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伐遼一戰,卻改變了北宋從此的戰略方針

導語

在平定北漢之後,宋太宗趙光義明顯是過於自信了。在他看來,周世宗、宋太祖都沒能消滅北漢,如今卻被他做到了。因此,宋太宗就想更進一步,徹底收回燕雲十六州,使自己成為千古明君。僅僅在平定北漢後半個月,宋太宗就下詔討伐遼國,在雙方陷入了長達7年的邊關戰爭後。公元986年,宋太宗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北伐,不過,這次北伐的結果卻導致了北宋面在對遼國時,幾乎是只守不攻,一直到滅亡。

北伐背景

在對遼宣戰後,北宋與遼國一開始並沒有爆發戰爭,而是在邊界上陷入了長期的拉鋸戰中,雙方勢均力敵,互有勝負。但遼國的一個消息卻打破了這種平衡,那就是遼景宗病逝,繼位的耶律隆緒僅僅只有十二歲,國政由太后蕭燕燕主持。宋太宗得知了這樣一個消息後大喜,他認為一個12歲的小孩和一個女子根本無法掌管遼國。宋太宗也因此動了北伐的心思,他先是下旨,命北方邊境諸州,務必守境力耕,不得擅出邊關,不得侵擾契丹人、奪其畜產,違者以重罪論。宋太宗想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營造出宋朝想要和平的景象。

宋太宗伐遼一戰,卻改變了北宋從此的戰略方針

北伐前形勢圖

不過宋太宗顯然是低估了蕭太后。史書記載蕭太后“習於兵事”,她知人善任,提拔耶律休哥為南京(幽州)留守兼南面行營總管,全權負責邊關事務。耶律休哥赴任後,發現宋太宗的詔令不過是個愰子。宋軍正源源不斷地把糧食送抵北部邊關,並在黃河北岸修築城堡,顯然是在積蓄力量,準備進攻。

耶律休哥將計就計,一方面他修武備、積極備戰;另一方面則派出大量間諜,潛入宋帝國境內,傳播遼國國內空虛,遼國邊關將帥都只是有勇無謀的人。這些消息,讓大宋邊關將領信以為真,並且還上報給了朝廷。甚至還有幾位地方官員上書,提議對契丹發動戰爭,奪取幽州。

宋太宗伐遼一戰,卻改變了北宋從此的戰略方針

燕雲十六州

在地方官員多次上書後,宋太宗抑制不住北伐的衝動,因為在他內心深處,想成為像秦皇、漢武那樣偉大的君王。公元986年,北伐開始了。這一戰,在大宋帝國曆史上,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雍熙北伐

宋太宗的北伐,顯然是過於草率了。他沒有派人收集情報,僅僅是遼國間諜在民間散佈的信息和幾個文官的上書就讓他坐不住了。同時他對遼國的軍事實力也做出了錯誤的評估,蕭太后上臺後,遼國的實力不僅沒有削弱,反而比遼景宗時更強大。在太宗發動北伐的前一年,遼國還大敗女真,俘獲了十餘萬人,馬二十多萬匹,軍事力量更加強大。不過這一切,宋朝上下卻沒有一人得知。

宋太宗伐遼一戰,卻改變了北宋從此的戰略方針

北伐路線圖

在這種敵人情報錯誤,信息不全的情況下,宋軍出發了。這次北伐宋朝可以說是精銳盡出,共計四路人馬:

  • 第一路為主力軍,由名將曹彬為主帥,崔彥進為副帥。
  • 第二路為輔軍,掩護主力。由米信為主帥,杜彥圭為副帥。
  • 第三路由田重進率領,從定州出發,經飛狐向北挺進。
  • 第四路以潘美為主帥,楊業為副帥。從山西出發,迂迴向幽州進軍,與曹彬形成夾擊之勢。

戰爭一開始,宋軍就捷報不斷。潘美與楊業在攻入遼境後,向北推進到了寰州,遼刺史趙彥辛望風而降;緊接著直取朔州,朔州守將趙希贊同樣舉投降。進攻應州,遼國守將再降,不久後,雲州也被宋軍收復。出師不到三個月,潘美與楊業連下四州,戰績驚人。

田重進攻入遼國後,首戰飛狐勝利後,率軍圍攻靈丘,守將穆超舉城投降。遼國急忙派一支軍隊以阻擊宋軍深入,被田重進打敗了,還損失兩員大將。在蔚州之戰中,遼軍很快就舉城投降。而協助曹彬進攻的米信,也在新城大破遼師,取得一場勝利。

