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列強能屢次打到北京城?假如換成西安,或將沒有這些恥辱

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於現狀,人為地隔絕於世並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註定最後要在一場殊死的決鬥中被打垮:在這場決鬥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激於道義,而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一種任何制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馬克思

為什麼列強能屢次打到北京城?假如換成西安,或將沒有這些恥辱

這段話,選自以精煉的語句描繪出了大清帝國走向滅亡的原因,和大清帝國同西方列強之間戰鬥的實質。當然,馬克思還是高估了大清帝國,大清帝國往往連殊死的決鬥都沒迎來,就已經被列強的兩萬人以下的部隊打到北京,然後舉白旗投降。為什麼列強能屢次打到北京城?為什麼不將大清帝國的首都遷都西安,然後堅持作戰呢?

為什麼列強能屢次打到北京城?假如換成西安,或將沒有這些恥辱

清朝的北京為什麼不經打?

明成祖朱棣當年遷都北京,經常被人們所不解——北元勢力就在蒙古高原,而北京離蒙古高原並不遠。將京城從南京遷至北京,不是會提高首都被攻佔的風險嗎?

除了政治方面的因素,朱棣之所以敢將首都定在北京的重要原因,便是北京的西部與北部是燕山山脈,可以說是易守難攻。當然,朱棣當時完全沒考慮到海上的風險,畢竟作為一個明朝人,他還無法想象,未來的敵人來自海上。

為什麼列強能屢次打到北京城?假如換成西安,或將沒有這些恥辱

清朝的北京之所以好打,就在於北京就地形而言,沿海無險可守。而列強們進攻大清帝國的方式,正好就是陸戰部隊乘著艦隊,一路沿著海岸線進攻,由天津登陸,而後進攻北京。事實上,儘管列強的軍事裝備精良,進攻軍隊數量也不少,但只要節節阻擊,層層對抗,就可以輕易地抵抗住列強的攻勢。

正如慈禧竄逃至西安後,依賴海權的列強們對於遙遠的中國內地,也感到鞭長莫及,根本無力追擊。無奈,北京還是離沿海太近了,列強能迅速達到天子腳下,縮短戰爭時間,朱棣和多爾袞都沒想到,會有一天洋鬼子會乘著船一路從歐洲飛馳而來。

為什麼列強能屢次打到北京城?假如換成西安,或將沒有這些恥辱

實際上,列強並非不可戰爭,以弱勝強的戰例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就如同拿破崙遠征俄國,俄國人無力抵抗拿破崙天下無敵的軍隊,於是堅壁清野,撤離首都莫斯科,最終等待冬天時才發動反攻。鴉片戰爭同時期,英軍進攻阿富汗,輕易攻佔了阿富汗首都坎大哈。阿富汗軍民發動游擊戰,層層狙擊,最終通過消耗戰殲滅了英軍。抗戰時期,面對強大的日軍,軍事裝備還尚處第一次世界大戰水平的中國軍隊,通過以空間換時間的持久戰,最終贏得了勝利。清廷的無能,便在於首都被攻佔,就輕易地投降議和。縱使,屬於陳腐世界的大清帝國代表的是道義,而屬於現代社會的列強們代表的是不義和特權。但最終,不義還是戰勝了道義,現代戰勝了陳腐,清廷也選擇將國家主權和人民利益廉價出賣給了列強。

二、 為什麼不遷都西安,堅持作戰呢?

為什麼列強能屢次打到北京城?假如換成西安,或將沒有這些恥辱

慈禧以及滿族權貴們一直認為,如果輕易遷都西安,將政治重心轉移至華中,不用列強侵略干涉,清廷自己就會先失去對華東的控制。華東是清朝賦稅的重中之重,一旦捨棄對華東的控制,清帝國的國力必然會嚴重下降。另外,將首都遷移至西安而捨棄北京,自然就無力顧及龍興之地滿洲了。捨棄北京,也等於變相地捨棄歷代皇帝了寢陵。

為什麼列強能屢次打到北京城?假如換成西安,或將沒有這些恥辱

加上,對於全面同列強展開持久戰和空間戰,清廷是完全沒信心的。他們自己也明白,隨著戰事的全面進行和持續,大清帝國的各族人民,會率先揭竿而起,在列強之前推翻清廷的統治。所以,擺在清廷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就是求和。事實上,遷都西安之事清廷內部早有多次討論,但最終出於複雜的利益考量和清廷本身的政治軟弱性,遷都之事一直被否決。

為什麼列強能屢次打到北京城?假如換成西安,或將沒有這些恥辱

歸根溯源,無論是列強能輕易打到北京城,還是無法遷都西安,都是因為清廷的無能和落後。它的落後在於它不是一個近代化的政府,行政組織和科學軍事技術差了列強兩個世紀。它的無能在於統治階級毫無鬥爭和尚武精神,只顧著維護自己的地位和權力。

大家認為在晚清時期,清廷還有救亡圖存的可能性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