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句典》哲思之規律

《國學句典》哲思之規律

【種麥得麥,種稷得稷】語出《呂氏春秋·用民》。種麥子,收穫的就是麥子;種穀子,收穫的就是穀子。比喻因、果一致。在哪方面下工夫,就會在哪方面有收穫。稷:果,谷的一種。

【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語出《易·繫辭下》。天下人有同樣的歸宿但所走的道路不一樣,同到一處但各自的想法多種多樣。歸:歸宿,結局。殊塗:不同的道路。塗,同“途”,道路。慮:考慮。致:到達。

【見一落葉,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語出《淮南子說山訓》。看見一片葉子凋落,就可以知道一年即將結束;看見瓶中的水結冰,就知道天下已經寒冷。說明以小可以見大,見微可以知著,暮:晚。這裡指一年的盡頭。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語出《老子》二十三章。狂風不會刮上一個早晨,暴雨不會下上一個整天,意思是說來得猛,就一定去得快。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語出《莊子·大宗師》。把我的生看作是好事的,也應該把我的死認為是好事。反映了對待生與死的一種態度;生死是新陳代謝,是客觀規律。

【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語出《列子·說符》。看見出去的就知道將要進來的;觀察過去,就知道未來。說明事物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知此可知彼。

【流水不腐,戶樞不】語出《氏春秋·盡數》。流動的水不腐臭,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比喻經常運動的東西不易被外物所侵蝕,可以歷久不壞。戶樞:門的轉軸。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語出《老子》四十章。意謂天下的萬物從具體的事物中產生出來的,而具體的事物是從抽象中的“道”產生的。

【大德滅小怨,道也】語出《左傳·定公五年》。大的恩德消除小的怨恨,是符合道理的。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語出《莊子·秋水》。從自然規律來看,萬物沒有貴賤的差別。意思是說物各有所長,人不應存有偏見。

【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語出明代劉基《司馬季主論ト》。湍急的水流下面,一定會有深潭;高大的山丘下面,一定會有深谷。激湍:湍急的水流。丘:山丘。浚谷:深谷。

《國學句典》哲思之規律

【樹向欲靜而風不止】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九。樹要靜下來而風卻不停地吹。比喻事不遂人願,或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舉事有道,計其入多,其出少者,可為也】語出《韓非子·南面》。做事有一定的原則,要計算一下,凡是收益多而付出少的事情就可以辦。意思是說做事要權衡利弊得失。

【野火不盡,春風吹又生】語出唐代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叢叢草木是野火永遠也不能燒絕的,一經春風吹拂,它們又會煥發生機,成長起來。二句詩極其生動、形象地表現了野草頑強旺盛的生命力,富於哲理意味。

【盈把之木無合拱之枝,榮澤之水無吞舟之魚】語出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卷五。一隻手能握起的樹不會有合抱粗的樹枝,坑窪裡的水中不會有能吞進船隻的魚。盈把:滿把,一手能握起。合拱:兩手合圍;合抱。榮澤:小水窪。吞舟之魚:比喻大魚。

【著意栽花花不發,等閉插柳柳成陰】語出元代關漢卿《包待制智斬魯齋郎》雜劇第二折。用心種花,花卻沒有成活,隨便在地上插上一枝柳條,卻長出了柳樹,有了樹蔭。比喻用心辦的事沒辦成,無意中的行動卻產生了結果。

【鉤曲之形無繩直之影,參差之上無整齊之下】語出晉代葛洪《抱朴子·廣譬》。像鉤子一樣彎曲的東西不會有筆直的影子,上面高低不平那麼下面就會雜亂不齊。鉤曲:像鉤子一樣彎曲。繩直:像繩子一樣垂直。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語出唐代李白《日出入行》詩。是誰揮舞著鞭子驅趕著一年四季不停轉換?世間萬物的興衰榮枯都是自然規律使然。二句詩反映了作者的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

【所種者谷,雖瘠土惰農,不生稗也;所種者稗,雖美田疾耕,不生谷也】語出宋代蘇軾《廣成子解》。你種的是穀子,即使是在貧瘠的土地上,人懶得管理,它也不會長成稗子。你種的是稗子,即使是肥沃的土地,人勤於耕作,它也不長成穀子。原作是比喻真正的好人在任何困難條件下也不會改變其正直的天性,邪惡之人即使有各種優越條件也難改變其邪惡本性。瘠土:不肥沃的土地。稗:與穀物並生的雜草。

【牛蹄之涔,無尺之鯉;塊阜之山,無丈之材】語出《淮南子·俶真訓》。牛蹄注的積水中,長不出一尺長的鯉魚;小的土丘上,長不出一丈長的木材。說明事物的發展受其環境條件的制約。涔:路上的積水。塊阜:小土丘。