宋太宗伐遼一戰,卻改變了北宋從此的戰略方針

曹彬畫像

主力軍曹彬部總兵力十餘萬人,擔任主攻方向。越過宋遼邊界後,攻克固安城,而後挺進涿州。曹彬與遼軍在涿州以東決戰,然而力量懸殊,很快遼軍就被宋軍擊破。曹彬乘勝追擊,從北門攻入,佔領涿州。涿州是幽州的南面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遼國派出一支軍隊南下,企圖收復涿州。曹彬遣部將李繼宣率輕騎渡過涿河,大敗遼師。從戰爭的第一階段來看,宋軍四路出擊,節節告勝,攻城略地。

然而勝利的背後卻是遼國的誘敵深入。曹彬推進的速度太快了,而軍隊越往前推進,後勤補給線越長,一旦遼軍在這個時候切斷宋軍的運糧通道,那麼宋軍直接就陷入死地。曹彬做為一名久經沙場的老將,他未必沒有看出來,但他卻依舊快速推進。對於曹彬的推進,以旁觀者的視角來看,大概有三個原因:第一就是輕敵,此從宋軍北進,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連勝很有可能導致曹彬產生輕敵心理。第二就是曹彬打算速戰速決,從曹彬的進軍路線就能看出,曹彬認為耶律休哥在逐州失守後一定會與宋軍決戰,而曹彬只要速戰速決,在糧食吃完前解決戰鬥就不必擔心補給線問題。第三就是潘美、楊業的連勝很有可能給主將曹彬施加了壓力,身為主將卻被部下超過,這很有可能讓曹彬面子上掛不住。

宋太宗伐遼一戰,卻改變了北宋從此的戰略方針

影視劇中的耶律休哥

與曹彬的思想相反,耶律休哥並不急著與曹彬決戰。遼國是本土防禦,持久戰對進攻方的宋朝軍隊相當不利,耶律休哥採取守勢,同時派出輕騎兵不斷騷擾。夜間,契丹騎兵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對宋軍的薄弱據點發起突襲,打擊宋軍士氣;白天,耶律休哥則派出精銳騎兵,埋伏于山林草莽,襲擊宋軍的運糧交通線。

大軍的消耗是巨大的,僅僅十幾天過後,曹彬大軍的糧食供應不上了。在糧草不夠的情況下,向前推進與遼軍決戰是不可能的,守住涿州也不可能。於是曹彬下令,放棄涿州,撤向雄州,等糧食供應上了,再打算進攻。

曹彬的做法,令宋太宗十分不滿,他派使者要求曹彬兵團速速與米信會合,等待潘美、楊業迂迴到幽州城背後,再聯合起來攻取幽、薊。宋太宗的指示是正確的,但曹彬的部將們眼看著潘美與田重進這兩路兵馬節節勝利,紛紛請戰。身為主將,曹彬有一個巨大的缺點,就是過於仁慈。在將士們紛紛請戰下,曹彬架不住人多,只得依從部下的建議,再度向涿州發起進攻。

此時的蕭太后及遼聖宗已達抵達涿州以東五十里之處,同時還帶來了契丹最精銳的騎兵部隊。蕭太后命令耶律休哥等人派出輕騎兵,對曹彬大軍不停地騷擾,遲滯其行軍速度。曹彬一路且戰且行,花了四天的時間才抵達涿州。這個時候已經是農曆四月,天氣開始變得炎熱,經過多日行軍作戰後,宋軍已是疲乏不堪了。在契丹精銳騎兵的加入下,曹彬又一次下令,從涿州撤退。

宋太宗伐遼一戰,卻改變了北宋從此的戰略方針

岐溝關

耶律休哥趁宋軍撤退,親率精銳騎兵,全力追擊。宋軍以步兵為主,而契丹人則是騎兵,很快宋軍就被遼軍追上。雙方在岐溝關(河北涿縣西南)展開較量,但兩進又兩退的宋軍將士士氣低迷,毫無招架之力,被遼軍打得丟盔棄甲,曹彬率部突圍,往拒馬河方向退卻。到了拒馬河時,前有河流擋路,後有契丹追兵,宋軍亂得像一鍋粥。這個時候,曹彬已完全失去對軍隊的控制力,拒馬河成為宋軍的災難之地。由於一片混亂,在渡河時,宋軍人馬互相踐踏,踩死、淹死者無數,被追上來的契丹騎兵殺死者無數。而且宋軍士兵為了逃命,把沉重的盔甲脫了扔在岸上,就連刀槍劍戟這些武器也都扔了,拒馬河畔,武器堆積如山,拒馬河中,屍體累累。史書上這樣寫道:

