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乾部】典型事蹟掠影(六)

真情紮根陵園,唱響革命英烈頌

--烏蘭浩特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陳永祥先進事蹟

陳永祥,男,漢族,1964年9月出生。2014年5月組織把他安排在烏蘭浩特市烈士陵園工作,做了一名專職的守陵人。工作期間有過別人稱讚時的愉悅,有過默默守陵時的孤獨,有過陵園發展瓶頸時的彷徨……這些,他都享受並快樂著,一如既往地堅持著。

爭取支持,園貌煥然一新。烏蘭浩特市烈士陵園新址建於2000年,是為紀念內蒙古民族解放戰中英勇犧牲的將士而建立的,現存烈士骨灰325位,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設施保護單位,被盟委盟行署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於當時條件限制,陵園建造的很簡陋,尤其在生態環境提升的今天,顯得有些遜色,甚至沒有人願意到這裡參觀,嚴重影響了整體形象和教育功能的發揮。陳主任上班後,看到革命先烈的遺物,對革命烈士的愛戴使他熱血沸騰起來,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讓烈士的英勇事蹟成為激勵後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熱情,要讓陵園一改過去蕭條寂寞的景象,煥發出勃勃生機。他首先從抓陵園的維修改造和綠化美化入手,他多次主動向上級主管領導彙報,得到了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如今,陵園面貌已煥然一新:英烈靈堂得到重新修繕,新建雕像宏偉高大,碑前紀念廣場擴大了,整隊廣場和停車場建成了;重新綠化美化了園林;陵園變得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成為烏蘭浩特市各界人士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又是當地群眾陶冶情操和遊覽休閒的好去處。

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烏蘭浩特市是革命老區,是自治區政府成立時首府所在地,無數將士為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幸福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把忠骨留在了烏蘭浩特市這塊熱土上,烈士陵園已經成為人們瞻仰先烈、接受教育的重要陣地,每年到陵園接受教育和紅色旅遊的人達到4萬餘人次。特別是每年清明節期間,到陵園瞻仰烈士的就有1.5萬人左右。無論是對團隊參觀,還是零散遊人,陳永祥總是熱情接待,詳細介紹陵園的概況,胡家窩棚戰役的戰況、烈士的事蹟。每年清明節期間,他每天七點左右就到單位,做好各項準備,掛橫幅、調試音響設備、檢查靈堂等等。上午8點到下午5點負責接待,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4,000多人次。接待結束後,還與大家一起將園內打掃乾淨,再累再苦,從無怨言,他總是用烈士的事蹟鞭策自己,教育職工,他經常向大家講,烈士們把鮮血和生命都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我們受點累、流點汗算得了什麼?

率先垂範,平凡中見偉大。烈士陵園佔地150畝,面積大,林木茂盛、覆蓋率高,防火任務重,陳永祥始終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專門制定了防火緊急預案和祭掃烈士的規章制度,不厭其煩地勸導群眾文明祭奠,禁止燒紙、燒香的紀念陋習。他堅持每天巡山不少於2次,多年如一日,及時發現排查安全隱患上百次。由於安全工作措施到位、責任到位、落實到位,陵園至今未發生一起安全事故。他熱愛本職,以園為家,每天總是第一個上班,最後一個下班。每逢突擊任務和艱苦工作,他總是身先士卒,做好表率,每次拔草、栽樹、種花、澆水、掃地、除蟲等他都與大家一起幹。他工作認真,做事精益求精,單位有工程項目,從材料的採購驗收,施工的質量進度,他都親自檢查監督,嚴格把關。

“儘管這份工作孤獨而清冷,但我會在這塊紅色陣地上為愛國主義事業堅守到底”,就這樣,陳永祥默默守候在英烈身邊,一遍一遍地講述著革命英雄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