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讀書處(路礦學堂)舊址

魯迅讀書處(路礦學堂)舊址

魯迅讀書處(路礦學堂)舊址

魯迅讀書處(路礦學堂)舊址

魯迅讀書處(路礦學堂)舊址

魯迅讀書處(路礦學堂)舊址

魯迅讀書處(路礦學堂)舊址

魯迅讀書處(路礦學堂)舊址


礦路學堂附屬於江南陸師學堂,開辦於1898年10月。它的設立是因為兩江總督劉坤一聽說青龍山的煤礦利好,所以提議開辦的。他於9月14日上奏摺,28日即得到批准。10月28日(陰曆9月14日)《中外日報》即有報道:“月朔總辦陸師學堂錢觀察(錢培德),傳授各考生到堂前面試,前日榜發,計正取二十名,副取十五名,俟西國技師到寧,即開堂授課。”在這些被錄取的學生中,就有周樹人。不過,最後實際入校的,並沒有報紙報道的那麼多。而是隻有24名。

張協和是魯迅在礦路學堂的同學,畢業後與魯迅一起派往日本留學,回國後與魯迅一起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又一起在教育部任職。關於魯迅在礦路學堂的情況,他曾回憶說:“那時學堂的總辦(即現在的校長)是錢德培。這個學堂僅空前絕後的招了一次生,共收了二十四名學生,到畢業時已不滿這個數目了。入學考試分初試和複試兩場,都只是作文章,初試的題目我已忘卻,複試的題目是《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論》。我和魯迅就是經過這樣的考試而入學的。魯迅入學時,年僅十七歲,是學堂中年齡最小的學生。”

考完之後就發了錄取通知書,但因為外籍教員尚未到任,學校推遲開學,魯迅就紹興去了。正是在那段空閒時間裡,他參加了一次縣考,大概自己感覺考得不怎麼樣,所以不等發榜就回南京去了。開學之後,他就成了礦路學堂的學生。

礦路學堂仿照德制,課程除德文之外,有格致、地學、金石學、算學、地質學、礦物學、熔鍊學、地理、歷史、繪圖、體操等。學堂聘請了三名洋教習,還專門蓋了洋教習樓。

上課主要是記筆記,教師幾乎是把整本的書抄在黑板上,學生則把它抄在筆記本上。周樹人對此似乎很適應,他專心致志,講義抄得既快又好。他抄過的講義有《幾何學》、《開方》、《開方提要》、《八線》、《地質學》等。還手抄了漢譯賴耶爾的名著《地學淺說》兩大冊。

與在水師學堂的情況不同,到了礦路學堂,魯迅的感覺甚好,所以學習也很認真,表現很優秀。

這從以下情況可以看到:

一、學堂為鼓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規定每星期作文一次,凡獲得第一名者賞三等銀牌一個;每月一次月考,名列第一名者賞三等銀牌一個。同時規定,四個三等銀牌可以換一個二等銀牌,四個二等銀牌可以換一個三等金牌。張協和說,周樹人是礦路學堂唯一用銀牌換過金牌的學生。

二、據江南陸師學堂章程規定:學生畢業時,一等生請總督發給畢業《執照》,二、三等學生髮給《考單》。魯迅有畢業《執照》,上面寫的是:“學生周樹人,現年十九歲,身中面白無鬚,浙江省紹興府會稽人,今考得一等第三名。”《執照》中開列了礦學等7門功課,周樹人的成績都在85分以上。

這時的周樹人有很強的求知慾,上課之外,常跑到夫子廟狀元境去買書。嚴復譯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論》就是在那裡買的。許多年後,魯迅在《朝花夕拾》的〈瑣記》中寫道:“看新書的風氣便流行起來,我也知道了中國有一部書叫《天演論》。星期日跑到城南去買了來,白紙石印的一厚本,價五百文正。翻開一看,是寫得很好的字,開首便道:‘赫胥黎獨處一室之中,在英倫之南,背山而面野,檻外諸境,歷歷如在幾下。乃懸想二千年前,當羅馬大將愷徹未到時,此間有何景物?計惟有天造草昧……’哦!原來世界上競還有一個赫胥黎坐在書房裡那麼想,而且想得那麼新鮮!一口氣讀下去,‘物競’‘天擇’也出來了,蘇格拉第,柏拉圖也出來了,斯多噶也出來了。學堂裡又設立了一個閱報處,《時務報》不待言,還有《譯學彙編》,那書面上的張廉卿一流的四個字,就藍得很可愛。

魯迅接受新思想,是從這裡開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