“沙河為之不流,棄戈甲若丘陵。”除了士兵,宋軍的中高級官員也死了很多人。被任命為幽州知州的劉保勳,都還沒到幽州城,就溺死於拒馬河,他兒子來救他時,也不幸溺死,殿中丞孔宜同樣在渡河時溺水而死。

關鍵時刻,副將李繼宣率部與契丹血戰,李繼宣抱著必死的決心,把命都豁出去了,終於逼退了遼師。不過此時的宋軍死亡過半,數萬人命喪沙場。垂頭喪氣的曹彬率著殘兵敗將退往高陽,這也意味著雍熙北伐已經失敗。戎馬一生的曹彬,以北伐的慘敗而暗淡收場。而耶律休哥成為了契丹的民族英雄,被蕭太后封為“宋國王”。

宋太宗伐遼一戰,卻改變了北宋從此的戰略方針

戰爭初期北宋佔據的地區

曹彬敗退後,耶律休哥已經在東線戰場上把宋軍徹底趕出去了。此時西線的蔚州、寰州、朔州、雲州、應州仍在宋軍手中,這也是北伐過程中田重進與潘美、楊業所取得戰果。不過,遼國人並不會將這五州之地拱手讓出。蕭太后派契丹名將耶律斜軫統率十萬大軍,馬不停蹄殺奔過來。

在耶律休哥大敗曹彬後一個月,耶律斜軫揮師越過太行山,進攻宋軍控制下的安定城。宋軍將領賀令圖在安定城西與遼軍交戰,根本不是契丹的對手,只得向南撤退。耶律斜軫追至五臺,大破宋軍,宋軍損失數萬人馬,元氣大傷。遼軍挾勝利之威,於次日攻陷蔚州。

宋太宗立即指示駐守在應州的潘美率領軍隊增援賀令圖。潘美收到詔令後,直奔飛狐。不過,耶律斜軫早已佔據有利地勢,大敗潘美,隨後兵鋒直取應州。此時應州毫無防禦力量,只得棄城而逃。耶律斜軫又把下一個目標對準寰州。寰州守軍沒有棄城而逃,他們選擇了頑抗到底,但面對優勢敵軍,很快便淪陷了,守城的一千多名將士被殺。

宋太宗伐遼一戰,卻改變了北宋從此的戰略方針

潘美畫像

此時的潘美早已知道這四個州是守不住了,但他還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儘可能把四州的百姓遷往大宋境內。潘美收羅殘兵敗將,退守朔州狼牙村。不過契丹攻破寰州後,正在向朔州挺進,距潘美大軍已經不遠了。楊業認為應避其鋒芒,他說道:“如今敵人兵鋒益盛,不可與之爭鋒。我們應該率兵出大石路,先派人通知雲州、朔州守將,先把雲州百姓撤出來,然後我軍直逼應州(應州此時已淪陷),契丹必定要集中兵力與我抗衡,屆時讓朔州軍民出城,向石碣谷轉移。在石碣谷入口處,埋伏一千人的強弩兵,再派一支騎兵支援,那麼雲州、朔州、應州三地百姓可以保全了。”

楊業的這個提議,著力點在於儘可能多地把百姓保全轉移到國內,並不想與契丹人打硬仗,消耗實力。但在宋軍將領中,許多人對楊業是有敵意的,一方面他是北漢降將,另一方面是他在邊關名氣很大,令人嫉妒。聽到楊業的發言後,王侁站出來斥責道:“將軍手握數萬精兵,卻畏懦如此!應該要擂響戰鼓前進,直奔馬邑與敵人決戰。”

王侁冷嘲熱諷地說:“你平素綽號叫‘楊無敵’,如今遇到敵人就逗留不前,莫非將軍心懷他志嗎?”這句話讓楊業漲紅了臉。王侁含沙射影,暗示楊業本來就是個降將,如今又想向遼國投降。當年楊業還是北漢大將時,北漢其他人都投降了,就只有他一個人不投降,因為他看重的就是個人的氣節。如今王侁卻諷刺他不過是個小人,他悲憤地對王侁等人說:“我楊業並非貪生怕死之輩,只是時局不利,只會令士卒死傷卻不能建立功業。如今各位責備我楊業怕死,我當為諸公做出表率。