【卉茂者土必沃,魚大者水必廣】語出晉代葛洪《抱朴子·清鑑》。花卉茂盛的地方土質一定肥沃,魚兒大的地方水面一定寬闊。

《國學句典》哲思之規律

【林花掃更落,徑草路還生】語出唐代孟浩然《晚春》詩。林木間的落花掃去了,又接著落下;小道上的野草踩死了,又重新長出來。兩句詩形象地說明自然規律不可抗拒。

【目察百步,不能了了,而欲以所見為有,所不見為無,則天下之所無者,亦必多矣】語出晉代葛洪《抱朴子·論仙》。用眼晴看百步以內的東西,還不能看得清清楚楚,而要把自己親眼看見的認為是存在的,看不見的認為是不存在的,那麼天下不存在的東西也就很多了。說明人受條件的限制,不可能親眼目睹天下萬物,但天下萬物依然客觀存在。

【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語出唐代李白《日出入行》詩。草木不因為春風的吹拂使之滋生、盛長而致謝,也不因為秋天的霜氣使之調零、枯落而怨恨。意思是說草木榮落、四季變化是自然規律。

【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語出《老子》七十六章。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之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存之類。說明事物都會向它的對立面轉化的道理。

【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語出《莊子·駢拇》。野鴨的腿雖然短,續上一截就會使其憂傷;鶴的腿雖然長,砍去一段就造成悲痛。後以“斷鶴續鳧”比喻違反自然規律。鳧:野鴨。脛:小腿。

【必然者有時而不然,而不必然者有時而或然也】語出明代莊元臣《叔苴子外篇》卷二。一定要發生的有時並沒有發生,不一定能發生的有時卻真的發了。說明事物的產生有其偶然性。或然:或許又成了那個樣子。

【山銳則不高,水狹則不深】語出漢代劉向《新序·節士》。山坡太陡峭,山就不會很高;水面太狹窄,水就不會很深。銳:細尖,此指陡峭。狹:狹窄。

【雲厚者雨必猛,弓動者箭必遠】語出晉代葛洪《抱朴子喻蔽》。鳥雲厚實的,雨一定下得大;弓弩強勁的,箭一定射得遠。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語出《莊子·刻意》。張口呼吸,吐出體內的渾濁氣體,吸進新鮮空氣。後來以“吐故納新”比喻揚棄舊的,吸收新的。呴:張口吐氣。納:吸進。

【千斤之石,置之立坂之上,一力可以落九仞;萬斛之舟,溯於急流之中,片帆可以去千里】語出宋代林通《省心錄》。千斤重的石頭,放在十分陡直的山坡上,稍一用力就可以使其滾落到最低的地方;滿載的大船逆行於湍急的水流中,掛上一片帆布就可以一下子行千餘里。立坂:陡直的山坡。仞:古代八尺(或七尺)為一仞。斛:量器名。古時十鬥為一斛,後又以五斗為一斛。溯:逆水而行。

《國學句典》哲思之規律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語出《莊子·大宗師》。人的死和生,是不可避免的,它就像晝夜交替的自然現象一樣,是自然的規律。

【但為老去年遒,盛固有衰不疑】語出晉代陸機《童逃行》)詩。只是因為老已通近,盛極而衰,這本是無可置疑的規律。遒:迫近。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語出唐代孟浩然《晚春》詩。林木間的落花掃去了,又接著落下;小道上的野草踩死了,又重新長出來。兩句詩形象地說明自然規律不可抗拒。

【植稂莠於腴土,不能使為嘉禾,種梧梓於磽土,不能使為荊棘】語出清代陳確《葬書·葬論》。把和莠種在肥沃的土地上,也不能使之長成優良的稻禾;把梧桐和梓樹種在貧瘠的土地上,也不能使之長成荊棘。說明壞的總是壞的,好的無論在多麼惡劣的環境中也依舊很好。莠:糧和莠,為有害禾苗的雜草。腴土:沃土。腴,肥美。嘉禾:好莊稼。梧梓:梧桐和梓樹,均為上好的樹種。磽土:堅硬而瘠薄的土地。磽,硬而貧瘠。荊棘:叢生有刺的小灌木。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語出《呂氏春秋·察今》。明察自己就可推知別人,明察現代就可以推知古代。察:仔細看;調査。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語出《管子·形勢》。對當今世事有疑問,可以考察歷史;對未來不瞭解,可以察看過去。察:考察。來者:指未來的事。往:過去的。

【一節見則百節知矣】語出漢代劉向《說苑·尊賢》。見到事情的一端就可以知道事情的全貌了。說明見微知著的規律。節:這裡指事之一端。

【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語出《荀子·非相》。從近處可以瞭解遠處,從少可以知道多,從隱微處可以得知顯著處。微:隱微。明::顯著。

【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語出《呂氏春秋·察今》。根據近的可以推知遠的,根據現代的可以推知古代的,根據看見的可以推知沒有看見的。

【以所見可以佔未發,睹小節固足以知大體】語出漢代劉向《說苑·尊賢》。根據所看見的,可以推測沒有發生的;看見事物的一端,可以知道它的大體。意思是以小可以知大,從事物的一點苗頭可以預見其發展趨向。節:這裡指事情的一端。

【欲觀千歲,則數今日】語出《荀子·非相》。要觀察千年以前的情景,就看一看現在。說明歷史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數:計算。

《國學句典》哲思之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