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太寵愛孩子,會把他們教壞的?溺愛背後的真相很“戳心”!

前天閨蜜找我抱怨,說真是被自己媽搞的心累。她哭訴說:“我好不容易給萱萱培養的獨立能力,一見她姥姥就打回原形了。”

老人太寵愛孩子,會把他們教壞的?溺愛背後的真相很“戳心”!

“不小心跌倒了,我想讓她自己爬起來,結果她姥姥一個箭步上去把她扶了起來;

想吃蘋果,我讓她自己削,結果她姥姥直接“一條龍”服務送進嘴裡;

走累了要抱抱,我說再堅持一會兒就到家了,結果她姥姥不商量,直接一把抱起來;”

“我一批評我媽,她趕緊賠不是,但一會兒就又寵上了,我真是氣不打一處來。”

老人太寵愛孩子,會把他們教壞的?溺愛背後的真相很“戳心”!

其實不止我們,社會上老人寵愛孩子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

隨著科學育兒知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專家提出老人溺愛的種種壞處,甚至說家庭關係的破裂,就是從婆婆寵壞孩子開始的。

鏗鏘有力的育兒理論全是抨擊老人的,但很少有人站在他們立場上,體會他們的無奈。

也許,父母認為自己所剩的時日不多,而兒女也都已長大成人不再需要自己了。所以他們會竭盡全力,把餘生的溫柔送給下下代。

溺愛的原因也許值得落淚

生完孩子,爸媽來照顧我,閒暇之餘,他倆便扒在嬰兒床旁邊,一動不動地望著外孫的臉,還時不時的朝孩子揮揮手,臉上掛滿了微笑,我問他倆至於麼。

老人太寵愛孩子,會把他們教壞的?溺愛背後的真相很“戳心”!

他們說:“你體會不到。”

是呀,我追不上他們的時間,也感受不到那份過往。就像主持人朱軍對小鮮肉說的:“我也曾年輕過,可你們老過嗎?”

01

老人的溺愛,是急著填補內心的孤獨

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不過意味著,你目送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其實,大部分人成年之後,就幾乎和父母沒有交集了。上大學、研究生,緊接著是日復一日的工作……漸漸地,生活裡的哪個角落都找不到父母的身影了。

18歲一個人走了,28歲可能是三個人回來。十年,沒有骨肉的陪伴,連最基本的親情都變成了奢望,他們只得等到又一個生命的降臨,才能清掃心中多年的陰霾。

老人太寵愛孩子,會把他們教壞的?溺愛背後的真相很“戳心”!

當老人內心的失落和孤寂得以安撫,一定是獲得了一份新的感情。這份感情要麼是愛情,要麼是親情。


02

老人的溺愛,是怕自己沒用了

小城裡,經常能看到老人帶著馬紮坐在馬路牙子旁,一待就是一下午。

有記者採訪他們的子女,詢問不帶孩子來看老人的原因,得到的答案基本一致:“老人太寵孩子,會把孩子教壞的。”

心理學家叔本華說:“當一個人不再被需要,心就提前住進了墳墓。

韓劇《請回答1988》中,家中的三個男孩都已成家立業,體會到媽媽的辛苦,所以把家裡收拾的一乾二淨,想給媽媽一個驚喜。

但當媽媽進門看到這一幕,臉上並沒有太多高興的表情,反而有些失神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老人太寵愛孩子,會把他們教壞的?溺愛背後的真相很“戳心”!

三兄弟趕緊故意和以前一樣毛手毛腳:把番茄醬弄到地上,不小心把水灑到衣服和桌子上,緊接著喊:“媽媽,來幫幫我吧!”

媽媽立馬從房間裡衝出來,一邊收拾,一邊數落他們。雖然嘴上罵著,但媽媽臉上恢復了往日的精氣神。

其實老人也是如此,他們害怕自己沒用了。兒女自力更生,需要自己的時候越來越少。也許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去寵愛下下代了吧。

他們不懂得太多育兒理論,只能用這種粗魯的愛,來向孫兒證明自己的存在。

我們常常會因為這種寵愛和他們爭吵,其實父母不是不認可,他們也許只是不想承認,自己已經幫不上忙了。

老人太寵愛孩子,會把他們教壞的?溺愛背後的真相很“戳心”!