宋太宗伐遼一戰,卻改變了北宋從此的戰略方針

影視劇中的楊業

在明知是自投羅網的情況下,為了自證忠心,楊業不得不去做。臨行前,他來到主帥潘美帳中,道:“我這一去,凶多吉少。我楊業原是太原降將,按理早就該死了。承蒙皇上不殺之恩,還寵幸有加,授我兵權。我並非怯敵不擊,而是想尋找更好的機會,能立尺寸之功,以報國恩。如今諸君責備我避敵不戰,我只能先死以表心跡了。”

楊業攤開一張地圖,用手指向一處名為“陳家谷”的地方,讓在此兩側埋伏步兵強弩,等楊業轉戰到此時,以步兵援救,從左右兩翼夾擊敵人。楊業率部出發,向敵人重兵集結的方向挺進。潘美、王侁則按照楊業的要求,在陳家谷口埋設伏兵。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楊業大敗。為了保全士卒性命,楊業率殘兵敗卒退回狼牙村。他希望埋伏在陳家谷口的步兵、弩兵能給予敵人重大殺傷。然而當楊業抵達陳家谷口時,卻發現谷口空無一人,根本沒有一個宋朝官兵。

原來在楊業率部出發後,王侁在陳家谷口等了半天,卻沒有任何消息。王侁認為楊業要是打敗仗,那應該早就退回來了,到現在還未回來,肯定是把遼軍打敗了。一想到這裡,王侁為了功勞,召集部隊抄小路去追擊敵人。潘美想制止王侁,可是王侁不理他,自個兒走了。王侁走後,潘美覺得這裡已經不安全了,也顧不得楊業的囑咐,下令軍隊撤退。從這裡也能看出宋軍失利的一個原因,無論是曹彬或是潘美,作為前線統帥,並沒有一言九鼎的真實權力,反倒處處受制於部將。

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楊業很快就被契丹騎兵追上,並生擒了楊業。契丹想招降楊業,但楊業絕食三天,最後吐血而亡。這次慘敗的消息與楊業自殺殉國的噩耗傳到開封城後,宋太宗將監軍王侁除官,發配金州;潘美被降三級留用;追授楊業為太尉兼大同軍節度使。皇帝這麼做,一方面是表彰楊業的功勳,另一方面也是樹立一個忠勇的榜樣。

攻守轉變

雖然曹彬兵敗,楊業戰死,但戰爭還在繼續。在同年年帝,遼國與北宋的位置發生了轉變,宋朝轉向防守,遼國轉向進攻。耶律休哥詭計多端,他知道鎮守雄州的賀令圖,乃是宋軍中最堅決的主戰派,但賀令圖有勇無謀,又貪功好事。他派間諜潛入雄州,告訴賀令圖說自己想要歸降大宋,需要派兵接應。敵方主將要投降,這種事情賀令圖居然就相信了。賀令圖只知道耶律休哥投降對他來說是大功一件,他都沒有細想,便率一支騎兵去接應。豈料有去無回,騎兵被殺得片甲不留,而賀令圖自己也被俘虜。

宋太宗伐遼一戰,卻改變了北宋從此的戰略方針

北宋進攻及遼軍反攻路線

俘虜了賀令圖後,耶律休哥又在望都打敗宋軍。瀛州都部署的劉廷讓大怒,率數萬人馬出戰,揚言要踏平幽州。可耶律休哥搶在劉廷讓之前,佔領了各個重要的戰略據點,進逼瀛州。劉廷讓自恃兵精馬壯,與耶律休哥在君子館(河北河間北)一帶決戰。可是兩大因素導致了宋軍大敗:其一,遼國蕭太后率領主力趕到,投入戰鬥,形成絕對優勢,包圍劉廷讓兵團;其二,寒潮驟至,天寒地凍,宋軍的弓弩無法使用,武器優勢發揮不出來。

朝廷急令滄州都部署李繼隆救援劉廷讓,可是李繼隆發現解圍並不現實,遂退守樂壽。在這種情況下,劉廷讓只能全力突圍,除了極少數人得以生還之外,他麾下的數萬人馬全軍覆沒。戰後,宋太宗把戰敗責任歸於李繼隆,沒有追究劉廷讓。可是在追究李繼隆時,又發現他的做法並無不妥,最後也取消調查。就這樣,一場敗仗都不知道原因在哪裡。

