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与长辈、同辈、晚辈的和谐相处之道

今日话题:与长辈、同辈、晚辈的和谐相处之道

和长辈相处之道

场景1:

国庆假期回爸妈家,妈妈喝我诉说了很多她和嫂子之间不舒心的事情,多半是我平时就听过的。但我没有打断她,耐心听着她说完,不时用眼神与她交流,不时安慰她说:“放宽心,想开点。”慢慢地,她皱着的眉头便舒展开来了。

与长辈沟通:甘当“树洞”

国庆假期,合家团圆,免不了要与长辈交流,但不少年轻人应该都有过被长辈催婚、催生而引发烦躁的情绪体验,最后聊天变成了敷衍。

璐姐支招1:和长辈聊天,角色定位要清晰,就是尊敬和孝顺。

逢年过节,长辈好不容易盼到和我们见面交流,有时只是一种关心,只是他们的聊天方式不一定是我们喜欢的,这时可以学学以上小故事中的“我”的应对方式---顺应长辈的情绪和感受就好,有时甚至不需要回答,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抚慰的动作就够了。甘当“树洞”,以倾听为主,与长辈共情,不过多的发表意见,这样既能让长辈宽心,也能让自己舒心。

今日话题:与长辈、同辈、晚辈的和谐相处之道

和朋友相处之道

场景2:

小林和小王在大学期间无话不谈,关系好得像“连体婴儿”,毕业5年再见面,小林已婚,小王成了“剩女”,两人做着不同的职业。小林聊老公、孩子,小王聊缘分难遇;小王聊旅游、健身,小林觉得那是“奢侈”。。。。。。本来预想的能酣聊畅欢的场景并未出现,不到一个小时,小林就忙说要回家带娃,小王就顺势说自己还要去买衣服各自分开了。

与朋友交谈:找到共鸣点

小林和小王的例子,实际不是感情淡化,而是没找到话题的共鸣点。阔别已久的老友重聚,在社会上的职位、层次可能都不同,聊当下各自的境况容易产生距离感,,有些还可能有“炫富”的意味,容易让聚会的场面讲话;小伙伴可以从“话当年”找到认同感和熟悉感,过去的青葱岁月是共同经历过的,这样能让彼此能很好的融入交谈氛围中。

璐姐支招2:同辈之间的交流,角色定位相对是平等的,以平等的心态相处就好。在朋友聚会中,不过多反驳对方,以认同对方为主,找到值得肯定的一部分,与之相呼应;若双方观点不同,也尽可能设身处地理解对方说话的出发点,与之共情。

今日话题:与长辈、同辈、晚辈的和谐相处之道

和孩子相处之道

场景3:

3岁的妮妮就爱和舅妈玩,跟其他人都不亲。观察发现,原来,这位年轻的舅妈从不干涉外妮妮玩耍,当妮妮拿来两个杯子晾着水喝的时候,妮妮妈妈会立刻阻止她,一边还吓她:“妮妮,不许这样玩,水会倒到身上把衣服弄湿的。”而舅妈则由着妮妮玩,茶几弄湿了,就及时擦干,既保证了孩子玩耍,又不会让孩子弄湿衣服。

与孩子相处,约束要有“度”

约束对于孩子来说是把双刃剑,要把握好度。妮妮妈妈在一些不会触及孩子安全的行为上过于严厉,刻板,容易抹杀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并带来安全感的缺失。对于3岁孩子,父母可以给予孩子充分探索世界的空间。当然一定的应答对于孩子是必要的,要让孩子明白界限感,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同时也是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价值观。界限感建立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场景中的舅妈,这一长辈与孩子,及孩子原生家庭的关系。当孩子父母在场时,舅妈等亲戚应该是辅助角色,应主动维护父母的权威行,不可“喧宾夺主”,否则容易让孩子造成价值观的混论。一些三代同住的家庭更是如此,爷爷奶奶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出现比较大的分歧时,可以私下商量,当着孩子的面须维护父母的权威。

璐姐知心话,和谐相处之道,人人都能拥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