面對溺愛可以這樣做

老人寵愛孩子是不可逆轉的事實,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會撒手不管。要減輕這種現象,這裡推薦幾個建議:

1、夫妻倆自己帶孩子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說:“交出撫養權,就等於交出教育權。如果看不慣,就要趕緊把它拿回來。”

最好也是最累的方法,就是夫妻倆自己親力親為地把孩子養大,不要讓別人把自己的辛勞變得功虧一簣。

在孩子優秀的習慣形成之前,不要將其全權交給長輩,哪怕只有一年

擔起責任不怕累,如果夫妻二人能把育兒路上的苦都自己嚥進肚子裡,那麼孩子的優秀便不是偶然。

2、耐心和長輩溝通

找一個孩子不在的時候,和丈夫一起拉著父母坐下,嚴肅地告訴他們:溺愛需要剋制,不然會讓孩子以為周圍人為自己服務是理所應當的,這不僅大大影響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還會影響孩子世界觀的良好形成。

老人太寵愛孩子,會把他們教壞的?溺愛背後的真相很“戳心”!

孫儷在分享育兒觀點時說:“

認真地告訴婆婆,我也是非常愛孩子的,只是育兒理念需要隨時代進步。”

好好跟爸媽談談,不要帶有嫌棄的口吻。因為,父母給了我們生命。

尋求外界權威的幫助

前段時間的《安家》中,房似錦的媽媽就屬於典型聽不進話又自以為是的老人。對於這種父母,我們可以帶著他們一起去醫院給孩子做個相關的檢查。

檢查之前,私下與醫生溝通,表示希望讓醫生用專業的話語告誡並指正父母的做法。

權威的發言往往比普通的說教更有說服力。醫生、老師等專業人士的勸阻,可以顯著減少這種現象。


3、媽媽要時刻掌握教育主導權

相信大家還記得那位“自殘”媽媽:安徽一女士在輔導6歲孩子時,屢遭婆婆的勸阻和數落,一氣之下連捅自己7刀。

不要讓別人左右我們的情緒,更不要讓人干擾我們對下一代的教育。拿回教育主動權很難,但是很重要。

老人太寵愛孩子,會把他們教壞的?溺愛背後的真相很“戳心”!

不管家庭有幾個成員,對於安排孩子教育任務的分配,大家可以一起討論,但一定是媽媽來統籌全局(這裡需要爸爸對媽媽的大力支持才能更好的說服長輩)。

嚴肅地約定,孩子發生任何狀況,無論媽媽能不能趕到身邊,都要第一時間通知媽媽。

面對父母拋來的難題,我們不要被牽著鼻子走,要時刻保持清醒,時刻記住他們說的不是唯一選擇。

比如“孩子不吃飯,如果不追著喂孩子就餓著了”。我們可以從多方面找角度,例如“追著喂對腸道的消化不好”、“告訴孩子不和長輩一起吃飯是一種不尊重”、“餓一次記住了就不會再有第二次了”把這些選擇扔給他們,當他們不佔理成為弱勢方,拿回主動權就勝利在望了。

最後明確地告訴他們:我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插手。

老人太寵愛孩子,會把他們教壞的?溺愛背後的真相很“戳心”!

父母年輕時疲於奔波,忽略了兒女的他們甚是想念又滿懷愧疚。一轉眼,我們不小心長大了。成家立業後,父母就沒機會享受被依賴的感覺了。

不是說溺愛沒錯,只是覺得類似的隔代教育問題,我們可以稍做理解,不像以前那樣既憤怒又委屈了。

孩子出生後本是一張白紙,未來長成什麼樣,更多的是在於父母如何去引導。

有些家長經常會在後臺問我給孩子看什麼繪本比較合適,其實我們在挑選書籍的時候一定要遵循一個原則:適合!

李玟謹教授在一次育兒節中特意為父母推薦了一套《兒童情商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前段時間為自己的孩子買了一套,作為睡前故事講給孩子聽,孩子很喜歡,尤其對孩子的情緒管理、行為習慣和性格養成有很大的幫助。

此套全綵繪全套共10冊,由多名育兒專家聯合編寫而成,繪本中每一個故事都是經精心設計,從多個維度對孩子加以引導,孩子聽了後,可以更加的

有自信、有毅力、有誠信、有愛心、有自律和有擔當父母可以作為睡前小故事講給孩子聽,孩子也可以自己觀看書中生動有趣的圖片。

老人太寵愛孩子,會把他們教壞的?溺愛背後的真相很“戳心”!

尤其在3-6歲的時候,是培養孩子優秀人格、優秀品德及良好行為習慣的最重要時期,很多父母忙於工作,缺席了對孩子的陪伴和教導。父母再忙也要抽點時間陪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老人太寵愛孩子,會把他們教壞的?溺愛背後的真相很“戳心”!

在3歲之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健全的性格會讓“雛鷹”的翅膀更有力量,有了力量他們會飛的更高更遠。不要錯過了幫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最佳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