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从“马斯洛”角度,深度解析孙少平的自我救赎

董卿:“咬牙坚持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最终你一定会收获成长和历练,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最开始是在高中时读过,以前只是看故事情节,没有思考更多。这部书在读者心目中广受好评,曾经长期排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借阅榜榜首。

时隔多年,当我重新读这本书的时候,内心又有新的体会。读完之后,会趴在桌子上默默流泪。

孙少平读高中的时候,非常贫穷,深入骨子里的自卑,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在那样困苦的条件下,仍然有梦想,非常不容易。


《平凡的世界》:从“马斯洛”角度,深度解析孙少平的自我救赎


不论是在黄原打工,还是在同城煤矿,孙少平都能够用自己的双手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本可以在妹妹的帮助下,留在城市,过更好的生活,但是他却选择了同城煤矿,在苦难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孙少平虽然很多时候,都生活在贫困之中,但是他的精神世界都是富有的。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里写到,人的需要分为必须需要和成长需要。必须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

成长需要分为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接下来,这篇文章,我将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深度看孙少平的成长历程。探讨孙少平人生的自我救赎。


01 情感与归属的需要

在社交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得到心灵的沟通,个体与社会取得一种联系,人们能够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属,给人生坐标定位,不至于迷失。——华生《欲望心理学》


身份地位的悬殊,仍然不能够阻挡孙少平与田晓霞之间的爱情纠葛。

《平凡的世界》:从“马斯洛”角度,深度解析孙少平的自我救赎


孙少平:双水村农民孙玉厚二儿子。

田晓霞:毕业于黄原师专,高官田福军之女,双水村书记田福堂侄女。

田晓霞未经同意,换掉他的破烂被褥。留下纸条,“不必见怪,不必见外”。是他们感情明朗化的标志。

杜梨树之约:孙少平张开有力的双臂,把他紧紧抱住了。田晓霞把头埋在他胸前。两人约定好了下次见面的时间。这是他们感情的升华。


《平凡的世界》:从“马斯洛”角度,深度解析孙少平的自我救赎


很多爱情都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但是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不是,他们的爱情始于美好,终于美好。他们之间的爱情像尘封的美酒,随着时间的沉淀,更加香醇,醉人。田晓霞美好的身影一直保留在孙少平的心间,久久不能消失。

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这浪漫式的爱情并没有发生在孙少平身上,每每读到这里的时候,都会落泪。

又讯:本报记者田晓霞发出这条消息后,在抗洪第一线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英勇牺牲……

牺牲?

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是市委书记的女儿。身份地位的悬殊,阶层等级的差异,世俗的目光,并没有阻止他们之间爱情的发生。真正的爱情或许应该超于这些世俗的东西。

或许,这是孙少平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受尽了痛苦与折磨,能够被爱情的雨露滋润。这是孙少平在这个平凡世界上的爱情追求。这种爱情可以超于政治身份,超于经济地位,超脱世俗眼光。

这样的爱情是情感需要,也是他的心灵归属。


02求知的需要

无论求学求知还是寻求精神上的愉悦,读书都是我们的一种心灵之旅,是接受自我内心的召唤和灵魂的导引上路,让自己再次起飞得到新生的力量。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集》

农村贫困生活出身的孙少平对知识有着天然的渴求。这种渴求或许是一种求知的需要,或许是一种改变现实生活的良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孙少平也不例外。


《平凡的世界》:从“马斯洛”角度,深度解析孙少平的自我救赎


学习成绩出色,顺利考上高中。或许农村的孩子都有一种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

1.高中时期繁重的体力劳动与政治高压,不忘偷看《红岩》。

即使身处黑暗,依然能够看到光亮。一直以来,很喜欢王小波的作品。他在《我在荒岛迎接黎明》写到:“我希望自己能写这样的诗。我希望自已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书本,知识,就是生活中的一道光,如果没有这道光,生活会变得多么暗淡。“只有这些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丝安慰,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没有这一点,他就无法熬过眼前这艰难而痛苦的每一个日子”。

没有经历过地狱般高中的人不懂,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不懂,没有经历过贫穷的人不懂。吃不起好饭,年轻而敏感的心,寒酸的外表,都曾经给这个年轻人带来内心的痛苦。


《平凡的世界》:从“马斯洛”角度,深度解析孙少平的自我救赎


营养不良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是孙少平最难熬的时光,天旋地转,两眼冒花。

孙少平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偷偷看《红岩》,被侯玉英揭发。侯玉英是一个有生理缺陷的同学,爱关心别人私事。班主任没收了书本,并被班主任带到办公室。全班顿时哄堂大笑。