此時的大宋北疆已是岌岌可危了。北宋的精銳喪失殆盡,整個邊界線上的戍卒加起來不滿萬人,地方政府緊急之下,把根本沒訓練過的百姓編入隊伍。可這些民兵哪裡有戰鬥力可言,契丹騎兵一路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接連攻下邢州、深州、束城、文安,盡殺其丁壯,俘其老幼。

雍熙北伐的慘敗,讓太宗皇帝對“雍熙”這個年號不滿意了。次年,他改元為“端拱”。與此同時,戰爭還在繼續,遼軍勢如破竹,宋軍屢戰屢敗,契丹兵鋒直指長城口。蕭太后親自壓陣,契丹人發起潮水般的進攻,宋軍抵擋不住。遼將耶律斜軫向守城官兵招降,但遭到拒絕。宋軍向南突圍,蕭太后派韓德讓追擊,全殲宋軍。之後,契丹人拔滿城、下祁州、破新樂,一直打到了唐河北。

宋太宗伐遼一戰,卻改變了北宋從此的戰略方針

宋太宗畫像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宋太宗命令北部邊關“堅持清野,勿要出戰”。按理來說,皇帝的命令是不能違抗的,但定州監軍袁繼忠卻慷慨陳辭道:“敵寇已近在眼前,我城中駐屯重兵卻不迎戰,眼睜睜看著敵人長驅直入,那麼要軍隊幹什麼!我當身先士卒,與敵人決一死戰。”此話一出,可把幾個前來傳旨的太監給嚇壞了,忙舉著詔書,叫眾人不要違詔。這時都部署李繼隆又說道:“閫外之事,將帥得專。”閫外就是門外,皇城之外,戰場上形勢變化多端,將領要審時度勢,就算皇帝的命令,也不一定要服從。

李繼隆被後世認為宋代最傑出的將領之一,當初他在君子館之役中不戰而撤,這成為其軍事生涯的一個難以洗刷的汙點。如今契丹再度兵臨城下,李繼隆若再度成為縮頭烏龜,恐怕永遠被人恥笑了。因此,他堅決支持袁繼忠的主張,迎擊契丹。在李繼隆軍中,有一支相當精銳的騎兵,稱為靜塞騎兵。這支騎兵的家屬原先都居易州,然而在契丹的進攻下,易州失陷,他們的妻兒子女都被俘虜。現在終於有了復仇的機會,靜塞騎兵們個個義憤填膺,摩拳擦掌。正所謂眾志成城,李繼隆率領這支英勇的軍隊,抵抗遼師進攻。在戰鬥中,李繼隆、袁繼忠身先士卒,靜塞騎兵一馬當先,勇不可當。遼軍遭遇到南侵以來的第一場敗仗,全線潰敗,被宋軍一路追擊到曹河。

李繼隆的反擊,令遼軍傷亡不輕,遼軍就此撤回南京,宋軍乘勢收復易州、滿城等失地。第二年,契丹大軍再度來襲,易州再次被圍,駐守滿城的宋軍急急來援,卻被遼軍鐵林軍擊退,僅指揮使便有五人被生擒。易州城孤立無援,刺史劉墀投降。然而守城的將士卻不肯投降,拼死向南突圍。這次突圍沒有成功,被追上來的契丹騎兵全部殺死。

在這次宋遼交鋒中,大宋帝國已是漸落下風了。當時宋朝在北疆設有一兵營,稱為“威虜軍”,不過這個兵營卻置於平原上,周圍無險可守。遼軍襲擾交通線,令威虜軍的糧食運輸出現大麻煩了。對耶律休哥來說,要擊破威虜軍並不是問題,但他並不發動進攻。他把威虜軍當作誘餌,準備半途襲擊李繼隆的押糧部隊。只要吃掉李繼隆這支部隊,威虜軍沒糧食只能舉手投降,那麼大宋北疆的防禦勢必全線崩潰。耶律休哥心思縝密,計劃部署井井有條,就等著李繼隆掉到陷阱裡了。

李繼隆的部隊還未到,先來了一支巡邏隊。這支巡邏隊有一千多人,隊長叫尹繼倫,他的官銜是北面緣邊都巡檢,負責在邊界巡邏的。尹繼倫巡邏時,突然望見遠處有大量敵軍,人數眾多。可是令尹繼倫感到奇怪的是,契丹騎兵卻沒有動,似乎根本沒發現他們。尹繼倫越想越不對勁,怎麼契丹人個個像瞎子一樣。

