有恢复,加之蒋军顽固派不断地造谣、诬蔑,不少群众对党、对八路军仍有怀疑和戒备。如今,我们是四面楚歌。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军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好比鱼和水的关系,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如同鱼离开了水。”

精辟的分析,生动的比喻,铿锵有力又蕴含哲理,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他紧接着说:“便宜集、孙庄战斗,虽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斗争策略上是有失误的,没有先打彻底与我决裂的朱世勤,而打了表面尚与我保持关系、其内部有共产党工作基础的冯子固、黄体润部,贻人口实,使我们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造成被动。究其原因,是我们与地方、群众、党组织的联系不深入,没有掌握顽军内部的矛盾。”

“打开局面,重建湖西抗日根据地,就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官兵对此形成了共识,统一了思想。各部队积极响应,抽调干部骨干,在各村庄与广大群众建立鱼水般亲密关系。

张国华经常带领干部战士到群众中宣传,在集市上,把两张桌子一摞,他站上去就宣讲。他还根据党的政策,废除了苛捐杂税,改革了以往不合理的按地亩摊派负担的制度。这一举措是农民最迫切、最现实的要求,因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欢迎和接受。

部队生活虽然很困难,但张国华反复教育官兵,宁可自己饿肚子吃棉籽,也不能动群众一粒粮食。进村入户发动群众,宁可露宿村头,也不能强住民房。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哪家屋顶漏雨,哪家灶台烂了,哪家需要挑水、劈柴,官兵知道得一清二楚,争着抢着去干。秋收前,群众缺粮,他们就动员地主把多余的粮食拿出来,救济群众。秋收时,支队领导和干部战士一道帮助群众收割。慢慢地,群众见了八路军不躲不藏,主动寻求帮助,反映问题,倾诉困难的渐渐多了,有的还主动上门嘘寒问暖。

有一次,一位连队干部请地方妇联会干部帮助解决困难,态度不好。张国华得知后,专门派人向妇联会干部赔礼道歉。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黄河支队最终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军政军民关系日益密切。

重建根据地,百姓一见八路军就关门,张国华纳闷:在躲咱们?

为了尽快打开局面,站稳脚跟,张国华和彭雄率领黄河支队采取“稳定苏北,打击鲁西南”的方针,积极打击日伪军和回击顽固派势力的挑衅。7月,周边顽军三部全部出动,从东、西两面进逼湖西根据地,企图挤走黄河支队,群众纷纷拿起土枪土炮,要求参加战斗。

张国华、彭雄分析认为,顽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各怀鬼胎,难以协作,若倾巢出动,后方空虚。于是,拟制了“避重就轻,各个击破,抓住战机,东西两翼出击”的作战计划。

具体部署为:以主力一部正面牵制敌军,第2团第3营插到沛(县)北顽军后方,袭击朱王庄,歼灭蒋军苏北专署机关及部队;沛县警卫营和铜北独立营配合第1营袭击大屯、贾庙,摧毁敌顽沛县政府;第1团第2营直捣单县西南朱世勤部的后方。

彭雄宣布完战斗部署,张国华补充说:“由于我们处于两面作战的形势,1团还要加强兵力,负责在单县西南阻击朱世勤部,第2团坚持十字河地区(在江苏省丰县东北部,因纵贯南北的复新河与东西流向的东、西支河在此呈‘十’字形交汇,故称十字河,是联系华北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通道)斗争,维护湖西与鲁南之间的交通。”

看似简单的补充,却有相当分量,显示了张国华独到的战略眼光,彭雄这位军事主官投去了佩服的目光。

三场战斗,可谓“打蛇打七寸”,漂亮!第2团3营歼敌700余人,第1营毙伤俘敌军政人员140余人,第1团2营歼灭朱世勤部留守人员300余人。加之黄河支队正面反击有力,顽军便全线仓皇撤退。

黄河支队第一次出击,就让敌伪产生了恐慌。除战斗部署无可挑剔外,选人也是煞费苦心。各作战指挥员都是经过张国华、彭雄精心挑选的。张国华特别注意培养经过战争考验的基层指战员,对政治立场坚定、作战勇敢、能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他都委以重任,选拔到领导岗位上。

在黄河支队中,原红一方面军的干部较多,还有一些原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无论他们来自哪支部队,张国华都一视同仁,唯才是举,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对于年轻干部,他积极培养,大胆使用。他以身作则,坚持原则,通过细致的工作,维护军政之间、新老干部之间、当地干部和外来干部之间、工农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之间的团结,稳定队伍,恢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了革命组织的战斗力。

重建根据地,百姓一见八路军就关门,张国华纳闷:在躲咱们?