本来大家都以为,孙少平一定会被狠狠批评。但是班主任很人性化,不但没有批评,还说《红岩》是一部好书,以后不要在课堂上看了,去吧。

在这吃不饱,物质匮乏的日子里,《红岩》这本书能够给他带来精神的满足,给他痛苦煎熬的内心带来一丝丝慰藉。唤起对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给他瘦弱的身子带来精神的支撑。

如果少了这一点精神,不知他会怎样度过这难熬的岁月。,自己也能像王小波那样,变成黑暗中的星星,发光照亮前行的路,自己就会变得更美好,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一些安慰。

2.搬运石块,皮肉溃烂,坚持读《牛虻》

只身来到黄原城,这里并不像他想的那样好混。在那个大桥上等待包工头,终于找到了一份搬运石头的工作。还没来得及体会这找到工作的兴奋,便以陷入劳动痛苦的万丈深渊。

给曹书记家里盖房子,需要背石头,上百斤重的石头,压的孙少平像个骆驼。包工头为赚大钱,恨不得拿工匠当牛马使用。没人敢偷懒,谁要不符合工头的心意,立刻就被打发了。而你需等待包工头。

如此高的劳动强度使人如同畜生。自幼读书,教书,带有知识分子气息的孙少平在这样的粗糙力气活面前,显得文弱不堪。

由于自己曾经当过教师,没有干过苦力活。在黄原城背石头,稚嫩的脊背被石头磨破。孙少平拼命支撑着高强度劳动,每次都狠心地比别的小工背的重。压的脊背血肉模糊。他强忍着疼痛,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挪动。

自己肉身遭遇痛苦的同时,不忘对知识的渴求。拿出书本,在院子路灯下看一会。或许在这样皮开肉绽痛苦的时候,读书,能够治愈这种痛苦。无比艰辛的生活有一个慰藉。这是马斯洛的求知需要。

“甚至也忘记了自己是个识字的人呢,雨天不出工,他现在正好能看这本书了,他内心感到一种颤栗般的激动”

3.蜡烛暗光。麦秸草旁,沉迷《白轮船

孙少平干完一天的活,回到自己简陋的住处。麦草堆,破棉被。孙少平露着伤痕累累的脊背,借着微弱的灯光,在麦秸秆上一堆破旧被褥里,聚精会神地看《白轮船》,全然忘记了周围的存在。它能够这样保持对知识的渴求。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被里面的一句话感动了“最后那孩子一颗晶莹的心被现实的丑恶所摧毁,像鱼一样消失在冰冷的河水中”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感动哭了,这是一种悲剧的美。不论拖着多美疲惫的身体,不论条件如何艰苦。即使缺衣少食,孙少对读书的热情丝毫不减。

不知不觉,天已微微露出了白色,他吹灭蜡烛,走出这个没安门窗的房子。望着院子里一堆乱七八糟的建筑材料,双眼肿胀地张望着熟睡的城市。是的,孙少平痴迷地看《白轮船》,整整一晚上

这种对知识,对求知的追求,其实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对求知的需要。他是每一个人所具有的

03自我实现的需要

比以往更努力去做,去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人、去获得你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地感知到自我实现与真正的幸福。 ——博恩崔西《没有借口》

劳动与爱情,痛苦与欢乐,挫折与追求。追求人生理想,实现自我价值,其实,一直都是这本书的主旋律。敏洪说过:“一个人就俞像一株植物,如果没有长大的种子,他就永远长不大。

如果内心有草的种子,你就是草,如果内心是树的种子,你就必然成长为树”。孙少平也好,孙少安也罢,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理想,有着自己的价值归属,有着自己的人生追求。


《平凡的世界》:从“马斯洛”角度,深度解析孙少平的自我救赎


孙少平从一踏入高中,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就慢慢产生了自己的理想。

“透过城市生活的镜面,他似乎更清楚地看见了他已经生活过十几年的村庄,在那个熟悉的古老世界里,很多有意义的东西,看起来平淡无奇了”这句话其实为他追求人生理想埋了伏笔。

1.走出双水村,放弃合办砖厂,出走黄原,追求理想

“经过不断的内心斗争,孙少平已经下决心离开上水村,到外面去闯荡世界,有人会觉得:这后生似乎过于轻率和荒唐:农村的生活变得有希望,他们家的事业正在发端之际,而且看来前景辉煌,为什么要去自己的世界自寻生路?”

