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軍制和岳飛之死

很多人認為宋高宗殺死岳飛是因為岳飛執著地要“收復中原,迎回二聖”。

這確實是一個理由,但我認為這未必能使高宗下殺死岳飛的決心。至於高宗殺害岳飛的內在理由,我們從整個宋朝對武將的態度就可以看出。

太祖陳橋兵變,以”殿前都點檢“的身份兵變取得政權。往回看宋以前的歷史,左右朝代更迭的最大力量並不是農民起義,而是諸侯、藩王國戚、擁權的武將。除了兩漢創始人外,其他基本都是,包括太祖自己。太祖是聰明人,自然看到這點,於是制定出了制約武將的制度,而自己曾經的職位——殿前都檢點就不設了,甚至連副職都取消。“一法立,一弊生”,這種文官制度好處是宋以後再也沒有以前朝代末期軍閥割據、相互混戰的局面。然而,壞處是天朝從此對外軍事乏力,屢屢被外族攻破,朝代變更變成了漢人跟少數民族之間的爭奪戰。

為防止武將叛亂,宋朝禁軍在兵力部署上,大致一半守京畿,一半戍諸郡;京城與畿輔的兵力也大致平衡,以便內外相制。同時實行“更戍法”,內外各地的禁軍定期更換駐地,以使兵不識將,將不識兵。 並且掌管軍隊的最高機構——樞密院的樞密使也是文官擔任的,北宋只有兩位武將當到過樞密使——戰功赫赫的開國名將曹彬,另一位就是狄青。曹彬滅後蜀平南唐,武功顯赫,而且是皇室親家,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而狄青的成長多半還有賴於宋仁宗的”仁“,否則武將未必能被封為這樣高的職位(狄青最高為樞密院副使,岳飛後來也官至樞密院副使)。

北宋重文抑武,每次武將出徵都有文官擔任監軍,監軍不但官階比武將高,權力比武將大,而且直接干涉作戰指揮,很多優秀武將英名都壞在監軍的瞎指揮上。不是文官不能打仗,如范仲淹、李綱、宗澤、虞允文等都是書生帶兵的楷模,但畢竟文官沒有系統地經過軍事訓練,有些有軍事天賦,又有堅定意志的文人能表現出驚人的軍事才能,但更多的是外行指揮內行。

所以這裡又引出一個觀點,很多人認為宋軍戰鬥力差是因為宋朝缺馬。固然馬在古代就是機動部隊,對於戰爭至關重要,但也不是唯一的要素,能決定戰爭輸贏的要素很多。從紙面上講,宋朝軍力很強:兵力在數量上碾壓番邦,武器盔甲精度和數量也居首,各種器械眾多。這些足以彌補缺馬帶來的弱勢。有些人說,沒馬只能防守,遊牧民族要打便打,打不過就跑,奈何不得他們。這在漢唐是成立的,但在宋朝未必成立。因為漢朝面對的匈奴和唐朝面對的突厥,都擁有廣闊的草原縱深,他們想撤,逃到草原深處,沒馬即便取得優勢也無法完全消滅他們的。但宋朝面對的幾個少數民族不一樣,不管是西夏還是遼,都是像中原一樣有城有邦的,完全可以打陣地戰、攻城戰。

所以真正導致宋軍戰鬥力弱的根本原因是宋朝的軍事制度。人心和制度,在冷兵器時代的作用非常巨大。所以北宋我們只聽到“楊家將、呼家將”,沒有聽說“楊家軍、呼家軍”,因為將下沒有專門的部隊。直到兩宋交替,才出現了“劉家軍、韓家軍、岳家軍”。在這特殊時期出現的“家軍”,成就了岳飛軍神的稱號,也成了岳飛殞命的主因。

再回到上述宋軍因缺馬而戰鬥力低下的觀點,辯駁這種觀點的另一個依據就是:同樣是缺馬,兩宋時期的“韓家軍”和“岳家軍”為何有驚人的戰力?韓家軍或者有“南人善舟船”先天優勢,但岳家軍是確確實實在中原的平地上將精銳金兵打到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這其實就是因為一點原因:在特殊時期,高宗放權,允許武將募兵,成為“自家軍隊”。武將對於軍隊有極大的自主掌控力,於是戰鬥力就激發出來了。

但宋朝立國就是武將篡權,對於武將擁兵的恐懼是深入到基因裡的,這種基因自然也在高宗趙構身體之中。 趙構是被金人打怕了,內心是能不打就不打的。所以一旦宋金形成南北分治的格局之後,高宗第一要考慮的就是“杯酒釋兵權”問題。太祖是四方基本平定了,能兼併的都已兼併,不能兼併收復的短時間也不可能收復,武將們基本沒事可幹,所以釋兵權從某種程度上順理成章,所以阻力不大。但趙構時期卻不然,不光南北分治的形式未必明朗,而且只要是有羞恥心的漢人,滿心具是“收復失地,迎回二聖”。

收復失地當然高宗也是喜歡的,但這需要打仗,高宗內心是不想打的。迎回二聖更讓高宗頭痛,高宗的皇位是撿漏的,並沒有誰正式傳位給他,所以一旦“迎回二聖”,那麼必然涉及到道統問題。但這些最多讓高宗煩惱而已,有很多手段可以解決。而且如果高宗真能收復失地迎回二聖,這樣的功德比起昏庸的徽欽二帝不知高出多少,天下人心向背自然擁戴明君了。

所以岳飛被害真正的原因就是宋朝一以貫之的對武將擁兵的恐懼。高宗認為南北分治的格局形成了,武將可以歇一歇,內部軍制要恢復成北宋的制度了。但岳飛認為靖康恥未雪,臣子憾未滅,失地未復,二聖未還,不但不想交出兵權,而且想把劉光世交出兵權的”劉家軍“收編到”岳家軍“,這下是冒了高宗之大不韙了。

據說在和秦檜密謀如何加害岳飛時,高宗覺得岳飛應該還是忠心的,有些猶豫不決,秦檜說了句話:”太祖當年也是忠臣。“此話一出,高宗殺心頓起。雖然我在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因為秦檜說這句話的時候也是極其兇險的,搞不好人頭落地。但此話卻可以明白地看清從高宗角度出發,其對殺害岳飛的理由的充分性。

岳飛是位儒將,深受忠君愛國、民族大義的儒家思想的影響,但這和皇帝的目的不一樣,對於宋朝皇帝來講,武將擁兵是比外患更危險的事情。岳飛為了實現為國家為民族的忠義,卻觸犯了宋朝皇帝家天下的最恐懼所在而不自知,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成了千古奇冤。留下”天日昭昭“讓後人扼腕嘆息。”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相比《滿江紅》的壯懷激烈,這首《小重山》更讓人對其人生感到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