宋太宗伐遼一戰,卻改變了北宋從此的戰略方針

影視劇中的尹繼倫

尹繼倫的判斷是對的。耶律休哥確實發現了這支巡邏隊,但他對這一千人的小部隊一點興趣也沒有,他的目標是宋軍中戰鬥力最強的李繼隆部。現在要是發起攻擊,就會打草驚蛇,因小失大。他本以為這宋軍小分隊一定會拼命逃生,也不敢折回去彙報敵情。但這次耶律休哥猜錯了。

尹繼倫把部下召集分析道:

“契丹人故意放過我們,一定是要襲擊運糧隊。我們現在就是案板上的魚肉,契丹人若偷襲成功,回過頭來就會把我們都生擒;若他們偷襲失敗,也會拿我們開刀出氣解恨。不管怎麼樣,到時我等都必死無疑。於今之計,我們只能走一步險棋了。敵人的注意力都放在前方的李繼隆軍,後防肯定很薄弱。我們跟在他們後面,出其不意襲擊其後。若是力戰而勝,大家都立大功;若是打敗了,我等也不失為忠義之輩。這總比任人宰割,稀裡糊塗成為刀下之鬼要好吧。”

尹繼倫的口才著實不錯,把大家說得熱血沸騰,激憤從命。要跟蹤遼軍並不難,這支巡邏隊本來就是搞偵察的,況且敵人數萬人馬行動,不可能沒動靜。入夜時分,尹繼倫率這一千多人,手操短兵刃,一路跟蹤了數十里,來到了唐州徐河。耶律休哥為了搶奪先機,契丹人一晚上行軍,沒有睡覺。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後面還跟有一小股宋軍。

天色未亮,在契丹大軍距離李繼隆只有四五里的距離時。耶律休哥吩咐先吃飯,吃完飯後等天亮了,到時便可對李繼隆發起總攻。就在遼軍吃飯之際,尹繼倫率領一千多人出其不意地猛攻遼軍的後方,並斬殺一員大將。遼人一下子被打蒙了,不曉得宋軍來了多少人,陣腳大亂。正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支敢死隊衝進敵營後,就直找耶律休哥的身影,在短兵交戰中,耶律休哥手臂受傷,而且還傷得不輕,但他畢竟功夫過人,跳上一匹戰馬,跑了。

尹繼倫的這次進攻,把遼軍的計劃全盤打亂了,耶律休哥不僅未能先發制人,偷襲李繼隆軍,反倒被李繼隆發現了。李繼隆果斷下令,全體士兵集合,殺向遼軍。耶律休哥被尹繼倫這一折騰,整個軍隊亂了套,此時李繼隆的精兵又殺過來,遼軍不戰自潰,馬踩人,人也踩人,被踩踏而死者不計其數。一場精心準備的偷襲戰,就這樣泡湯了。李繼隆率軍追擊,直追到徐河,過了河後又追十來裡,俘敵無數。這一戰,宋軍大敗耶律休哥,讓遼軍付出沉重的代價。

這場戰役的勝利,首先歸功於尹繼倫,戰後他被提拔為長州刺史,繼續負責邊關巡檢任務。尹繼倫長期巡邏,風吹日曬的,長得比較黑,契丹人送給他一個綽號,叫“黑麵大王”,在尚武的契丹人眼中,尹繼倫以一千兵力,偷襲數萬遼軍,那絕對是勇士中的勇士,英雄中的英雄。而被視為戰神的耶律休哥生平第一次敗得這麼慘,蕭太后心裡也明白,此時契丹並沒有打敗大宋的實力。連年的戰爭,對於宋、遼兩國都吃不消,雖然誰也沒有主動提出議和,但戰爭實際上告一段落了。從這一年(公元989年)一直到宋太宗去世(公元997年),宋遼之間沒有再出現大規模的戰事。

結語

北宋的這次軍事行動,從主動進攻到轉向防守。同時,此戰也是宋遼歷史上的關鍵性一戰。從此,遼國進入最強盛的“蕭太后時代”,而吃了敗仗的宋帝國,則完全改變對遼的戰略方針,轉攻為守,積極進攻變為消極防禦,收復幽州的夢想,也如風箏般漸去漸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