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停車是最大最接地氣的民生工程

疫情大考下,城市治理能力備受關注。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基礎設施在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作用,零接觸、雲服務、無感支付等新模式飛躍發展,“新基建”再次站上風口。

城市停車是最大最接地氣的民生工程

城市治理是新時代國家治理的重大課題。一方面,疫情讓全社會深刻認識到‘新基建’為生產生活所帶來的巨大效益,市場熱情空前高漲;另一方面,國家主導大規模‘新基建’投資,倒逼城市治理加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那麼,“新基建”如何賦能城市治理?從城市停車行業轉型可見一斑。一直以來,開車堵、停車難始終是城市交通最大痛點,近年來,因停車而引發的交通警情和社會矛盾愈演愈烈,解決城市停車困境不僅是民生工程,還是民心工程。

據國家發改委最新數據,目前全國汽車保有量大約2.6億輛,千人汽車保有量剛剛達到了全球平均水平,僅接近美國的三分之一,與發達國家差距甚遠。不過,中國人口基數大,消費潛力足,中國汽車產業後續增長潛力無限。眼下,在國家和各地政府的推動下,汽車消費將迎來新一輪增長。值得關注的是,相比於以往單純的規模擴張,市場越來越注重質量提升,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成為未來發展方向,這對停車場、道路、充電樁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尤其是城市停車,受眾廣、影響大,與億萬車主出行生活息息相關。由於早期規劃不足,加上新增需求猛漲,舊債疊新賬行業亟待紓困。打破信息孤島,提升管理效率,加速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新基建”為停車行業改革注入了源動力,將是本世紀最大最接地氣的民生工程。

停車難是挑戰,也是機遇。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停車收費規模超過7000億,車位投資需求在萬億以上,車後服務市場更是達到10萬億級別,且每年仍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停車短板也是城市治理的難點和重點,在全社會打造共享共治治理模式的發展趨勢之下,城市共享停車大有可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