明明他们家的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孙少平本可以留下来,和哥哥一起做砖厂,一来哥哥有个帮手,二来,孙少平也有用武之地。

他却放弃了这一两全其美的做法,怀着一腔热血和一颗年轻而又躁动的心,走出双水村,走向黄原,走向未知。这都是因为孙少平的内心有着自己的追求,他有自己的理想,他和其他的农民不同。

他不想自己一辈子困在农村。外面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生活里面,没有对错,理想面前,没有是非。我们很难说谁走的路正确,谁走的路错误。生活就是这样,没有标准答案,这才是缤纷生活本来的模样。

孙少平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被父亲和哥哥改变,这是他内心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2 为了心中的理想,拯救魔爪中的翠翠,丢掉了自己惬意的工作。

包工头胡永洲,在工地保养了一个13岁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为了赚钱,被父亲逼着出来谋生,一个未成年的女孩能有什么谋生的工作。

《平凡的世界》:从“马斯洛”角度,深度解析孙少平的自我救赎


于是被包工头包养,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因为偷偷哭泣,被孙少平发现了这个秘密。

孙少平过于追求理想化的社会,见不得生活一丁点的瑕疵。'萝卜花(工友)惊讶地跳起来,说,你这个憨后生!这是个屁事嘛!哪个包工头不招个女的睡觉?你黑汗流水赚那么一点钱,这不等于撂火力烧了。

孙少平无意中发现了胡永州包养幼小的翠翠,眼睛里容不下沙子。在他的世界里,理想化的,没有肮脏,没有压迫。这怎么可能?

由于自身的正义正直,挺身而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拯救恶魔中年幼的翠翠。就因为这个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孙少平和胡永洲撕破了脸,差点打起来。

胡永洲是自己的老板,对自己也不错。胡永州给孙少平安排轻松的工作,帮着老汉采买东西。过于理想化的孙少平,经过和胡永洲的一番不愉快的打闹,丢掉了自己惬意的工作。他不后悔,不苟且,为了心中的正义,为了理想,再所不惜。

3.大亚湾煤矿,价值的归属

自幼经历了贫苦,寒酸,饥饿。自幼从劳动中长大,自幼知道劳动的重要,劳动着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这是他的价值追求,也是他的价值归属。

尼采 在《所有达不到你的,终将使你强大》写到:“趁着青春年少,认清自己前进的方向,踏踏实实沿着这个方向不断进取,这才能真正让自己充实起来,实现自我价值”

孙少平就是这样做的。大亚湾煤矿,劳动者的乐园,在这里,只要你有一双不怕苦,不怕累的双手,一定可以换取丰厚的劳动报酬。这是孙少平所坚信的,也是他所追求的。在孙少平的人生字典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幸福。

那些富家子弟们,下了两天煤矿,因为受不了地下煤矿的苦,便不再下工。多劳多得,在这里是成立的。长期的不下工,他们身上的钱很快花完了。

只能在宿舍变卖自己的生活用品,以极低的价格卖给孙少平。孙少平用自己劳动的钱换来了需要的商品。还有的富家子弟,因为受不了这样的苦,有托关系调走的,有逃走的,只有孙少平坚持了下来。用劳动获得了尊严,获得了价值。

“在这一刻,劳动给人带来的充实和不劳动给人带来的空虚,无情地在窑洞里互为映照。”“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

是的,劳动才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孙少平注定在这里绽放。不论煤矿多么脏,不论煤矿多么累,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孙少平都会在这种劳动中,体会着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因为,这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也是自我的价值体现

结语

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曾经滋润过他干涸的内心,给他带来情感的依靠,虽然曾经一度陷入痛苦,但给他带来过美好的情感体验。经历过了田晓霞的死亡,孙少平变得更成熟。

成长的代价或许注定会失去一些人。

对知识的渴求,丰富了孙少平的精神世界。使得孙少平变成一个从身体武装到灵魂的坚强战士。无坚不摧,百毒不侵。

懂得了生活的本质,人生注定要承受很多痛苦。周国平在《灵魂只能独行》中写到:“一个人在苦难中也可以感到生命的意义实现乃至最高的实现,因此苦难与幸福未必是相互排斥的。”孙少平的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走向大亚湾煤矿,那是他的终极归宿。那里有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那里是他的理想追求,劳动者,奋斗者,充实着,快乐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