苏鲁豫支队原来办的湖西干校,因“肃托”而停办。为培养干部,给部队输送人才,张国华提议成立教导大队,又称“湖西抗日干部学校”,任命匡斌兼校长。他还亲自参加编写识字课本,自力更生解决了教材奇缺的问题,并承担了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干校培养的干部,日后成为了名震湖西的黄河支队发达健壮的躯干和筋腱。

为钳制东部日伪军和顽军,以减轻对湖西中心区的压力,张国华从第2团2营抽出两个连为骨干,与沛县警卫营、沛铜独立营、沛滕边警卫营等合编为5县游击队(相当于团),任命许言语为游击队队长,郑统一为政委,张新华为副队长。他们带领游击队以沛(县)滕(县)边为基地.坚持微山湖东西两岸的斗争,打破了沛县、滕县、铜山、丰县、鱼台等5县顽军的数十次合围。

在数月时间内,张国华、彭雄率黄河支队,沿着山东微山湖、昭阳湖、南阳湖以西,济宁菏泽公路以南,陇海线以北的地区,消灭和瓦解了不少为虎作伥、危害群众的伪军和土匪武装,分化、取缔了破坏抗日根据地的反动会道门“无极道”、“红枪会”组织,解散了一些县的维持会。

湖西民众提起黄河支队都交口称道,有一首民谣在当地流传:“涝怕阴,旱怕晴,鬼子汉奸怕黄河支队。听到张国华来,鬼子汉奸跑掉鞋。听到彭雄到,鬼子汉奸不敢笑。”这个时期,湖西的地方武装由“肃托”后仅剩的500余人,发展到2000余人。

8月,山东分局派潘复生接替白子明苏鲁豫区党委书记一职。张国华积极配合115师和山东分局解决好“肃托”的遗留问题。

1940年9月中旬召开了为期三周的桃峪会议之后,第115师整编为6个教导旅:苏鲁豫支队为第1旅;师独立支队第1团与鲁南支队、苏南支队编为第2旅;鲁西的运河支队与师独立大队的第2团编为第3旅;黄河支队和湖西地方武装整编为第4旅。鲁南郯马地区的东进支队为第5旅;冀南的第6支队与鲁北支队等部为第6旅。同年11月,第115师教4旅(1941年2月兼湖西军区),完成整编任务。邓克明任旅长兼司令员,张国华任政委。教4旅下辖第10、第11、第12团。第10团由黄河支队第1团编成,团长李金铎,政委戴润生;第11团由黄河支队第2团编成,团长匡斌,政委刘仁贵;第12团由黄河支队第3团编成,团长卢迪,政委曾子鲁。

重建根据地,百姓一见八路军就关门,张国华纳闷:在躲咱们?

就在这一时刻,日军出动大批兵力并纠合14个县的伪军,对教4旅防区实施“扫荡”,还设立许多据点,企图对湖西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张国华、邓克明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巧妙利用敌伪之间的矛盾,集中打击少数反共最坚决的顽固派。

鉴于冯子固、黄体润表面上还与教4旅保持关系,张国华积极对他们做争取工作,多次写信或派人前去谈判,晓以抗日大义,强调团结对敌,不要自相残杀。捉住他们的士兵或军官时,予以优待释放。这样,敌军内部逐渐分化。冯子固、黄体润部的一些官兵白天假装与八路军对峙,晚上却派人来给八路军送粮食、送子弹。以前进攻根据地十分积极的王心逸,自从他的外甥被黄河支队捉住又释放回去后,态度起了变化,转为中立。对于顽固派汤铁飞、朱世勤部,教4旅则坚决予以打击。

军史资料记载:“据1940年统计,全区大小战斗就达100余次,平均三天左右就打一次仗。共歼朱世勤、常振山部4000余人,将其残部赶至单县西南……

(未完待续)

重建根据地,百姓一见八路军就关门,张国华纳闷:在躲咱们?

重建根据地,百姓一见八路军就关门,张国华纳闷:在躲咱们?

【注:《井冈山上走出的“井冈山”——张国华传》作者尚有少量存书。如有需要者可私信留言联系。参加对印反击战或者18军的老战士,作者敬赠此书,赠完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